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焦作市民风民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3-02 00:32

我来回答

10个回答

懂视网 时间:2022-03-02 04:54

倒贴福字

在我国,人们往往用一个“福”字来表达对福运、福气、幸福的向往和追求,每当辞旧迎新的时刻,家家户户都要把“福”字贴在屋门上,意味着福气进入家门。许多地方还倒贴“福”字,利用“倒”与“到”的谐音,寓意“福到了”。

贴春联

贴春联这种春节期间的活动从宋代开始盛行,每到过年时家家有贴春联的习俗。春联,俗称“门对”,又名“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称春联。

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贴上红红的春联,一副副透着喜庆和热烈的春联表达了人们迎新纳福、企盼新生活的美好愿望。

年夜饭

全家人在一起吃顿团圆饭是除夕的重要习俗。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是全家团圆的好机会,特别是随着很多人工作变得越来越忙碌,春节团圆的意义更大。

压岁钱

除夕守岁之时,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也叫压胜钱。因为“岁”与“祟”谐音,长辈们希望压岁钱能驱邪免灾,保佑孩子平平安安。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2 02:02

农历二月初二,是“龙抬头节”或“青龙节”。这天,河南农村的妇女一般都不动剪刀,不做针线活,怕动了刀剪伤龙体。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到田野里采野菜,包饺子,煎煎饼,炒黄豆,煎腊肉,蒸枣馍,改善生活成为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月二这一天摊煎饼和吃炒豆的人最多,民间认为,这天是东海龙王的生日,煎饼是龙王的胎衣。吃煎饼,是为龙王嚼灾,扔煎饼,是为了掩埋龙王的胎衣。

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是“乞巧节”,河南新乡一带的乞巧风俗是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初六晚上,当地未出嫁的姑娘七人凑成一组(以应“七夕”之数),每人兑面兑物,为织女准备供品。有的要买葡萄、石榴、西瓜、枣、桃等七样瓜果,烙七张油烙馍或糖烙馍,包七碗小饺子,做七碗面条汤。除此之外,还要单独包七个大饺子,饺子馅由七样蔬菜做成,内包用面做成的七样东西,像针、织布梭、弹花槌、纺花锭、剪刀、蒜瓣或算盘子等。这七样东西,要能代表七位姑娘的心愿。这天晚上,七位姑娘把供品摆在瓜棚下或清静的地方,焚香点纸,跪在月下向织女祈祷,念完祷语后,七个姑娘分吃水果和七碗小饺子。然后把七张油饼和七个大饺子放在竹蓝内,挂在椿树上。这天晚上,七个姑娘一齐守夜,看守竹蓝子。这种举动称为“守巧”,目的是防止爱开玩笑的男孩子偷嘴吃,把“巧”(大饺子)偷去。

七月七日清晨,天刚刚蒙蒙亮,七个姑娘闭着眼睛,在竹蓝内各摸一个大饺子。谁摸出的饺子内包有针、剪刀等东西,谁就是未来的巧手。

在豫北沁阳、孟县等地,现在还流传有“七夕”对歌的习俗。每到“七夕”这天,当地的少女们按村子,或按乡、县组成小组,每组七人,也可为九人、十一人,以单为巧数。民间讲究对歌人的数量,俗语有“当单不当对,当对拙一辈”。人们把对歌小组分成单数,都是为了能够获“巧”,希望本村的对歌组能够取胜。

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民间俗称为:“鬼节”。中原农家也称这天为“牲口节”,此日有许多敬奉耕牛的活动。

在豫北林县等地,七月十五这天,家家都要蒸羊羔形的白面馍,中午蒸熟后供奉在案桌上,然后燃放鞭炮,庆贺槽头兴旺。凡有大牲口的农家,这天都要停止使役一天,把供奉后的羊羔馍送给大牲口吃,也有给牲口喂豆等精饲料的,以显示牲口节与平时不同。晚上,他们还要做一锅米汤给牲口喝。有民谣说:“打一千,骂一万,七月十五喝顿小米饭。”

