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7 03:00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27 01:23
周祖谟先生在《关于唐代方言中四声读法的一些资料》中所说,平分阴阳这种现象,在汉语语音史上产生的时间比较早,大约在唐代就开始了(确切到哪个皇帝时期未知),宋代的文献资料也有这方面的反映,但是明确地把平声分为阴平和阳平两个调类,则是从14世纪元朝时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开始的。潘重规《中国声韵学》第75页说:“周氏此种阴阳之论调,实由于声母之是否带音所致。
然周氏之但以平声有阴阳(即清浊),仄声则不分,乃由于但从当时之语音现象观察所得之结果。吾人既知清浊之判,纯基于声带之是否颤动,而等韵图中之卅六字母,有全清、次清、全浊、次浊四种。而反切之法,以上字定清浊,下字定四声,则四声皆有清浊可知。然自宋代以后,浊音逐渐清化,至周氏时,仄声字之浊音全部变为次清音,仅有平声仍保存浊音。由是,所谓清浊问题,遂由是否带音之音质问题变而成为音调高低升降之调值问题。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27 01:23
首先,说语音不说时代是耍流氓行为,说什么语音怎么样,必须加上“上古,中古,近古,现代”的某一项。要不然都不资道你讲的是阴阳上去的四声喃?还是平上去入的四声喃?第二,清浊说的是发辅音时,声带震动不震动,震就是浊,不震就是清。这是清浊。第三,阴阳是说韵尾的,上古音中,元音及无韵尾是阴声韵,鼻韵尾是阳声韵,塞音韵尾是入声韵,平 → 阴平,浊平 → 阳平;清去 → 阴去,浊去 → 阳去;清上、次浊上 → 阴上,全浊上 → 阳上;清入、次浊入 → 阴入,全浊入 → 阳入。这是北方一般的规律,而南方像粤语就没这么麻烦,上声、入声也像平声、去声一样直接就按清浊分阴阳了!另外北方像青、齐、冀、辽等入声还得三分,次浊入单独拿出来。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27 01:24
1958年周祖谟《关于唐代方言中四声读法的一些资料》提到880年日僧安然《悉昙藏》卷五“定异音”所记唐代日传四声分化的情形,后来不少人对这话进行过分析。因为声母清浊不同而让原来属于同一声调的字的调值变得不同是很自然的事情。较安然《悉昙藏》早100多年的杜甫(712-770)《丽人行》作于天宝年间: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头上何所有?翠微盍叶垂鬓唇。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
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这首诗押的真韵和谆韵,属于同用。韵脚是:新、人、真、匀、春、麟、唇、身、亲、秦、鳞、纶、尘、珍、神、津、巡、茵、苹、巾、伦、嗔。这些都是平声字。前六个字里面,奇数句的新、真、春现在读阴平,偶数句的人、匀、麟现在读阳平;后十个字里面,奇数句的尘、神、巡、苹、伦现在读阳平,珍、津、茵、巾、嗔现在读阴平。这种创作不是无意识的,尤其后面十句都是如此。能做到这一点,说明杜甫能感受到平声阴调字和阳调字之间的差别,并运用到诗歌创作中。
他所感受到的差别,很可能是声母清浊不同带来的调值高低上的差别。这是后来四声依声母清浊各分阴阳的先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