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我”、“吾”、“予”、“余”有什么不同用法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9 17:43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23 18:04
一:所用场合不同。
“吾”和“我”多用于对话。
“余”、“予”多用于文章自叙,其中“余”“予”相通
在《道德经》中,“吾”和“我”不是同一个概念。老子把一个人分成“吾”和“我”:“吾”指代自我,凡我,为肉体之身;“我”代表真我,是自我*的成果。
二、语法区别:
上古时代,“吾”和“余,予,我”在语法上有分别。都可做主语,但“吾”尚可用做定语,一般不用做宾语,如“吾日三省吾身”,做宾语时必须防在动词前边。如:居则曰“不吾知也”;“余,予,我”尚可用做宾语。如:今者吾丧我。——《庄子》.“吾”一般只在否定句里作前置宾语,c而在肯定句里一般用“我”作宾语。
三、语气的细微差别。
一般书面语言常用余。
从语法角度来讲,予假借为余,常可通用。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予常用于自谦的语境中。
帝王对先辈或常人后辈对长者常自称为予。如予小子。有时候帝王嘉勉大臣进柬时,常自谦为予。如:予违汝弼(我有过失,你应匡正)
但予在有些词汇组合中,有自以为如何,略带谦义或贬义。如予知(自以为聪明)、予圣(自以为圣人)予知予雄(自以为智慧聪明)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23 18:05
用法没有什么不同,在上古时期“吾”、“予”、“余”三个字同音,“我”的读音还不清楚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23 18:05
一:所用场合不同。
“吾”和“我”多用于对话。
“余”、“予”多用于文章自叙,其中“余”“予”相通
在《道德经》中,“吾”和“我”不是同一个概念。老子把一个人分成“吾”和“我”:“吾”指代自我,凡我,为肉体之身;“我”代表真我,是自我*的成果。
二、语法区别:
上古时代,“吾”和“余,予,我”在语法上有分别。都可做主语,但“吾”尚可用做定语,一般不用做宾语,如“吾日三省吾身”,做宾语时必须防在动词前边。如:居则曰“不吾知也”;“余,予,我”尚可用做宾语。如:今者吾丧我。——《庄子》.“吾”一般只在否定句里作前置宾语,c而在肯定句里一般用“我”作宾语。
三、语气的细微差别。
一般书面语言常用余。
从语法角度来讲,予假借为余,常可通用。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予常用于自谦的语境中。
帝王对先辈或常人后辈对长者常自称为予。如予小子。有时候帝王嘉勉大臣进柬时,常自谦为予。如:予违汝弼(我有过失,你应匡正)
但予在有些词汇组合中,有自以为如何,略带谦义或贬义。如予知(自以为聪明)、予圣(自以为圣人)予知予雄(自以为智慧聪明)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23 18:05
用法没有什么不同,在上古时期“吾”、“予”、“余”三个字同音,“我”的读音还不清楚
文言文“吾”,“余”,“予”,有何区别?
一:所用场合不同。“吾”和“我”多用于对话。“余”、“予”多用于文章自叙,其中“余”“予”相通。在《道德经》中,“吾”和“我”不是同一个概念。老子把一个人分成“吾”和“我”:“吾”指代自我,凡我,为肉体之身;“我”代表真我,是自我修炼的成果。二、语法区别:上古时代,“吾...
文言文中,“我”,“吾”,“予”,“余”有什么不同
你好,个人理解,意思是没有什么差别的,都是一般人表达“自己”的第一人称代词,用法也么有什么太大的差别,我感觉之所以有这么多,主要是不同的场合为了押韵或者叫顺口,用不同的词而已。比如说,宋濂的一句:余幼时即好学。你要是将余换成我,读起来就不好听啊有木有!再比如弟子规有一句,人问谁...
文言文中人称的表达
1、第一人称代词有“我、吾、余、予”; 它们都可作定、主、宾语;“吾”一般只在否定句里作前置宾语,而在肯定句里一般用“我”作宾语,“朕”先秦时意同“我”,秦朝后,是皇帝自称;2、第二人称代词有“女、尔、若”;它们可作主、定、宾语, “而”、“乃”一般只作定语;3、第三人称...
你我他 在文言文如何翻译
2、吾知子所以距我也,吾不言。《公输》——我知道你用什么办法来对付我,但我不说。“我”用于句末,代替说话之人,作宾语。3、余闻而愈悲。《捕蛇者说》——我越听越觉得悲伤。“余”用于句首,代替听话之人,也就是柳宗元,作主语。4、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我...
文言文里“吾”、“余”和“予”都是我的意思,它们有什么区别?
“我”,第一人称复数名词。指王室、王族、贵族。 甲骨文资料中的“我”,全部用为集体名词。“余”,第一人称代词,我或我的。通常用作“书面语”“吾”,本义:中立的。引申义:在你、我、他三种单数人称中介于“你”和“他”之间的人,即“我”,通常用在“口语”。
所有文言文中第一人称代词和第二人称代词
一、文言文中的第一人称 (一)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我”、“吾”、“予”、“余”、“朕”。都可以作主语、定语和宾语。1、我:用于第一人称,译作“我”、“我们”例: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列子...
文言文第一人称代词有哪些
文言文中的第一人称代词有三种,分别是“吾”、“余”和“予”。这三种代词的用法略有不同。首先是“吾”,它是最常见的第一人称代词,表示自己。在文言文中,“吾”通常用于自称,也可用于对别人的自称,具有一定的礼貌性。例如,“吾之所以来,为了寻求知识。”其次是“余”,它的用法比“吾”...
文言文中“我”有几种说法?
吾、余、予、愚、鄙人、在下 先秦以前:寡人 皇帝:朕、寡人 皇后、太后:哀家 老头:老朽、老夫 老妇:老身 出家人:洒家 官人:下官 女子:妾、区区、奴、奴婢 读书人:小可、不才 下人:奴才、老奴
古代时“我”的别称,想吾、余
1. 想吾:在古代,人们常用“想吾”作为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我想”。2. 余:此词亦为第一人称代词,常用于文言文中,意指“我”。3. 予:在古汉语中,“予”用作“我”的意思,尤其在正式文书中使用较多。4. 某:古代时,人们有时会用“某”来谦虚地指代自己,意指“我”...
古文中我怎么说?
文言文里“我的”怎么说 “我”在文言文里可以用“吾”、“余”、“予”来表示,一般来说“余”比较普遍;“的”可以用“之”来表示.“我的”就是“余之”,例如“我的XX”可以写为“余之XX”.当然“吾之”也是可以的只是稍稍口语化.古文中的“我”怎么说 古文“我”:吾、我、余、予、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