农历腊月二十三,是“祭灶节”。河南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习俗,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中原城乡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轮鞭炮。城镇居民忙于购买麻糖、火烧等祭灶食品。而在广大农村,祭灶的准备活动和隆重的祭灶仪式便在震耳欲聋的炮声中渐渐拉开了帷幕。

祭灶仪式多在晚上进行。祭灶时,祭灶人跪在灶爷像前,怀抱公鸡。也有人让孩子抱鸡跪于大人之后。据说鸡是灶爷*所骑之马,故鸡不称为鸡,而称为马。若是红公鸡,俗称“红马”,白公鸡,俗称“白马”。

焚烧香表后,屋内香烟缭绕,充满神秘的色彩。男主人斟酒叩头,嘴里念念有词。念完后,祭灶人高喊一声“领”!然后天执酒浇鸡头。若鸡头扑楞有声,说明灶爷已经领情。若鸡头纹丝不动,还需再浇。

祭灶仪式结束后,人们开始食用灶糖和火烧等祭灶食品,有的地方还要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

在河南,典型的祭灶食品要首推灶糖。灶糖,是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为了粘住灶爷的嘴巴。传说灶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它有上通下达,联络天上人间感情,传递仙境与凡间信息的职责。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

非常兴隆。在河南,人们把祭灶节看作仅次于中秋的团圆节。凡在外地工作、经商、上学的人,都争取在腊月二十三之前赶回家里。能吃到家里做的祭灶火烧,便会得到灶神的保护,来年家人就能平安无事。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2 03:20

圪蹴吃饭

焦作一带乡村,男人们吃饭是不就桌子吃饭的,喜欢圪蹴着吃。吃饭地点也不在家中,往往是夏天在村中的井台、院中的过道,冬天就在屋后的朝阳墙根等处吃饭,吃饭用的都是如同盆一般的大号海碗,食量大的可吃两碗。

几条壮汉边吃边聊,吃罢饭再吸上几袋毛烟,别提有多惬意,然后或侃大山,或打赌,或谈古论今,空碗自然由家人来收回。男人们用这种方式处处在众人面前显示自己的“爷们儿气”。

过道乘凉

焦作传统的四合院中大门通向院落之间都有一条长长的过道,长有10多米,短的也有六七米。

童年记忆

邻里之间,其乐融融

一到夏天,穿堂风袭来,女人们做女工、男人们吃饭,都在过道中乘凉。女人们东家长西家短唠叨个不停,男人们则赤裸上身,吃饭纳凉,婴幼儿也在小木车内休息玩耍。

端饺子

在过去,普通人家只有到了春节才能吃上饺子,饺子自然成了人们饮食中不可多得的食物,家中凡遇到家庆活动,或是改善生活等不寻常的日子,才能吃上饺子。

如遇自家吃饺子,别人家没吃饺子,和睦的邻居就会多煮上几碗,然后挨家挨户送上一碗,受者也不推辞,总是笑纳,然后在家中分吃一碗饺子解解馋。邻居之间亲如一家,穷帮穷,互相照应,形成民风。

百家饭

俗语说:猪吃抢食上膘,人吃百家饭长得结实。邻里之间遇到开饭时间,都会给邻家的小孩一些好吃的。小孩们也会东家瞅瞅,西家看看,看着有好吃的就吃。大人们也不见怪,也不责备,任由他吃东家,喝西家,因为他们深信,吃百家饭的孩子会长的更结实。

千家衣

有一种说法,孩子吃“百家饭,穿千家衣”,会平安健康,人们都希望孩子无病无灾免遭夭折,就会向邻家索取他们的旧童装穿,同时也会主动为邻居家的孩子提供旧衣、旧裤穿。这些其实都是穷的原因,孩子们就通过这种拾衣穿,逐渐长大*,直到十几岁之后才能不再拾衣服穿,才能拥有一套按自己体格裁剪的衣服。

