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太湖介绍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9 22:25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03 01:53
湖地*江三角洲,位于富饶的沪、宁、杭三角地中心,介于北纬30°55’42"-31°33’50"、东经119°53’45"-120°36’15"之间,横跨江、浙两省,北临无锡,南濒湖州,西依宜兴,东近苏州。
太湖南缘位于江、浙两省的分界线上,整个湖面归江苏省所辖。湖岸总长405公里,水位3.14米时,南北长68.55公里,东西最大宽56公里、平均宽34.11公里。湖盆呈浅碟形,以湖岸线计算的湖泊面积为2427.8平方公里,去掉岛屿为2338.1平方公里(30年中缩小482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三大淡水湖,其中三分之二湖面在吴县境内,西山镇所辖太湖水域面积为165平方公里。
太湖古称震泽、具区,又名五湖、笠泽。《尚书·禹贡》中有禹治水“三江既入,震泽底定”的记载,因其水泛滥震荡难定,故称“震泽”。明代朱右《震泽赋》云:“夏名震泽,周曰具区,下属三江,实为五湖。”《山海经》上有“浮玉之山,北望具区”的记载,《尔雅》上也有“吴越之间具区”的记载。五湖之称,其来源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张勃《吴录》载:“五湖者,太湖之别名。以其周行五百余里,故以五湖为名。”《川志》云;“太湖有五道口,则谓之五湖。”《史记正义》、《吴地记》的解释为“五湖者,菱湖、游湖、莫湖、贡湖、胥湖,皆太湖东岸五湾,为五湖”,这种说法较为可靠。商代末期(约公元前11世纪),西岐的周族首领古公亶父(即周太王,周文王的祖父)生有三子:泰伯(亦作“太伯”)、仲雍、季历,季历的儿子姬昌(即周文王)很有才干,古公拟传位于季历,以便能使姬昌成为继承人。泰伯、仲雍为避让季历,“奔荆蛮”、“纹身断发,示不可用”,从中原出逃至江南,和这里落后的土著“荆蛮”相结合,带来了较先进的中原文化,泰伯、仲雍被拥为首领,建立了“勾吴”小国,并在今无锡梅里一带建造小城,名“太伯邑”,泰伯称“吴太伯”,因“太伯邑”临湖而筑,太湖即因此而得名,并一直沿用至今,太湖之名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太湖水域辽阔,面积现有3.64万顷,历来多用“三万六千顷”来称太湖之广阔,太湖湖底高程-0.25米,湖底较为平坦,其地势为东高西低,同陆上地形相反;平台山岛西北有一条东南—西北走向的新月形凹槽,为太湖最深处。在多年平均水位2.99米时,容积44.28亿立方米。太湖河港纵横,河口众多,1967年有进出河道315条,1980年时有220条。现有入湖河流70余条,集水面积18500平方公里。入湖水道多源于西部山区,有源于天目山的苕溪水系和合溪,源于宜溧山区的南溪及源于茅山的洮滆水系等。出口河道多集中在太湖东部和北部。太湖主要出水口有沙墩港、胥口港、瓜泾口、南厍港等。古代,娄江、东江和吴淞江是引太湖水入海的主要河道,合称“三江”,当前主要出水河道有属于黄浦江和江南运河两大水系的黄浦江、吴淞江、望虞河、浏河、白茆河、太浦河、梁溪河等。太湖水系呈由西向东泄泻之势,平均年出湖径流量为75亿立方米,蓄水量为44亿立方米。正常年份,每年5月雨季开始后,入湖径流增加,太湖水位开始上升;7~8月,水位升至最高值,有时9~10月台风过境,最高水位可能推迟;其后水位下降,直到翌年4月,该阶段一般是西高东低,湖流较弱,无风时,以正常的倾斜流为主,基本流向由西南向东北,流速一般在每秒10厘米以内,个别水势较急的湖区,流速可达30厘米每秒。太湖风壅水位变幅,通常为0.2~0.3米,在较大风力持续作用下,水位变幅最大可超过1米。
