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至唐代宗在位时期的详细战乱或其他情况。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9 21:30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15 06:56
唐朝战乱起点 唐朝中叶以后﹐一部分地方军政长官据地自雄﹐不服从*命令的*局面。藩是保卫﹐镇指军镇。封建朝廷设置军镇﹐本为保卫自身安全﹐但发展结果往往形成对抗*的割据势力,这是由于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私有性所造成的固有矛盾。
起因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712~756)时期﹐由于均田制瓦解,建立于其基础上的府兵制亦随之瓦解,开始实行募兵制,募兵制的恶性发展形成了藩镇割据。为防止周边各族的进犯﹐大量扩充防戍军镇﹐设立节度使﹐赋予军事统领﹑财政支配及监察管内州县的权力﹐共设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见天宝十节度使)。其中特别是北方诸道权力的集中更为显着﹐经常以一个兼任两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就是凭藉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而发动叛乱的。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爆发后﹐为了抵御叛军进攻﹐军镇制度扩展到了内地﹐最重要的州设立节度使﹐指挥几个州的军事﹔较次要的州设立防御使或团练使﹐以扼守军事要地。于是在今陕西﹑山西﹑河南﹑安徽﹑山东﹑江苏﹑湖北等地出现不少节度使﹑防御使﹑团练使等大小军镇。后来又扩充到全国。这些本是军事官职﹐但节度使又常兼所在道的观察处置使(由前期的采访使改名)之名﹐观察处置使也兼都防御使或都团练使之号﹐都成为地方上军政长官﹐是州以上一级权力机构。大则节度﹐小则观察﹐构成唐代后期所谓藩镇﹐亦称方镇。方镇并非都是割据者﹐在今陕西﹑四川以及江淮以南的方镇绝大多数服从朝廷指挥﹐贡赋输纳*﹐职官任免出于朝命。但是今河北地区则一直存在著名义上仍是唐朝的地方官而实际割据一方﹐不受朝命﹐不输贡赋的河北三镇﹔今山东﹑河南﹑湖北﹑山西也曾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存在类似河北三镇的藩镇﹔还有一些倚仗自己实力对*跋扈不驯﹑甚至举行叛乱的短期割据者。江南的节度使大多是服从听命*的,而且其所辖地区是唐中后期朝廷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后代史家把这种局面统名之为“藩镇割据”。
泾原兵变
唐德宗时期,河北一带的藩镇叛乱,用来*叛军的一支部队趁势占领京师长安,德宗逃到汉中,用了4年的时间才平定,史称泾原兵变。这虽然是藩镇割据初年的叛乱,但是范围却越来越大。
元和中兴
尽管唐宪宗派兵平定了藩镇割据,但根子却并没有除掉,许多藩镇趁平定一些民变之机,扩大势力范围。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十月,冬天一个雪夜里,唐邓节度使李愬率领九千士兵雪夜袭克蔡州,生擒吴元济,平定了淮西之乱。元和十四年(819年),平定了淄青李师道。沧景、卢龙、成德等镇相继归顺*,唐朝曾出现短暂的中兴局面,全国表面上维持统一,是为「元和中兴」。
三镇复叛
元和十五年,唐宪宗被宦官毒死,唐穆宗即位後主张“销兵”(裁减兵员)。*接收河朔,长官多昏庸骄矜。长庆元年(821年)卢龙发生兵变,将士囚禁朝廷派去的新节度使张弘靖,尽杀其幕僚,“河朔三镇”复叛。新的割据者朱克融、王廷凑、史宪诚力主旧制。裴度的讨伐军无功而还,朝廷因军费浩大,无法支撑长期作战,只好承认现状。不过此时藩镇多少有所收敛,成德镇节度使王元逵“岁时贡献如职”。黄巢军入长安,唐僖宗逃至成都,王元逵之孙王景崇率兵勤王,“供输相踵”,王鎔“献马牛戎械万计”。
晚唐
唐僖宗以後,社会矛盾激化,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唐末农民战争爆发,唐朝*徵集各镇士兵围剿,全国逐渐出现了许多割据势力,如杨行密、董昌、钱鏐等,伺机扩充自己的势力。广明元年十二月(881年1月),黄巢攻破长安,唐朝*政权瓦解。
黄巢叛将朱温投降唐朝朝廷,并且平定黄巢军,得到了唐僖宗的信任,朱温做了节度使,势力范围远远超过当时控制范围最大的藩镇李克用。藩镇立即转入互相兼并的战争。到了唐昭宗时,朱温还把朝政大权牢牢的控制住了。最后到了唐哀帝(唐昭宣帝)。藩镇并未随著唐朝灭亡而消失,整个五代十国时期都可以视作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只不过部分藩镇或许选择不承认中原政权而完全独立,以建立王国或帝国。一直到宋太宗灭掉北汉之时,才消灭藩镇割据的局面。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15 06:57