有的人家为体现穿千家衣的风俗,就收集各家布头,剪成小块三角形,用三角布拼成大块花布,寓意千家衣,图个吉利。

借屋相亲

“穷不帮穷,谁照应;隔着墙是两家人,推了墙就是一家人”,这是旧时人们的邻里观念,家中男孩儿到了结婚的年龄,往往因为家徒四壁,没人提媒。倘若有人提亲,就会向条件稍好的邻家提出借屋相亲以粉饰自己的家境,赢得女方的好感,促成婚姻。

这种借屋相亲,是过去穷的产物,女方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图的就是一个老实,房子其实不算什么,只要人忠厚老实就行。到了后来自行车、缝纫机和手表成为时尚,人们又开始向拥有自行车、缝纫机和手表的家庭借用一时,以显“富贵”,促成婚姻。

门头钥匙

无论是在城镇还是农村,早年人们出门走动,锁门是不带钥匙的,钥匙往往是挂在门头上,或是掖在门头上方,或是藏在门槛下边的缝隙里。锁门仅仅是防鸡防狗进屋乱折腾,对人是毫不设防的。这种民风的出现也许是配钥匙需要花钱,但主要的原因还是民风淳朴,社会安定,邻里之间知根知底,不需设防。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2 04:54

农历二月初二,是“龙抬头节”或“青龙节”。这天,河南农村的妇女一般都不动剪刀,不做针线活,怕动了刀剪伤龙体。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到田野里采野菜,包饺子,煎煎饼,炒黄豆,煎腊肉,蒸枣馍,改善生活成为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月二这一天摊煎饼和吃炒豆的人最多,民间认为,这天是东海龙王的生日,煎饼是龙王的胎衣。吃煎饼,是为龙王嚼灾,扔煎饼,是为了掩埋龙王的胎衣。

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是“乞巧节”,河南新乡一带的乞巧风俗是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初六晚上,当地未出嫁的姑娘七人凑成一组(以应“七夕”之数),每人兑面兑物,为织女准备供品。有的要买葡萄、石榴、西瓜、枣、桃等七样瓜果,烙七张油烙馍或糖烙馍,包七碗小饺子,做七碗面条汤。除此之外,还要单独包七个大饺子,饺子馅由七样蔬菜做成,内包用面做成的七样东西,像针、织布梭、弹花槌、纺花锭、剪刀、蒜瓣或算盘子等。这七样东西,要能代表七位姑娘的心愿。这天晚上,七位姑娘把供品摆在瓜棚下或清静的地方,焚香点纸,跪在月下向织女祈祷,念完祷语后,七个姑娘分吃水果和七碗小饺子。然后把七张油饼和七个大饺子放在竹蓝内,挂在椿树上。这天晚上,七个姑娘一齐守夜,看守竹蓝子。这种举动称为“守巧”,目的是防止爱开玩笑的男孩子偷嘴吃,把“巧”(大饺子)偷去。

七月七日清晨,天刚刚蒙蒙亮,七个姑娘闭着眼睛,在竹蓝内各摸一个大饺子。谁摸出的饺子内包有针、剪刀等东西,谁就是未来的巧手。

在豫北沁阳、孟县等地,现在还流传有“七夕”对歌的习俗。每到“七夕”这天,当地的少女们按村子,或按乡、县组成小组,每组七人,也可为九人、十一人,以单为巧数。民间讲究对歌人的数量,俗语有“当单不当对,当对拙一辈”。人们把对歌小组分成单数,都是为了能够获“巧”,希望本村的对歌组能够取胜。

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民间俗称为:“鬼节”。中原农家也称这天为“牲口节”,此日有许多敬奉耕牛的活动。

在豫北林县等地,七月十五这天,家家都要蒸羊羔形的白面馍,中午蒸熟后供奉在案桌上,然后燃放鞭炮,庆贺槽头兴旺。凡有大牲口的农家,这天都要停止使役一天,把供奉后的羊羔馍送给大牲口吃,也有给牲口喂豆等精饲料的,以显示牲口节与平时不同。晚上,他们还要做一锅米汤给牲口喝。有民谣说:“打一千,骂一万,七月十五喝顿小米饭。”

