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文化市场形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5:5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4 14:16
(1)、社会急剧转型造成价值观危机
改革开放30年中,我国一直处于变化最快、发展也最快的社会转型时期,加上各种外来的文化和观念杂乱纷呈,纷纷进入人们的生活和头脑,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影响,以致广泛出现道德困惑、信仰危机等问题。所有这些问题集中体现为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缺位。
在传统社会,儒家思想是我国的统治思想,起着维护*统治的意识形态的作用。儒家思想为我国人民设定了明确的价值取向。然而,自从19世纪在与西方国家的碰撞中连连失利以来,*制度的积弊一再凸显,儒家思想也一再被归为罪魁祸首,并被我国人民弃之如敝屣。新中国成立之后,马克思主义成为我国的官方意识形态。在建国初期,社会主义价值观、集体主义精神深入人心。然而,文化大*和改革开放又迅速摧毁了社会主义价值观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时至今日,*总*在*十七大上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际上也是委婉地承认中国核心价值观方面的问题。
目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生产技术在进步,社会分工在变迁和细化,社会在运动演化,社会关系也仍然在不断演化之中。价值观是人们关于社会关系的是非判断,价值观的主要源泉就是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的不断变化造成了目前我国的社会价值观的不确定,导致了价社会失范状态的存在。
(2)、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制约文化自信
严重的**,巨大的*差距,落后的科学技术与教育水平,相对不足的公民自由,一再被践踏的社会正义……我国社会存在的种种严重问题,无不在侵蚀我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助长崇洋媚外的心理。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新浪网在近年对2563名青年进行了网上调查。调查显示,59.2%的青年认为自己周边大多数国人普遍有点崇洋媚外,35.1%的青年认为“崇洋媚外的风气存在,但不普遍”;55.6%的青年认为美国人是世界上最自信的人;76.5%的青年认为一个民族的自信心与其所属国家的经济实力有很大关系;在面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公民时,作为中国人,48.7%的青年感觉不自信。
作为一种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我国相当一部分青年人中存在这样的现象:只看外国电影和电视剧,绝不看或者很少看国产影视节目;在遇到同胞时,一旦发现对方能说英语,立刻就会肃然起敬。同样,在学术领域,我国文化工作者也倾向于阅读外国书籍和期刊,而很少阅读本国学者的作品。甚至有时候,是否订阅了一份外国权威期刊或者是否阅读过外国著名学者的作品,被视为划分层次的基本标准。
不难想象,很多人都鄙视他人崇洋媚外的心理。但是,真要对这种心理进行严肃的批判,这些人就显得底气不足,“英雄气短”。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崇洋媚外的心理虽然存在某些问题,但是也具有实实在在的基础,而这个基础是任何客观的考量都不能抹杀的。马克思主义评论网上的一篇评论认为,崇洋媚外是中国人一种精神不自信的表现,这种不自信来自于自身生活的艰难处境,以及对未来的较低预期。所以,要改变中国人的这种羸弱的精神面貌,就必须保障民众对国民财富的所有和支配、保障人民的各项民生权利,作者也说:“只要发展的成果最大限度让民众公平共享,国人的精神自信便会悄然回归。”
(3)、文化管理*改革不到位造成文化创造活力不足
2000年,我国接纳了“文化产业”观念。这一接纳凸显了现行文化*和发展文化产业要求的不适应,《2004年中国文化产业蓝皮书》总报告将这一落差概括为中国文化产业的“战略性短缺”。为此,2003年6月,我国启动文化*改革试点工作;2006年,试点正式结束,我国文化*改革全面推开。
不可否认,我国文化管理*改革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是我国文化产业在这些年取得巨大发展的重要前提。但是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从文化*改革的实践看,文化行政管理*上的交叠、缺位现象仍然存在,创作机制、经营机制、用人机制、分配机制等亟待改进,行业垄断和地域垄断也有待遏制。凡此种种,无不在继续制约着我国人民文化创造力的提高与发挥,从而制约着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