唐肃宗长子,肃宗被李辅国惊死后,他继位。在位17年,病死,终年53岁,葬于...李泌是唐代中期著名的*家先后历经玄宗、肃宗、代宗、德宗、顺宗五朝长期...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15 06:57
唐玄宗:募兵制的恶性发展形成了藩镇割据,安禄山凭藉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而发动。 安史之乱爆发后﹐为了抵御叛军进攻﹐军镇制度扩展到了内地﹐最重要的州设立节度使﹐指挥几个州的军事﹔较次要的州设立防御使或团练使﹐以扼守军事要地。于是在今陕西﹑山西﹑河南﹑安徽﹑山东﹑江苏﹑湖北等地出现不少节度使﹑防御使﹑团练使等大小军镇。后来又扩充到全国。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15 06:58
安史之乱
安史之战是唐朝哪一时期的战乱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安史之乱是唐朝唐玄宗后期到唐代宗前期的战乱现象,现象的原因是唐朝边界战争不断,节度使权力膨胀,招兵买马,在地方上形成巨大的势力,形成封建割据,与朝廷对抗的结果。
安史之乱的时间?具体!!!
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结束,前后达八年之久。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2795.htm ...
唐朝历史概况
后来睿宗妹太平公主与李隆基发生权力之争。延和元年(712年),睿宗让位于太子李隆基,李隆基即唐玄宗,又称唐明皇。713年,唐玄宗将太平公主赐死,党羽或杀或逐,结束了这段史称“韦后之乱”的混乱政局。同年改元开元。唐玄宗在位44年,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迅速发展,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这一时...
六次出幸简介
六次出幸,指的是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唐僖宗、唐昭宗六位皇帝因战乱六次逃离京师长安的避难事件。自755年安史之乱爆发至904年朱温逼迫唐昭宗迁都洛阳,这149年内,皇帝有6.7%或长达10年的时间在京城外避难,相当于靖康之变至端平入洛之时金朝占据汴京时间总合的9.1%。其中,唐僖宗...
唐玄宗的生平,详细的.
唐玄宗开元年间,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后人称这一时期为开元盛世。唐玄宗后期,他贪图享乐,宠信并重用李林甫等奸臣,终于导致安史之乱发生,唐朝开始衰落。公元712年至756年在位,在位44年。皇子 庆王(靖德太子)李琮(母刘华妃)郢王李瑛(母赵丽妃)唐肃宗李亨(母杨...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知识点是什么?
1.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重要历史事件,发生在唐玄宗末年至唐代宗初年,即公元755年至763年。这场叛乱由唐朝将领安禄山和史思明发起,导致了长达八年的战乱,给唐朝带来了沉重的损失,国力大幅衰退。这场战乱不仅使唐朝人口锐减,也标志着唐朝从鼎盛走向衰败的转折点。2. 安史之乱后,唐朝皇帝在...
下列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安史之乱发生于唐玄宗至唐代宗时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澶渊之盟发生于北宋真宗时期,是北宋与辽国在经过四十余年的战争后缔结的盟约。靖康之变发生于北宋末年钦宗时期,靖康二年,金军攻破东京(今开封),俘虏徽钦二帝。靖难之役发生于明朝建文帝在位时期,是明朝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帝位的战争...
安史之乱发生在唐玄宗在位时的哪个年号时候?
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结束
如何看待唐玄宗以后的唐朝时期?
代宗)来说说吧(主要集中于政治军事方面的介绍)。肃宗,唐肃宗在收复两京、驱逐安史叛军后,惊死于妇寺之乱,难有什么长远的规划性作为。不过鉴于史书中所描写的肃宗的表现,我觉得他治国也只堪说是平平无奇,代宗,面对着天下动乱中逐渐形成的藩镇割据之势,唐代宗选择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看待。
唐玄宗统治时期的战乱,安史之乱是被谁平息的?
1、郭子仪。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率军勤王,收复河北、河东,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至德二年(757年),郭子仪与广平王李俶收复西京长安、东都洛阳,以功加司徒,封代国公。乾元元年(758年)八月,进位中书令。乾元二年(759年)五月,因承担相州兵败之责,被解除兵权,处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