农历腊月二十三,是“祭灶节”。河南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习俗,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中原城乡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轮鞭炮。城镇居民忙于购买麻糖、火烧等祭灶食品。而在广大农村,祭灶的准备活动和隆重的祭灶仪式便在震耳欲聋的炮声中渐渐拉开了帷幕。

祭灶仪式多在晚上进行。祭灶时,祭灶人跪在灶爷像前,怀抱公鸡。也有人让孩子抱鸡跪于大人之后。据说鸡是灶爷*所骑之马,故鸡不称为鸡,而称为马。若是红公鸡,俗称“红马”,白公鸡,俗称“白马”。

焚烧香表后,屋内香烟缭绕,充满神秘的色彩。男主人斟酒叩头,嘴里念念有词。念完后,祭灶人高喊一声“领”!然后天执酒浇鸡头。若鸡头扑楞有声,说明灶爷已经领情。若鸡头纹丝不动,还需再浇。

祭灶仪式结束后,人们开始食用灶糖和火烧等祭灶食品,有的地方还要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

在河南,典型的祭灶食品要首推灶糖。灶糖,是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为了粘住灶爷的嘴巴。传说灶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它有上通下达,联络天上人间感情,传递仙境与凡间信息的职责。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

非常兴隆。在河南,人们把祭灶节看作仅次于中秋的团圆节。凡在外地工作、经商、上学的人,都争取在腊月二十三之前赶回家里。能吃到家里做的祭灶火烧,便会得到灶神的保护,来年家人就能平安无事。

农历六月初一,是中原民间比较重视的节日。在豫东和豫南,都有六月初一过小年的说法。特别是农村,更为重视。人们把这天当作庆祝丰收、祀求丰年的节日。这时,麦子刚刚打下不久,丰收的喜悦洋溢在农民的心头和眉稍。人们在屋中、院内、麦场里摆上供桌,放上馍、枣山(馍的一种)和桃、李等五种瓜果,用斗盛满新收的小麦,斗上贴红色的“福”字,然后焚香燃炮,祈求秋季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后,人们高高兴兴地吃上一顿用肉、青菜、粉条、海带做成的“杂烩菜”。大人们在麦场里猜拳行令,孩子们边吃边耍,十分尽兴。

农历六月初一过后,是六月初六,所以,有的人家干脆把六月初六的活动揉到六月初一来进行。六月初六,民间称“炒面节”、“望夏节”、“闺女节”等,往往是相隔十里(5公里)八里(4公里),风俗就不大一样。不管怎样,节日就是吃、玩、走亲戚。而且这些节日都与出嫁的姑娘有关。农村的各家各户,在六月初一至初六其间,都要把出嫁的姑娘接回家,款待后再送回婆家。俗语有:“六月六,请姑姑。”“六月六,挂锄勾,叫了大姑叫小姑。”

六月初一过小年的习俗,在中原地区相当普遍。从六月初一到初六,中原农村的“年”味是浓郁的,时间要持续一周左右。尽管有初一和初六的区别,但两个节日距离太近,节日活动自然而然地就融合在一块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2 06:46

上面说的不知道什么 你们是焦作的吗?
我就是焦作的 不过你这个问题 问的有点不准确 不好回答
焦作不是算很大 市边还有6个县!你具体问的是那?
民俗 说白了 焦作人就是实在!俺们这里离太行山近 出煤!
他们都是复制了 所以说的不是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2 08:54

