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7 09:4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05:45
翻阅长安,三千年沉淀下的书香在指尖跳跃,秀丽的字体将尘封的历史细细道来。千载岁月留下的印记一时如何找寻的尽,然而半山半水,亦足以一叶知秋。长安·傲骨时光比水流的更快,恍然间那连天烽火美人一笑似乎发生在昨天。盛世王朝的遗迹沉默不语,终南山中的隐士无处可寻,唯有青山依旧连绵不断,曲江池畔宫花照水,晨钟暮鼓徒劳的追忆着过往,走过街的人们来了又去一去不还。长安的外衣是庄严厚重,外人知道都城繁华易随遇而安,有包罗四海之象却无争雄天下之心,不然为何历史的烟华褪去之后,长安显得如此落寞,如此易碎?那么,请让那沉睡的帝国雄师醒来,用闪亮的锋刃让世界听见他们的声音。金戈铁马早已化成黄沙一片,然而尚武的精神却深深刻入每一块城砖,指尖划过时,依旧可以捕捉到逝去的帝国那洪亮已久的脉搏。长安如内藏针尖的棉花,轻轻拥抱可以收获阳光的芬芳,用力抢夺只会叫人鲜血淋漓。傲骨是长安之为千年帝都所特有的血性,深深烙在每个长安人的心底。因为爱,长安海纳百川;因为爱,长安战斗到底。长安·静澜霓虹灯为长安的华服描上了金线。明明暗暗的桥,勾着莲叶纹的水,光亮的不甚刺眼,黑暗的沉入睡眠。城墙根下的昏黄灯光渗进夜的冷冽,清风微凉入侵着每个人的呼吸。霜重月明清砖冷,长安的这一页满满的写着真实的存在感。不息的车流是纷杂的忙碌,将结的秦腔是恬淡的安然。咖啡的清香混杂着微醺的醉意,写成一首古老曲调中崭新的诗篇。不论是抓着书包赶公交车,还是晚饭过后出门遛狗;不论是带着倦意从单位归家,还是一觉睡醒才踏上上班的路,长安就这样温情的伫立在你的身边。人生不也如此,不论是秋风春雪还是雨打芭蕉,乌云散去之后,心境依然是夜色里的静澜。长安·角落每个城都有被时间遗忘的小角落,长安也不例外。上世纪八十年代流行的筒子楼依旧站在那里,煞着远处摩天大楼的风景。小院里,晾晒的床单被罩在阳光下闪烁着晶莹的光,水珠受着重力的牵引一颗一颗碎了一地。后腿残疾的狗百无聊赖,一瘸一拐的追逐着毛还未长全的小鸭子跑来跑去,旁边毛茸茸的小鸡事不关己的啄着米粒。家长里短伴着麻将声飞出窗外,背着包的孩子刚从补习班归来。不过时间终将会想起这些角落的存在,于是院墙外大大的“拆”字高悬。不久之后这个充满人情的大杂院也会蜕变成毫不输于远方的景致,只是那些熟悉与温暖是否还会在心间弥漫。唯有长安匆匆向前,偶尔一顿,回首嫣然。合上书页,我依然没有读懂长安。傲骨,淡然,包容,温暖——一张张标签之下,哪一个才是她最真实的笑颜?长安将自己融入了她子民的骨血,我们何不翻动书页,重新再看?【点评】:这是一篇文采和思想兼美的散文。看得出来,小作者对长安非常了解,因此这篇文章的特色首先就在于寻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自己眼中的长安。小作者从三个方面对长安进行了品读,在品读的过程中不仅描写了自己所感受到当下的长安气息,同时也结合长安的历史进行了碰撞式的思考,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同时使文章也拥有了一层浓厚的历史和文化气息。文章的结构也很清晰,以小标题的形式将文章三部分融合在一起,有简洁之美。段首句和结尾也都在照应题目,整篇文章浑然天成,不禁让人想起一句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我读远方高届6班 鲁琦 眼睛看不到的地方,让心到达。 ——题记 我们不愿做山中的一潭死水,我们的心奔腾在一泻万里的江河湖海间,所以我们选择远方。我们不愿做那笼中鸡,我们的心飞扬在雄鹰的高度,飞扬在划破天际的舞姿间,所以我们选择远方。只因为我们不愿停留,所以我们选择远方。 我愿做鲁迅笔下的那位过客,纵然不知从何来,到何去,只知从生来便如此的走着。破烂的衣衫,跌跌撞撞的步伐,和那满是尘土的脸颊,言语间就是有再多无可奈何的叹息,也不曾埋没他走下去的坚定。尽管迷茫,尽管孤独,但他向远方迈进的脚步从未停止。 心有多远,脚就能走多远。在那个地理大发现的年代里,两艘桅船,二三十人,面对着不知尽头的大海,面对着孤单的月亮和星星,在寒冷的海风中揣好心中的梦想,拔锚,扬帆,定舵,起航。几艘小船就这样消失在了欧罗巴的海平面下,他们的双脚,终于踏上了地球的另一端,世界的历史由此改变。 这是属于勇者的奇迹,一个属于开创者的奇迹,而不是偏安一隅,自闭自大者的奇迹。 十七世纪,因为我们的心短了,再也没有当年北击匈奴,南定百越,开创西域,东渡奈良的豪情壮志了。