太湖岛屿众多,现有50多个,总面积89.7平方公里,其中18个岛屿有人居住。洞庭东山原为太湖中最大的岛屿,因泥沙淤积,到清末才成为半岛。吴县所属的冲山、白浮山、渔阳山,属无锡市的马迹山(马山)、拖山、三山、田鸡山、中独山,属常州市的大焦山、小焦山等,原来都是太湖岛屿,解放后因人工围垦,都已与陆地相连。
太湖成因,传统的有河流淤塞说、泻湖说,近年又有积水说、下陷说等不同观点。河流淤塞说认为,距今2.0~1.5万年前,海水东退,太湖地区由浅海湾变成冲积平原;全新世中期(距今7500~2500年),随气候转暖,海平面回升到今海平面附近;由于长江和钱塘江沙嘴的形成,太湖平原成为大型集水洼地;西部山区原向东北注入长江的荆溪和东流入海的苕溪等河流因下游被淹,比降减小,河道宣泄不畅,河口泥沙淤积严重,而改道汇集于这碟形洼地中;海潮倒灌及平原地下水位抬升,致使低洼地积水沼泽化,形成分散的小型湖泊群;后湖泊扩大而汇集成统一的太湖;其后因东岸出湖河道渐趋淤塞、太湖腹地沉降,湖水蓄积量增加及湖中风浪湖流对湖岸的侵蚀,太湖面积进一步扩大(东汉时太湖面积约1600~1700平方公里,宋代约2000平方公里,解放前2500平方公里),遂成今状。泻湖说认为,约六千年前,太湖地区还是一个浅海湾,长江入海口在镇江附近;由于长江携带大量泥沙在入海口堆积下来,长江南岸沙嘴不断向海延伸,逐渐包围近岸浅海,形成古太湖;但因当时钱塘江携带的泥沙少,其三角洲尚未形成,古太湖仍可通过湖洲、余杭与杭州湾、东海相通;三、四千年前,钱塘江北岸沙嘴不断增长,终与长江南岸沙嘴相连,把以太湖为中心的浅水区域封闭成泻湖;再经淡化演变,并由大变小,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太湖及附近的湖群。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03 01:53
湖地*江三角洲,位于富饶的沪、宁、杭三角地中心,介于北纬30°55’42"-31°33’50"、东经119°53’45"-120°36’15"之间,横跨江、浙两省,北临无锡,南濒湖州,西依宜兴,东近苏州。
太湖南缘位于江、浙两省的分界线上,整个湖面归江苏省所辖。湖岸总长405公里,水位3.14米时,南北长68.55公里,东西最大宽56公里、平均宽34.11公里。湖盆呈浅碟形,以湖岸线计算的湖泊面积为2427.8平方公里,去掉岛屿为2338.1平方公里(30年中缩小482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三大淡水湖,其中三分之二湖面在吴县境内,西山镇所辖太湖水域面积为165平方公里。
太湖古称震泽、具区,又名五湖、笠泽。《尚书·禹贡》中有禹治水“三江既入,震泽底定”的记载,因其水泛滥震荡难定,故称“震泽”。明代朱右《震泽赋》云:“夏名震泽,周曰具区,下属三江,实为五湖。”《山海经》上有“浮玉之山,北望具区”的记载,《尔雅》上也有“吴越之间具区”的记载。五湖之称,其来源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张勃《吴录》载:“五湖者,太湖之别名。以其周行五百余里,故以五湖为名。”《川志》云;“太湖有五道口,则谓之五湖。”《史记正义》、《吴地记》的解释为“五湖者,菱湖、游湖、莫湖、贡湖、胥湖,皆太湖东岸五湾,为五湖”,这种说法较为可靠。商代末期(约公元前11世纪),西岐的周族首领古公亶父(即周太王,周文王的祖父)生有三子:泰伯(亦作“太伯”)、仲雍、季历,季历的儿子姬昌(即周文王)很有才干,古公拟传位于季历,以便能使姬昌成为继承人。