以下绝对是焦作的风俗:
统民间一般行土葬礼仪。今实行殡葬改革,提倡火葬,始兴追悼仪式。向遗体告别火化后,葬礼仍多沿旧俗。农村殡葬改革已经大有进展,但即便火葬,仍多遵从丧葬旧仪。人死后,讣闻贴门首,白纸裱门,以告诸邻亲友。另派人到同族近亲家口头或另写讣闻报丧。守殡期间,孝子见亲友,行半跪磕头礼。死者寿衣一般为单衫、单裤、夹衫、夹裤、棉衫、棉裤,男外加棉袍,女外加花裙。寿衣件数为单数,以7件居多。旧时设灵堂祭奠,现市区内多不设灵棚,仍摆供桌,置遗像于上。两侧陈放亲友悼祭挽联、挽幛、花圈,焚纸钱、纸扎金童玉女相陪。尸体入棺,麻绳束脚,铜钱噙口,头垫鸡鸣枕,身铺黄白素色被褥,俗称“铺金盖银”。出丧前,请端公(俗称阴阳先生)看风水,选坟地,定墓向,意使后代昌盛。一切法事毕,方行出灵。旧式丧礼常沿以下顺序进行:

点主 为亡者设灵堂牌位,以木制神龛供案头,上书“××府君(孺人)之神位”及生卒年月日时。请德高望重的老者执朱笔点神位,即“神”字的竖画和“位”字的点画用朱砂红笔书写,孝子设宴拜谢。

迎经、过金桥银桥 这是焦作一带富有人家出丧前敬礼的一种,贫家多无力举办。迎经,即出丧前三日的下午,先请和尚,次日请道士,以哀乐前奏,孝子按辈数披麻戴孝随后。从丧家大门右行或西行,沿街巷至十字路口绕一周而后回家,示意送魂西去冥府。过金桥银桥,即出丧前一日下午,以丧家大门为中心,左右50米外各设金桥、银桥一座。每座用三张方桌以两张倾斜架起,呈三角形,另一张桌腿向上,压在上边,上面桌腿与两侧桌腿用白绳牵连在一起。一座用黄布铺于桌上,谓金桥;一座用白布铺于桌上,谓银桥。桌腿上点白色蜡烛,孝子抱牌位自灵堂出家门,先跪到金桥的桥首(距家门远的地方),由和尚奏哀乐绕金桥三圈诵经超度,而后由孝子长男、次男抬牌位自桥上方通过。孝子自两侧行走,仅让牌位从上面通过。再随和尚哀乐至银桥,仪式相同。意示走过金银桥,冥府有钱花。对老丧者,城乡多在出丧前一天晚上邀鼓乐吹手(俗称请“响器”)于门外坐摊清唱,从午夜直到次日出灵前,意示送老人赴极乐世界。

出殡入葬 起灵,行灵礼,孝男长子执幡抱盆,长女抱莲花盆,按长幼辈数排列跪灵架前。灵架设龙头凤尾,有8人抬、16人抬、24人抬、36人抬之分。绣花灵罩遮盖棺木,哀乐声中,长子引幡摔盆,俗称“摔老盆”,摔盆者继承遗产,导引孝子,灵柩在后,亲友随柩送葬,沿途撒纸钱直至墓地。墓坑内垫麻秆,撒豆秸灰,放金银罐(泥瓦罐内放入用金银粉涂制的纸帛)。入圹时,请端公用罗盘墨斗校正方位,调正棺木,然后砌墓门,封坟头,立墓碑,丧仪毕。随葬品多为象征性的,如纸糊的金童玉女、瓦屋、楼阁、马匹、被褥等。近年有纸糊电视机、冰箱、轿车等葬品,有将死者生前宠爱之物随葬的。出丧后,把停尸床上的秆草抱到丧家门口,并将裱门白纸揭掉,一起焚烧。同时在家门口摆一盆净水,内放一把菜刀,众亲送葬回来,将水盆里的菜刀翻一下,同时湿手,此为“净手”俗。

服丧期礼仪 服丧期间,孝子守制,多者百日,少者三七。百日内不理发,不宴请娱乐。葬后三日、七日扫坟奠祭,俗称“服三”、“服七”。

殡葬改革 殡葬改革的重点是由土葬改为火葬。市*颁发有《关于殡葬改革若干问题的规定》,划定有火葬区。城市完全推行火葬,农村火葬率逐年提高,为国家节约大量土地、木材,丧家节约了费用,封建迷信和铺张浪费的厚葬礼俗正在为简朴悼念的葬仪所代替。

