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有一个苹果,而有一个人从来没有过对它的认识。“上达体悟”就是说这个人一看见苹果这东西,就心领神会地知道它是可以吃的;而“下学穷理”则要通过触、嗅、视、听、尝等方法才能知道它是可以吃的。而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则是在认识了这个苹果之后,这个人实际上形成了对苹果的“理”的认识,依据这个“理”,他以后再看到与这个苹果相似的东西的时候,就能够直接体悟那东西也是苹果。
就是先要在思想上领悟 再尽量了解其中的道理
上达体悟,下学穷理是什么意思?
“上达体悟”强调的是内心对“道”的体悟,这种方法是对于资质比较高的人而言;“下学穷理”强调的是“格物”,即通过在日常生活中对于事理的追寻达到“穷理”的目的,这种方法则是对于资质较低的人而言。当然,这两种方法并不是绝对孤立的,为了成圣,这两种方法实际上可以交互作用。比如:有一个苹果,...
朱熹的介绍
下学是上达的基础,学问要做下学 的工夫,打了基础,才有上达的可能。他说,"圣贤教人,下学上达,循循有序,故从事间者,博而有要,约而不孤,无忘意凌躐之弊。今之言学者类多反此,故其高者沦于空幻,卑者溺于闻见,伥伥然未知其将安所归宿也"。朱熹认为,不先从事于下学而妄想上达,就是躐等,便沦于空幻;专...
有谁可以用比较直白易懂的语言叙述一下朱熹的思想?
下学是上达的基础,学问要做下学 的工夫,打了基础,才有上达的可能。他说,"圣贤教人,下学上达,循循有序,故从事间者,博而有要,约而不孤,无忘意凌躐之弊。今之言学者类多反此,故其高者沦于空幻,卑者溺于闻见,伥伥然未知其将安所归宿也"。朱熹认为,不先从事于下学而妄想上达,就是躐等,便沦于空幻;专...
我所知道的朱熹:第十九章 鹅湖论辩
意思是,君子既要尊重与生俱有的善性,又要经由学习、存养发展善性。 朱熹的观点,认为人应以“道问学”为起点,再上达“尊德性”,强调“下学上达”工夫。二陆认为,人要以“尊德性”为先,所谓“先立乎其大”,然后读书穷理,强调“上学下达”工夫。二人的分歧是在出发点上。 从道理上来讲,“尊德性”与“...
~朱熹的资料~
下学是上达的基础,学问要做下学 的工夫,打了基础,才有上达的可能。他说,"圣贤教人,下学上达,循循有序,故从事间者,博而有要,约而不孤,无忘意凌躐之弊。今之言学者类多反此,故其高者沦于空幻,卑者溺于闻见,伥伥然未知其将安所归宿也"。朱熹认为,不先从事于下学而妄想上达,就是躐等,便沦于空幻;专...
李二曲的学术思想
在这种情况下,李颙却认为阳明学和朱子学正是“明体适用之学”,《富平答问》指出:后世学者都不善学阳明学和朱子学,以为朱王之学水火不相容,这是相当错误的。阳明学有“明体”的作用,而朱子学有“适用”的意义。故“必也,以致良知明本体,以主敬穷理、存养省察为工夫。由一念之微致慎,从视听言动加修,庶...
形容学知识快的成语
下学上达 指学习人情事理,进而认识自然的法则。 悬梁刺股 形容刻苦学习。 学非所用 所学的不是所应用的,所应用的不是所学的。比喻学习与实践相脱节。 学如穿井 穿:凿通。求学如同凿井。比喻在学习当中,学到的知识越深也就越难,因此为了获得更深的学问,必须要有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 学无常师 学习没有...
朱熹的资料
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道问学尊德性是什么意思
道问学尊德性意思是君子既要尊重与生俱有的善性,又要经由学习、存养发展善性。这句话出自《礼记·中庸》,宋代理学家、心学家据此提出了各自不同的治学与教学路线。朱熹注《中庸》说:“尊德性,所以存心而极乎道体之大也。道问学,所以致知而尽乎道体之细也。”认为“尊德性”是“存心养性”...
建阳-朱熹大道
他说,"圣贤教人,下学上达,循循有序,故从事间者,博而有要,约而不孤,无忘意凌躐之弊。今之言学者类多反此,故其高者沦于空幻,卑者溺于闻见,伥伥然未知其将安所归宿也"。朱熹认为,不先从事于下学而妄想上达,就是躐等,便沦于空幻;专从事于下学而不想上达,虽未躐等,但沉溺于闻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