泰伯、仲雍为避让季历,“奔荆蛮”、“纹身断发,示不可用”,从中原出逃至江南,和这里落后的土著“荆蛮”相结合,带来了较先进的中原文化,泰伯、仲雍被拥为首领,建立了“勾吴”小国,并在今无锡梅里一带建造小城,名“太伯邑”,泰伯称“吴太伯”,因“太伯邑”临湖而筑,太湖即因此而得名,并一直沿用至今,太湖之名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太湖水域辽阔,面积现有3.64万顷,历来多用“三万六千顷”来称太湖之广阔,太湖湖底高程-0.25米,湖底较为平坦,其地势为东高西低,同陆上地形相反;平台山岛西北有一条东南—西北走向的新月形凹槽,为太湖最深处。在多年平均水位2.99米时,容积44.28亿立方米。太湖河港纵横,河口众多,1967年有进出河道315条,1980年时有220条。现有入湖河流70余条,集水面积18500平方公里。入湖水道多源于西部山区,有源于天目山的苕溪水系和合溪,源于宜溧山区的南溪及源于茅山的洮滆水系等。出口河道多集中在太湖东部和北部。太湖主要出水口有沙墩港、胥口港、瓜泾口、南厍港等。古代,娄江、东江和吴淞江是引太湖水入海的主要河道,合称“三江”,当前主要出水河道有属于黄浦江和江南运河两大水系的黄浦江、吴淞江、望虞河、浏河、白茆河、太浦河、梁溪河等。太湖水系呈由西向东泄泻之势,平均年出湖径流量为75亿立方米,蓄水量为44亿立方米。正常年份,每年5月雨季开始后,入湖径流增加,太湖水位开始上升;7~8月,水位升至最高值,有时9~10月台风过境,最高水位可能推迟;其后水位下降,直到翌年4月,该阶段一般是西高东低,湖流较弱,无风时,以正常的倾斜流为主,基本流向由西南向东北,流速一般在每秒10厘米以内,个别水势较急的湖区,流速可达30厘米每秒。太湖风壅水位变幅,通常为0.2~0.3米,在较大风力持续作用下,水位变幅最大可超过1米。
太湖岛屿众多,现有50多个,总面积89.7平方公里,其中18个岛屿有人居住。洞庭东山原为太湖中最大的岛屿,因泥沙淤积,到清末才成为半岛。吴县所属的冲山、白浮山、渔阳山,属无锡市的马迹山(马山)、拖山、三山、田鸡山、中独山,属常州市的大焦山、小焦山等,原来都是太湖岛屿,解放后因人工围垦,都已与陆地相连。
太湖成因,传统的有河流淤塞说、泻湖说,近年又有积水说、下陷说等不同观点。河流淤塞说认为,距今2.0~1.5万年前,海水东退,太湖地区由浅海湾变成冲积平原;全新世中期(距今7500~2500年),随气候转暖,海平面回升到今海平面附近;由于长江和钱塘江沙嘴的形成,太湖平原成为大型集水洼地;西部山区原向东北注入长江的荆溪和东流入海的苕溪等河流因下游被淹,比降减小,河道宣泄不畅,河口泥沙淤积严重,而改道汇集于这碟形洼地中;海潮倒灌及平原地下水位抬升,致使低洼地积水沼泽化,形成分散的小型湖泊群;后湖泊扩大而汇集成统一的太湖;其后因东岸出湖河道渐趋淤塞、太湖腹地沉降,湖水蓄积量增加及湖中风浪湖流对湖岸的侵蚀,太湖面积进一步扩大(东汉时太湖面积约1600~1700平方公里,宋代约2000平方公里,解放前2500平方公里),遂成今状。泻湖说认为,约六千年前,太湖地区还是一个浅海湾,长江入海口在镇江附近;由于长江携带大量泥沙在入海口堆积下来,长江南岸沙嘴不断向海延伸,逐渐包围近岸浅海,形成古太湖;但因当时钱塘江携带的泥沙少,其三角洲尚未形成,古太湖仍可通过湖洲、余杭与杭州湾、东海相通;三、四千年前,钱塘江北岸沙嘴不断增长,终与长江南岸沙嘴相连,把以太湖为中心的浅水区域封闭成泻湖;再经淡化演变,并由大变
太湖最值得去的景点,旅游景点推荐太湖
7.太湖湿地公园:这是太湖周边的一个保护区,有着丰富的湿地生态和自然景观,是游客们了解太湖生态环境的好去处。8.太湖银河洞:这是一个以地下溶洞为主题的景区,有着奇特的地貌和丰富的地下生态,是太湖旅游的另一个景点。9.太湖博物馆:这是一个以太湖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展示了太湖地区的历史文...