祭 礼

焦作一带民间老人丧后,有“服三”、“服七”、“三七”、“五七”、“百日”、“一周年祭”、“三周年祭”等祭礼。一周年办小祭,三周年办大祭,此后可停办。“一周年祭”、“三周年祭”,子女上坟祭扫,亲戚多送供席,以示怀念之情。近年农家多自费放映电影,酬谢乡邻。

岁时习俗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民间称“过年”。初一至初五为“年节”,初一早上,家家户户竞相早起谓之起五更。男女老幼穿新衣,点蜡烛,放鞭炮,早饭吃饺子,而后走街串巷,晚辈向长辈拜年,长辈循旧习要赐给近亲幼儿“压岁钱”。邻里亲友见面互道“新年好”、“春节好”等语祝福。初一中午吃烩菜、年糕,晚饭喝米汤。初一,忌说不吉利语。初二,已婚女子回娘家,夫妇同携子女、备礼品到娘家拜贺新年。初三开始,探亲访友,一般仅晚辈给长辈拜年。农历正月初五俗称“破五”。一般人家均于初四夜间将破旧帽子和煤渣混在一起,倒在路口,燃香、放鞭炮、焚纸钱,谓之“送穷”。初五过后,即可进行正常生产活动。

迎春与打春 立春,民间称“打春”。旧时立春日,城区有迎春和打春两种仪式。府官及县官在立春这天,身着官服亲自参加,辰时左右集中全副执事,锣鼓喧天,举行迎春仪式。按定制前往东郊迎春牛和芒神。要在东郊搭建春棚,准备香烛、白酒,由10岁左右的儿童装扮为芒神,也称芒童,用竹、苇扎架,外糊彩纸,制作一具真牛大小的春牛,腹内装花生、核桃、柿饼和铜制钱,并备抬送及鼓乐手多人。出迎时,全副执事及鼓乐在前,知府、知县乘轿率士农工商各界民众按职业各携不同工具随后。出迎队伍出东郊迎春,主事人带领鼓乐手相迎,引至春牛、芒神面前,知府、知县下轿,耆老廪生分列左右,而后知府、知县向春牛、芒神一揖。主事人敬酒,知府、知县各饮一杯,并向春牛、芒神献酒一杯。之后抬春牛,芒神伴随,原队至南郊入城,将春牛和芒神送到府、县衙门正堂院内,迎春仪式毕。打春仪式是继迎春仪式之后,根据农历推算的立春时刻到来之前,知府、知县端坐大堂,文武*陪坐两旁,并允许百姓自由参观。民间测算打春的时刻,是采用一根打通的长竹竿,插入地下,地面上露出一二尺高,将鸡毛疏松地填入竹筒内。待地气上升,竹筒内的鸡毛纷纷飞起,腾空飘荡,即意味打春时刻已到。此时知府、知县令芒童(芒神)持棒将春牛打碎,谓之“打春”。春牛腹内干果及铜钱滚落地上,参观群众一拥而上争捡之,此谓“抢春”,预示来年五谷丰登,财源茂盛。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传统的元宵节,亦称“上元节”、“灯节”。节日前夕,集市上卖灯笼、鞭炮、烟花等玩赏物品。灯笼式样色彩繁多,其形状有鸡灯、鱼灯、走马灯等品种。入夜,点花灯,玩社火,有些单位(村)还组织灯谜晚会。改革开放以来,市内有关部门在公园、广场多次举办元宵灯展,参展花灯有个人和集体。元宵夜,家人团聚吃元宵(又称汤圆)。多数农村集镇在农历正月十五、十六组织群众舞龙灯、走旱船、踩高跷、玩狮舞、点烟火、背阁抬阁等,形式丰富多样。旧时农村农历正月十六早起烤百病,放牲畜。旧时市区居民农历正月十六早起,要步行过桥,意在消灾祛病。

