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7 08:09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14:57
首先,牢抓基础知识,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工具。
基础知识是试题的载体、学生能力的载体,是思考、理解问题的重要工具,也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依据。离开了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分析问题就成了无源之水,答题只能停留在表层,不能深入分析。因此在复习时一定要重视基础知识的训练和掌握。对考点知识的复习要进行归纳综合,使零碎的知识条理化、分散的知识网络化、基础知识系列化,既要全面掌握考点知识,更应从整体上把握考点知识,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去掌握所学知识,以便在解题时做到知识的迁移。
那如何搞好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呢?首先要抓好平时教学这个环节,上课时要对每一个学生严格要求。如:(1)要求学生在课本上相关的地方做好笔记;(2)每次上完课后,把本课所涉及的问题写在本课标题处,便于学生把握整体结构……;其次,多给学生看书的时间,指导学生看书的方法,并要求学生多动手,通过列提纲,使基础知识条理化、网络化、系列化,这样,在考试中才能既给自己留下充足的思考时间,又使自己思路开阔,在更大的思考空间中进行知识组合,真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围绕开放性试题,大力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最近几年,中考中最能体现开放性特点题型之一是材料分析题。材料分析题形式多样,如文字式、漫画式、图表式等……,这类题型很大程度上已成为试卷之“压轴题”。它具有材料丰富、问题多样、答案开放、知识综合性强、联系实际紧密等特点,解答这类题要取高分难度大,可也正是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最佳体现。
虽说做这类题难度大,但也有章可循。我们可以总结出解答开放性试题的一般思路与步骤。(1)抓住关键弄懂题。这是成功解题的基础。要认真的读、观察材料,抓住关键词和关键句,准确把握试题所要求回答的是属于“是什么”、“为什么”,还是“怎么办”的问题。(2)回归教材找观点。这是成功解题的关键。以试题反映的问题为中心与教材联系,找出材料与教材对应的“结合点”,切忌张冠李戴。(3)发散思维想全面。这是成功解题的要领。回答一个问题,可能涉及到课本中不同章节的知识点,还可能设计到相关时政知识。分析时要想全面,不能拘泥于某一个方面。(4)合理做答细检查。这是成功解题的重要环节。组织答案时要做到观点全面,层次清晰,书写工整,切忌简单抄写。答完题一定要检查答案与设问是否相符,尽可能减少失误。在平时的教学中有目的培养学生使用上述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在讲材料分析时:(1)让学生大声朗读材料,读懂题意;(2)找材料中的关键词、句和问题中关键词、句;(3)找问题涉及到的课本中的知识点,是如何论述的;(4)有机结合材料、问题、知识等组织答案,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要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非朝夕之功,这需要老师和学生观念的改变,更需要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探索创新,相信有各位同仁们的合作探讨,定会让学生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轻松应对开卷考试。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14:57
在多年的解决问题教学中,发现学生常出现以下错误:1、不会审题;2、不会分析数量关系;3、出现干扰条件不会处理.。对于解决问题中学生出现的问题,我是这样处理。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思考,不要偏离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孩子出错是正常的事情,要善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孩子在错误中找到失败的原因和失败的收获,同时还要引导他们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小组合作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他们的交流方式、创新能力是不可忽视的。 1、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注重解决问题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现实生活中包含着许多数学问题,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如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的“购物、租车、买票、、、、、”等问题。当学生亲身处理这些问题时,他们会觉得轻而易举,而当这些问题出现在教材中让学生去解决时,他们会觉得头痛,解答起来会错误百出。究其原因,即学生的思维脱离了他们的生活实际,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让问题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起来。 2 注重学生思维的拓展,切忌让学生去套什么模式,把学生的思维定死。新教材的设计注重了学生思维的拓展,没有以前旧教材中的“讲乘法,用乘法;学除法,用除法;学完乘除不知如何做”的现象。学生解决问题是一个自行探索和应用知识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用自己所喜欢的方法去思考问题,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