无锡太湖十大景点
无锡太湖,以其秀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成为了中国知名的旅游胜地。这里,每一处景点都承载着历史的痕迹,每一处景致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鼋头渚,太湖的标志性景点之一,湖光山色交相辉映,尤其是那座形如鼋头的小岛,更增添了太湖的神秘色彩。而梅园,则是冬季赏梅的最佳去处,每年梅花盛开...
无锡的太湖究竟有多美?
综上所述,无锡的太湖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深厚的人文历史、多样的旅游资源以及日益增强的环保意识,成为了中国东部地区不可多得的旅游胜地。无论是寻找自然之美,还是探寻文化之旅,太湖都是一个值得一游的地方。
无锡太湖有哪些景点
无锡太湖作为中国东部最大的淡水湖,是旅游爱好者们的热门目的地,拥有丰富多样的景点供游客探索。首先,鼋头渚,位于湖的东南角,这座人工岛屿以其精美的园林艺术著称,包括鼋头庵和会云楼等古建筑,展示了中国传统园林的魅力。接着,三国城坐落在湖畔,是一个以三国历史为主题的公园,游客可以沉浸在三国...
无锡的太湖究竟有多美?一个人该怎么玩?
无锡的太湖,位于中国江苏省南部,是中国第三大淡水湖,以秀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景观而闻名。太湖的美不仅仅在于它的湖光山色,还在于它所蕴含的历史和文化,以及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共生。太湖的自然美景 太湖的美首先体现在它的自然风光上。湖水碧波荡漾,湖面宽阔,视野开阔。湖中有若干岛屿,如著名的...
无锡太湖有着怎样的美景?
无锡太湖,位于中国江苏省无锡市,是长江三角洲地区著名的淡水湖泊之一,以其秀美的湖光山色和丰富的人文历史而闻名。太湖的美不仅仅在于它的自然风光,还在于它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共生,以及它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内涵。自然风光 太湖的自然风光是其最大的魅力所在。湖水面积广阔,碧波荡漾,湖面上时常有渔船点缀...
太湖48岛详细介绍_无锡著名景点有哪些
太湖48岛详细介绍?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太湖,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带,其面积约有2400多平方公里,在国内淡水湖面积中排名第三。古时,太湖又称震泽、具区,太湖的北面为江苏无锡,南面为浙江湖州,东面为江苏苏州,西面也是无锡的宜兴地盘。如果按所在城市占有太湖水域面积来说,苏州位列第一,无锡第二...
无锡太湖有着怎样绝美的景色?
无锡太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之一,位于江苏省无锡市西南部。太湖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底蕴而闻名于世。太湖的景色绝美,让人流连忘返。首先,太湖的湖水清澈见底,碧波荡漾。湖水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有时是湛蓝的,有时是淡绿的,有时是银白的,给人一种宁静和舒适的感觉。在湖边散步或乘船...
无锡太湖介绍
无锡拥有太湖之滨美景而成为了中外游客向往的旅游名胜之地,太湖之滨的鼋头渚景区等,也成为了无锡二日游旅游线路之中的名胜风景景观。太湖是中国的五大淡水湖泊之一,也是长江流域的重要湖泊之一。太湖总面积大约有两千四百多平方公里,也就是说有四个西湖景区那么大。太湖被称为是三万六千顷碧水,太湖也是...
太湖属于苏州还是无锡 太湖介绍
1、目前太湖面积很大,不是全部在某个市境内。太湖位于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交界处,江苏省境内的水域分属 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浙江省境内的水域属湖州市 。2、太湖位于长江三角洲的南缘,古称震泽、具区,又名五湖、笠泽,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位居第三,界北纬30°5540~31°3258和东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