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7 12:09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1 05:57
神经学界主流的看法是认为记忆的承载是神经可塑性。简单来说,记忆的存储是由单个神经突触或一个神经元,甚至一团神经元的结构性变化产生的。从突触可塑性来看,最典型的例子是长时程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 ltp)。最早是1960s在兔的海马(hippocampus)中发现的。具体的表现为,当神经元a轴突投射到神经元b树突时,如果反复高频电刺激神经元a的轴突,与此同时对神经元b进行记录的话,可以发现在一段时间刺激后,神经元b对相同强度的神经元a刺激产生的兴奋性反应增强。主要产生的原理为,当神经元a收到刺激后,释放glu能递质,其与神经元b的突触后膜上的AMPA受体结合,离子通道开放,导致阳离子离子进入突触后膜,继而产生使突触后膜膜电位上升的兴奋性突触后膜电位(EPSP)。由于EPSP的产生,其导致原本同样位于突触后的glu受体NMDA受体上原本其封闭离子通道的Mg离子被推开,从而NMDA受体离子通道开放,钙离子涌入,(如果细胞整体膜电位继续升高触发动作电位)。妙就妙在钙离子上,由于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增加,钙调蛋白激酶II(CaMKII)与蛋白激酶C(PKC)将被激活。重点来了,而这两个激酶的激活将主要两个作用。第一个作用是,我们上面提到的,突触后膜上AMPA受体将被这两个激酶磷酸化,AMPA受体活性将进一步增加,即LTP的初期。第二个作用是,CaMKII和PKC将激活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从而导致神经元本身基因表达和蛋白合成的变化,最后的结果就是突触后膜的AMPA受体的数量增加。同时还有LTD,基本原理相似,但和LTP相反,一般是导致AMPA活性降低,去磷酸化。所以,总结起来,在神经突触层面,记忆的承载物会因为记忆的存在而产生质量变化。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1 05:57
记忆的载体是物质,在大脑中表现为蛋白的特殊折叠形式。类似电脑内存的载体是芯片。而记忆本身是信息,信息是没有质量没有形状的。关于记忆储存的具体机制,科学家至今为止还在探索中,并且可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现在为止知道的是,记忆的每个细节信息会储存在不同的神经元中,而一个整体的记忆则涉及到大量的神经元。这些神经元互相之间,用长长的神经纤维连接成一片片大型记忆网络,承载我们整个人生的标记。我们的大脑在做任何一件事的时候,几乎都不是单个神经元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成群结队的神经元群落表现出周期性的活动来完成。这个效果类似于足球场观众席上波浪形传播的人潮。而记忆的形成过程在微观上也是不同区域的神经元群周期性地同步激活形成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1 05:58
记忆不是物质,也就没有质量。但是记忆的载体是物质,具有质量。想到了初中时看到的那个“一块u盘被装满之后会不会变得更重”的问题。记忆可能就是一种信息,信息以物质或者能量为载体。也就是说记忆本身不具有能量,而存储信息的大脑/神经元具有能量。换句话说,在不摄入物质的情况下,背诵100个英文单词后人体的体重不会增加,甚至由于新陈代谢会有所减少。但是背诵后神经元间的突触可能会有一些变化。即如果把一个人的记忆储存区域取出来,并用某种方式植入另一个人体内,在这一过程中确保植入部分不受损伤,并且可以与受体其他部分可以形成正常有效的连接的话,是有可能实现将一个人的记忆植入另一个人的体内的。因为记忆储存区的物质排布(即信息的载体)没有变化。但是这并不能说明记忆有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