二月二 “二月二,龙抬头”,农历二月二日,城乡有理发、吃蒸糕民俗。沁阳城内有“二月二,龙抬头。小菠菜,拌驴肉。吃了煎饼上鼓楼”民谣。

清明节 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迷信称“收鬼日”,或“鬼节”。此日人们均为已故亲人祭祀,修坟,添墓。城乡居民也有在门前插柳枝、避鬼邪的做法。新中国成立后,厂矿、学校组织职工、学生与当日给烈士扫墓,以示敬仰和怀念。

三月初一 城隍出巡日。城隍庙,俗称威灵公庙。每年农历三月初一,府、县城隍要到孤魂台(民称“乱葬岗”)出巡“收鬼”。这天将木雕城隍神胎置入轿内,辰时,知府、知县率署衙*到城隍庙。下轿先焚香行礼,然后手扶城隍轿杆步行随队伍行进。参加者有士绅耆老,有化装“五鬼闹判官”故事之形象,还有患病许愿、还愿者及众多百姓。沿途商店门前摆供桌、备茶水,人山人海,异常热闹。将城隍送至孤魂台后,由道士、和尚守护诵经。时至黄昏,再由知府、知县迎回庙内。参送者手持各色灯笼或高举火把,沿途店铺明灯相照,以庆将“鬼”收押,民可安然度日。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城隍敬奉,如老北京的都城隍庙主神,就一度是焦作人。

三月祭孔 旧时每年在孔子的逝世日(农历三月),由府县主办隆重祭孔仪式,教育界及当地名人士绅都要到孔庙(文庙)参加祭礼。祭堂供桌摆糕点、水果,大殿前放置宰杀的猪羊,雅乐伴奏。府县主祭后,众生叩首(*后改为三鞠躬)。礼毕,教育界各校主事人及名人士绅,每人分肉一块,称之“祭肉”,得者视为夫子所赐,鼓励其育人有功。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称端午节。此日,家家炸糖糕、菜角,包粽子,门头插艾蒿,身上佩香袋,饮雄黄酒以避邪祟。乡间有端午节追闺女之风,即在端午节前一年内出嫁的闺女,父母要在节前为女儿追添夏季用品。有“送羊”礼仪,女子出阁第二年农历五月收麦后起,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携子女备麻糖(即油条)、果肴礼品回家探望双亲,称“瞧羊”,有“割罢麦子打罢场,谁家闺女不瞧娘”谚语。相隔月余,娘家用面粉蒸制羊形面食(大、中、小羊各8个)送往闺女家,称“送羊”。如娘家父母已故,由舅父、妗子继续“送羊”。此民俗取“羊羔跪乳”意,教育外甥要孝敬双亲如羔羊。民间有“妗不倒,羊不了”之说。此俗在民间颇为重视,长久沿袭。

六月六 农历六月初六,习称“关公磨刀日”。旧时,有农村群众到关帝庙祈雨避旱。

七夕 农历七月初七夜,女子在自家院内陈设瓜果,向织女乞求针刺技艺,谓之“飘针乞巧”。我市修武城郊,有牛王冢,民间相传为牛郎织女神话中牛郎墓冢,修武、武陟、获嘉一带,于当日有牛王冢祭祀香火习俗。农历七夕当夜,遥望银河星象,述说牛郎织女神话故事,不失为传统文化教育的有益方式。近年,有将七夕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情人节的新时尚。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俗称“鬼节”。此日,城乡群众上坟祭祖,以尽缅怀先祖之情。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为盛大传统节日之一。举家团圆欢聚,设佳肴招待宾朋,以月饼馈赠亲友。夜间全家赏月,共食月饼、瓜果,城乡人民普享节日快乐。脍炙人口的“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等神话故事为群众津津乐道。民间有以中秋月之显晦,卜上元日即正月十五日之阴晴说,谚云:“云掩中秋月,雪洒上元灯”。旧时每年在孔子的生日(农历八月),由府县主办隆重祭孔仪式,教育界及当地名人士绅都要到孔庙(文庙)参加祭礼。祭堂供桌摆糕点、水果,大殿前放置宰杀的猪羊,雅乐伴奏。知府、知县主祭后,众生叩首(*后改为三鞠躬)。礼毕,教育界各校主事人及名人士绅,每人分肉一块,称之“祭肉”,得者视为夫子所赐,鼓励其育人有功。

