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3-02 02:01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2 03:31
汤圆。
上海人的汤圆
江浙沪地区更多地将元宵节的节食称为汤团,而非汤圆。上海的汤团主要有两大流派:一是本地的大汤团,二是宁波汤团。
本地汤团,个头有乒乓球大小,比一般的汤团要大不少,所以叫大汤团。干糯米粉作皮,馅心主要是咸口味,如鲜肉或者菜肉,也有甜口味的,如豆沙、芝麻等,但还是以鲜肉或者菜肉更多见。
宁波汤团,顾名思义是祖籍宁波的上海人带来的。宁波汤团最早起源于宋朝,距今已有七百年的历史。
其特点,第一是个头小,只有桂圆大小。
第二是用水磨糯米粉作皮,所谓水磨糯米粉,就是先要把糯米浸泡一夜,然后水磨(就是一边磨一边要不停加水)打成浆水,再把打好的浆水装入布袋,吊一个晚上,沥干水分,成品是固体状,虽然已经滴不出水,但手感却还是湿润的。这样繁琐的制作工艺做出来的水磨糯米粉自然也就要比干磨糯米粉更为软糯滑爽。
第三馅心一定要是猪油黑洋酥,所谓猪油黑洋酥就是将猪油(一定要是猪板油)、芝麻粉和绵白糖三样按照4:4:3的比例混合搅拌而成,因此融合了猪油的肥、芝麻的香和绵白糖的甜,高温一煮,就成了流膏状,甜香、细密、棉柔。
上好的宁波汤团,个头只有桂圆大小,仍然要求皮薄馅大,煮熟之后要能透过皮子隐隐看到黑色的黑洋酥馅,但又不能“撑船”(指汤团破皮)。老底子能包出这样一手好汤团的,才算是个巧手媳妇。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2 04:49
元宵(rice glue ball)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 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元宵节的主要吃食是元宵。元宵也叫“汤圆”、“圆子”。据说元宵象征合家团圆,吃元宵意味新的一年合家幸福、万事如意。 吃元宵的习俗源于何时何地,民间说法不一。一说春秋未楚昭王复国归途中经过长江,见有物浮在江面,色白而微黄,内中有红如胭脂的瓤,味道甜美。众人不知此为何物,昭王便派人去问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者主复兴之兆。”因为这一大正是正月十五日,以后每逢此日,昭王就命手下人用面仿制此果,并用山楂做成红色的馅煮而食之。还有一种说法,元宵原来叫汤元,到了汉武帝时,宫中有个宫女叫元宵,做汤元十分拿手,从此以后,世人就以这个宫女的名字来命名。这两个传说不见史料记载,不足为信。 关于元宵节吃元宵的最早记载见于宋代。当时称元宵为“浮圆子”、“圆子”、“乳糖元子”和“糖元”。从《平园续稿》、《岁时广记》、《大明一统赋》等史料的记载看,元宵作为欢度元宵节的应时食品是从宋朝开始的。因元宵节必食“圆子”,所以人们使用元宵命名之。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2 06:23
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元宵节赏灯的习俗始于汉朝。隋唐时发展成盛大的灯市。到宋元时期,京都灯市常常绵延数十里。灯会的时间,汉朝只限于正月十五一夜,唐玄宗延长到三夜,到明朝规定从正月初八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七。唐朝灯会中出现了杂耍技艺,宋代开始有灯谜。唐代的灯市还出现乐舞百戏表演,成千上万的宫女、民间少女在灯火下载歌载舞,叫做“行歌”、“踏歌”。明朝又增加了戏曲表演。灯市所用的彩灯,也演绎出“橘灯”、“绢灯”、“五彩羊皮灯”、“无骨麦秸灯”、“走马灯”、“孔明灯”等等。始于南宋的灯谜,生动活泼,饶有风趣。经过历代发展创造,至今仍在使用的谜格有粉底格、秋千格、卷帘格、白头格、徐妃格、求凤格等100余种,大多有限定的格式和奇巧的要求,巧立名目,妙意横生。 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所以元宵节又成了中国的“情人节”。 元宵吃汤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