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9 17:37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11:38
经常听到别人在谈到读书的话题时,说“某本书对自己的影响很大,在人生历程中起到过‘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位畅销书作家曾在他的作品中提到,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是《*山伯爵》,爱德蒙·邓蒂斯成功越狱,在*山岛找到宝藏的章节。他看了一遍又一遍,常常幻想自己像*山伯爵一样,获得财富和成功。
有位我尊敬的老师曾说过,对她影响最大的两本书,一是《牛虻》,另一本是《简·爱》。我爸爸曾说过,他当年在南京读初中时,曾在图书馆借过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本书对他的影响最大。我近来常常也会想到这个问题——哪本书对我影响最大呢?畅销书作家、我尊敬的老师、我爸爸提到的这几本书,青春年少时我都读曾过,囫囵吞枣。如果一定要找“对自己影响很大”的一本书或一部小说,我觉得是《项链》。第一次读到《项链》的故事,是在一本连环画册上,就是70年代流行的那种小画书。
女主人公玛蒂尔德年轻貌美,她的丈夫是一个普通的小职员。虽然地位低下,她非常羡慕、向往豪华的贵族生活,为了出席一次盛大的晚会,她从好友那里借来一串钻石项链,在舞会上出尽了风头。不幸的是,回家后发现项链丢了。他们赔偿了那条项链,却付出了十年的艰辛。最后,她从项链主人那里得知——所谓的钻石项链是假的,价值不过500法郎。
《项链》是莫泊桑的代表作,短篇小说的范例。“结构完整,节奏灵动,主旨明朗。直接,讽刺,机敏,洗练而又有力。”
还记得连环画的最后,那位贵妇朋友得知*后,说:唉,我可怜的玛蒂尔德……
—2—我知道 “虚荣”这个词,就是因为《项链》。那本小画书,成功地教育了我(们这代人?):不能像被资产阶级虚荣心污染了的玛蒂尔德,为了一串项链、为了晚会上一时的风头,耗尽十年的大好青春。
文学作品在当年起到的作用不就是“批判谁,鞭挞谁,抨击谁、教育谁……”吗?我们要学习的榜样是做好事不留名的雷锋炸碉堡的董存瑞堵*眼的黄继光守纪律的邱少云生得伟大死的光荣的刘胡兰不远万里支持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的白求恩为人民烧炭的张思德拦惊马的欧阳海不让集体财产遭受损失的草原英雄小姐妹……而资本主义,是“腐朽的堕落的垂死挣扎的”。整个18世纪的法国所谓的上流社会,“骄奢淫逸生活糜烂惟利是图追求享乐”,弥漫着虚伪虚假虚荣的氛围。瞧,借项链给玛蒂尔德的朋友,居然借了条假项链给她!她才是致使玛蒂尔德落入悲惨命运的罪魁祸首。
小时候,我以为人类只需要以“好”、“坏”来划分。看所有的电影都会问一句“哪是好人?谁是坏人?”这一点,我的小学老师大概还记得,我就是那个在孟庙里问:“老师,孟子是好人还是坏人?秦始皇是好人还是坏人?”的学生。我以为《项链》里玛蒂尔德本是穷苦出身的好姑娘,却被资本主义生活方式毒害了。她辛苦劳作的十年,是不值得过的。她是用来批判而不是用来学习的。
如果一定要找“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作品,我想,就是《项链》吧。
我不做无法企及的梦,这让我从容淡定;
我不花超出自己偿还能力以外的钱,这让我有安全感;
我不愿参加晚会结交很多所谓的朋友,因为深知“圈子不同,不必强融”;
我甚至从来不去美容院、几乎不穿高跟鞋,偶尔参加活动,只擦点粉涂点口红、穿不超过6分的高跟儿;
就算自己没有,我也绝不会借人家的项链戴在自己脖子上,借别人的衣服穿在身上,我不想有人情的负累;
……
我努力避免的,其实只是自以为的“虚荣”,而已。
—3—我一直在学习尊重别人的生活方式,并努力不做评判。一旦带着评判,就可能会戴上“有色眼镜”,可能受自己眼界和格局的*。但有两则关于女性的新闻,还引起了我的思考。
温州有个26岁的女出纳,“挪用200多万*狂买1000支名牌口红”。经常素颜上班的她,在朋友圈里各种“炫富”。受众多女性追捧的“萝卜丁口红”,她一晒就是10多支。要知道,那种被称为“口红中的劳斯莱斯”的网红产品,一支就要1000多块钱。
除了口红,女出纳还买了大量的香水、包包,但几乎都没怎么用过。据说她看到喜欢的衣服就会买下来,甚至一个款式每个颜色都买,或是同一款衣服买好几件……心理学家称这种行为是“强迫性购物”,等待这名女出纳的,将是法律的制裁。
前几年曾听闻,有年轻人想拥有一部Iphone手机却苦于没钱,不惜“卖肾”换手机。所以每缝苹果推出新品,坊间便有“卖肾”的声音。虽然只是个例,足以令人“友邦惊诧”。
那得有多么地虚荣,才会不惜以放弃身体重要器官为代价去追求啊?!
媒体也曾报道,广州有个读中专的17岁女孩小陈,为了得到1万块钱,“使用促排卵激素类药物,被一次取卵21个,险些失掉性命。”
这得有多么地无知、无畏和虚荣,才敢冒着“作死”的危险去赚这种钱啊?!
我甚至想,如果他们领会《项链》的故事,大概就不会为了买口红而贪污为了拥有一部新手机卖肾为了1万块钱“捐卵”……
大概我还是太天真了。
莫泊桑的《项链》写于1884年。
—4—
因为家里有个女儿,总难免担心她会成为那种“虚荣”的人。在这物质的时代,迷失自己。有时难免会拿这种“社会新闻”在家里“敲边鼓”,询问她对这些事的看法。好在她会评价说“脑残”、“有病”,并会翻白眼觉得我的担心是多余的。虚荣心难免人人会有。我肯定也不例外。有次听课,讲师说女人应该有个好的包包,所谓的好,是至少要花掉半年工资的那种,并且说自己老婆有多少包……当时,我真的觉得自己不到两百块的包该扔了。
有次跟汪老师一起出国,同行的人在各免税店大买特买,我俩只买了些小东西。问她为什么不买包?奢侈品的那种。她说:“觉得一个人的着装用度要跟整体的家居环境搭配……”
我一下就懂了,本来还打算在免税店花大钱买个奢侈品的包包,听了她的话,立刻淡定起来。
重读了一遍《项链》。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11:39
一个勤劳同时也贫穷的女人为了体面的参加一次宴会向一个富有的朋友借了一条钻石项链,但是不慎弄丢了,她十分懊恼,心里很惭愧,决心努力做工还上丢失项链的这笔钱,等到10几年以后,她终于赚够了这笔钱,买了一条一样的还给朋友,但朋友却哭笑不得,告诉她这个只不过是一条假的,所以丢了也无所谓。原来辛苦十几年,结果竟是如此的荒唐。这时作品戛然而止,留给人们无限的思索。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11:39
分析公路瓦栽夫妇的性格特点和悲剧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