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两阳相重,故名重阳、重九。旧时焦作一带民间即有登云台山望远,以旷心境风俗。

十月一 农历十月初一,旧称“放鬼节”。是日,民间均为已故亲人上坟祭祀。今城乡仍盛行此俗。

冬至 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从此开始“数九”,天气渐寒。这天,家家吃饺子,俗称“数九吃饺子,冻不掉耳朵。”节后,白天渐长,民称“吃了数九饭,一天长一线”。

腊八 农历十二月初八,群众多吃腊八粥,粥中有小米、大豆、豇豆、黄豆、绿豆、大枣、红薯、山药等8种食物,味甜可口。民谚“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意指春节将临。

祭灶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传说此日各家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奏报住户善恶。为此,人们给灶王爷烧香叩头,供奉芝麻糖,并祷嘱:“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除夕 农历十二月三十夜为除夕。旧时,家家烧香上供,晚餐举家团圆吃饺子。入夜,点燃蜡烛,守岁、辞岁。城乡均以除旧迎新活动欢度除夕之夜,贴春联,挂年画,放鞭炮,尤到零点最盛。近年大多是家庭老幼欢聚一堂,观赏春节文艺晚会,在欢乐中守岁迎新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2 11:18

我觉得没有那么复杂,就是一些简单的日子,不过有深刻的含义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2 14:00

当前由于传统文化的流失,人们已经渐渐忘记自己的民俗啦。
焦作作为一个地级市,并没有独立的民俗。楼上几位的答案,已不知是多少年前的啦。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2 16:58

一楼说的不完全是,至少在焦作市区没这么复杂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2 20:12

焦作人民宽广仁义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
桂林医学院王牌专业排名一览表 桂林医学院是几本院校 桂林医学院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 无锡有哪些这方面的公司啊? 南京方东通信系统工程有限公司怎么样 容留他人吸毒一般怎么处罚 容留他人吸毒罪会受到什么样的处罚 容留他人吸毒,不够成犯罪,拘留十五天以下,几天以上 安庆市附近好玩的景点 安庆周边旅游景点大全排名 河南春节的习俗 焦作过年的习俗 电脑中有输入法,但是打不出汉字怎么办? 电脑打不出字怎么办? 电脑打不出汉字怎么办? 电脑只能打字,不能打字母了,高手近来!!! 为什么电脑键盘不能打字只能打数字 为什么重启电脑就不能打字了。只能打字母 电脑不能打字,只能打拼音是什么原因? 电脑键盘不能打字,只能打拼音,右边的数字键盘也打不出,字母上边的数字可以用? 电脑为什么只能打英文不能打字了? 我的电脑不能打字只能打字母,怎么办啊? 电脑键盘无论什么输入法都只能打字母不能打字怎么办? 电脑为什么只能打字不能打字母啊? 电脑不能打字只能打字母 手机突然没有信号,连中国移动都没有了。是怎么回事 电脑无法用拼音输入法打字,只能打字母~~~~~~~ 为什么电脑不能打字,只能打拼音? 手机为什么没有信号了? 为什么电脑不能打字只能打字母 河南过春节的习俗是什么? 河南春节有哪些传统习俗 春节有哪些习俗呢? 北方过年习俗有哪些? 北方过年习俗 给美团外卖骑手小哥评差评,他能看到是谁评价吗? 北方春节的习俗 美团恶意差评怎么能找出来对方手机号 北方春节的风俗有哪些? 北方有什么过年习俗 北方过年的习俗有什么? 北方过年习俗是什么? 北方过年习俗有哪些 海南的特产你有哪些推荐? 北方其他地区的春节习俗都有哪些 北方过年的风俗有哪些吃什么 北方春节的传统习俗及介绍 关于北方的春节习俗 北方春节习俗 中国北方各个的春节年夜饭习俗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