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新城镇社区建设和社会管理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4:59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2-18 03:05
(一)逐步完善“多元共治”的善治格局
全面梳理社区工作,合理划分城市社区党组织、居委会、服务站的职责任务,细化具体工作和服务内容。完善社区党组织牵头、居委会和服务站参加的例会制度;建立健全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居民委员会以及其他社区自治组织、业主委员会、物管公司、社区代表联络员(即社区准*)多方参与的社区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讨论社区社会管理中的重大问题和事项,协调沟通相关工作,尤其抓好以下四个着力点,推动社区“多元共治”善治格局的建立和完善。
1.深入推进*职能转变。在我国基本完成了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现阶段,基层*应该从微观的经济活动中退出来,整合和增强社会管理的职能。
一是要切实转变基层*职能。城市区(街道)和乡镇一级的基层*应该加快调整职能,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把经济职能剥离出来,交由上一级*处理。让基层*不再有经济指标的压力,全身心地投入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去,使社区与基层*发生的互动被*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
二是要把公共服务尽量下沉到社区。*的社会管理和服务事务要按照“费随事转、权随责走”的原则下沉到社区,把社区服务站建设好,把公共服务送到居民的身边。通过严格设定专职岗位、规范工作流程和管理制度等,逐步实现社区居委会和社区服务站的分设,强化社区服务站的政务服务职能。
三是要规范*部门与社区自治组织的关系。进一步理顺*部门和社区组织的关系,逐步理清社区自治组织承担的行政事务,规范*部门设置的各类行政考核活动,对凡属于基层*及其职能部门、*事处职责范围内的事项,不得转嫁社区居委会。市、区(县)各部门进入社区工作,应由市、区(县)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领导小组)分级审批。各部门经审批允许进入社区的事项,在坚持“权随事转、费随事转、事费配套”原则下,明确授权内容、对象、权限、时限和拨付的经费。通过基层*职能的调整,让城市社区从受到的行政束缚中解脱出来,成为一种相对独立、充满活力,与基层*有着明显分界的社会实体。
2.积极发展各类社区社会组织。社会组织是现代社会社会管理的重要一级,没有充分发育的各类社会组织,就不可能让城市社区的社会管理取得新的突破。
一是不断强化社区居委会引领社区自治的功能。要做实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和社区议事会,组织居民开展民主自治;推行社区“准*”机制,实现社情*的有效传递;扩大社区直选范围,强化新型社区自治组织保证;鼓励社区居委会扶持和发展其他社区自治组织,壮大自治组织队伍。
1.明确社区工作人员身份和待遇。
针对当前社区岗位留不住优秀人才的现实问题,省*应进一步明确社区工作者的身份待遇等基本问题,建议将社区服务站的工作人员定性为*雇员,实行公开招录,工作待遇参照公务员管理,考核主体以职能部门和社区居民为主,推行岗位述职和民主评议方式。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定性为社会工作者,以社区选举和*统一选聘专业社会工作者两种录入形式,待遇享受同等职级的公务员薪酬,考核主体为社区居民。
2.规范社区工作者管理。
一要妥善定岗定编。要根据社区规模,明确各种类型社区工作者的配备标准,严格控制社区岗位职数。建议社区规模在1000~2000户以内,社区居委会和社区服务站配备工作人员分别不超过5人、3人,2000~3000户社区居委会和社区服务站工作人员配备不超过7人、5人,总体规模宜控制在3500户以内。
二要切实规范管理。按照专业化、职业化要求,通过在岗培训、转岗安排等方式,逐步实现社区工作队伍的规范管理。对于不适合社区岗位要求的人员,进行有序置换,对于同一岗位不同职级、待遇的管理行为,进行有序规范和统一。
三要增强岗位稳定性。建议社区居委会任职期限延长至5年,保持社区岗位的稳定性。
3.提高社区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
一要加快落实“一社区一名大学生”计划。不断改善社区工作人员专业化结构。严格社区服务站工作人员的招录标准,其中年龄控制在40岁以下,学历为大专以上,具有相关服务经验。
二要实行社区工作者全员培训。建立3年一度轮训制度,明确培训时间和内容。鼓励和引导我省社区工作者参加国家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取得职业水平证书的将给予每月定额补助。
三要提高社区工作者的待遇。经济上要增加社区工作者的收入,*上要在公务员录用、干部选拔等方面给予优待。
(四)加强以增强社区归属感和凝聚力为宗旨的文化建设
社区文化是社区居民在共同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区域性、群众性等特点的文化,包括社区意识、社区情感、社区人文环境等。加强社区文化建设,除了能够提高社区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外,更重要的是能够促进社区居民的相互了解,增强彼此的信任。新型社区是一个由“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共同体,同一社区居民构成越来越复杂,人们可能具有不同的职业、来自不同的阶层,甚至是暂居社区的流动人口,由于没有“单位制”条件下一起工作的交流机会,同一社区的居民基本上是“老死不相往来”。同时,由于城乡社区之间社会流动的加快,社区新成员还面临着有效融入社区的问题。只有通过文化的形式才能把社区居民凝聚起来,增强对社区的归宿感。
1.加强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社区文化重在建设。要把社区文化建设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统筹规划社区文化设施建设,加大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尤其要建设好社区文化中心。整合社区文化资源,争取社会的广泛支持,走“共建、共享”之路,发挥住社区单位在文化活动中的积极作用。
2.大力支持群众性的文化活动。社区要配备有文艺专长,热心于社区文化事业的专职工作人员,参与社区各类文艺团体的管理工作。*要把为社区培训文艺人才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常组织社区文艺骨干进行培训,使之成为社区文化活动的主力军和社区文化活动的带动人。支持社区居民自发的群众性文化活动。
3.致力于培育社区的文化特色。每一个社区应根据本社区的地理位置、人员构成、文化层次等,创建本社区文化活动的品牌,形成本社区文化建设的特色。在内容和形式上要坚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从社区实际和居民需求出发,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载体,增强社区居民的认同度和参与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