整日沉醉在天朝上国舞升平的自欺中,我们那个曾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大帝国,无可避免地在一场最后的一场殊死的战斗中被打垮了。 我们脚下的高度,只取决于我们的心有多远。 “风虎云龙,万国来同,天之骄子吾纵横”这首曾响彻大西北戈壁滩上的,见证了我们两弹一星的光荣史诗。那一刻,我们放眼世界,放眼未来,放眼苍穹。不愿饱受西方的核讹诈,不愿在宇宙空间中落后。我们的心放远了,所以我们脚下才能站得更高。 小平同志说:“没有当年的两弹一星,就没有现在的中国。”的确,没有心的高度,就没有脚的高度。不去抬头看看,便永远不可能触及浩瀚的星空。 读远方,读他的一种自信:读远方,读他的一种勇气:读远方,读他的一种睿智:读远方,读他的一种豪情。 哪怕前方山岭重重,请不要放缓前进的脚步。哪怕头顶阴云不散,请不要低下仰望的头颅。哪怕航线上风急浪涌,请不要改变最初的舵向。 没有比脚更遥远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峰,那不曾到达的远方,就会是不久的将来。【点评】:这是一篇出色的议论性散文。小作者选取的内容“远方”虽然很抽象,但却巧妙地将“远方”这个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心灵的理想和实现理想的勇气,并按照时间顺序列举了从地理大发现到当下的很多示例去证明。在举例时,小作者并没有按照一般议论文的结构去行文,而是使用一系列短段和短句,在议论的同时,又把自我的感情添加了进去,使文章洋溢着一股浓重的豪情壮志和火热的。这样写又在文章的形式上增添了一种美,使议论文有了一种散文的美感。我读中国韵高届9班 石柳一寸寸古朴的宣纸,浸染着悠远的墨香;一件件硕美的瓷器,承载着厚重的中国韵。 ——题记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带给我们颇多的成就,一首首唐诗,一句句宋词,一缕缕丝绸,一个个书案都向我们显示着中国所特有的文化元素,暗含那种醇厚却不甘烈的酒香式的意味。忘不了那“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哀婉宋词,又忆起那“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豪迈唐诗,一个阴柔,一个阳刚,却共同融入那中国文化中,变成中国韵,印刻在中国人的脑海,飘散着清香,雅致的滋味。喜欢那寂静却不失美丽的中国园林。错落有致的草木,叮咚作响的溪流,千奇百怪的石雕,还有那小巧的亭台楼阁,又何尝不激荡起心中那份美的享受,沉浸在那曲径通幽,庭院深深的氛围中,带给那些忙里偷闲的人们几分闲适,几分恬淡。有埋藏些许的中国韵,环绕在那一片禅静之中。去过几次博物馆,隔着厚厚的玻璃板看那印着青花的梅瓶,那雕满花纹的铜镜,那潇洒飘逸的书法卷轴,那虽已陈旧却依然艳丽的唐三彩,那技艺精湛的镂空玉雕,每一件珍品都向我们诉说着那个时代的故事,那些朝代兴衰的烟云,那些文人墨客的偏爱,那些宫廷上流的奢靡还有百姓种种的疾苦,挥洒入多彩的中国文化,荡漾着清幽的中国韵。从秦到汉,从明到清,从南方到北方,中国韵随着缓慢的历史步伐,悄悄的积淀着,不禁细细读文,读到的事一个民族的伟大。中华民族屹立千年不倒,历史之轮在挫折中前行,靠的就是那不屈不挠,豪迈不羁的中国韵。无论是那秦朝的还是那清朝的封闭,或是那战争的艰险,从未阻挡过民族前进的步伐,中国韵是坚强,是团结,是勇敢。从四大发明到那浑天仪、地动仪,无不彰显着中国韵的魅力,没错,中国韵是智慧,是创新。古老的中华民族在这一片土地上开垦,播种,生生不息,创造熠熠生辉的中国文明,中国韵是勤劳,是踏实,是隐。中国韵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中国韵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洒脱、孤傲;中国韵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乐观豁达;中国韵更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之心。中国韵是中国文化的标签,镌刻在每一件中国的器物上,中国韵又是一种民族情结,埋藏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我读中国韵,读到的是一种奇特典雅的东方魅力,更是一种顶天立地的民族气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