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幼儿回答多样化时,教师如何才能有“深度”地回应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7 07:2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13:45
教师提问,幼儿回答。当幼儿的回答中游离教师预设的答案时,当幼儿的回答呈现多样化时,教师该如何回应?很多时候,一般教师会无意识地重复一遍,或者是简单地肯定,或者是消极回避、一笔带过。这样的回应对幼儿来说是一种教育不公平,他们失去了充分表达的机会,失去了思维拓展的机会,或许还有更多。如何转变这种现象,使回应更有效、教学更高质、教育更公平成为我思考的方向。
一、 寻求“有深度”的回应
提问后,当教师判断孩子的回答有一点价值时,就会追问:“为什么?”好像这样一问,就表示教师已经关注过了,挖掘过了,回应就显得有深度了。但是,一旦追问后,幼儿的第二次回答并不正确或并不尽人意时,教师往往就会绕道而行,悄悄转移。看上去是尊重孩子,给予孩子机会表达了,实际却并没有满足孩子的需求。
案例一:
活动《想吃苹果的鼠小弟》,进入第一环节“介绍书名”,为了引发幼儿的兴趣,同时也作为过渡,教师在出示鼠小弟、大树后,提了一个开放的问题:“你们觉得鼠小弟能吃到苹果吗?”
幼儿马上形成了两派:“能”,“不能”。师马上追问:“为什么?”幼儿甲说:“能。鼠小弟可以爬到树上去吃苹果。”幼儿乙反对:“不能,树太高了,鼠小弟爬不到那么高的。”双方都各持充分理由。师只好选择用过渡语带过:“你们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让我们来看看。”孩子们还沉浸在争论的情景中,尤其是那两个争论过的孩子,嘴里依然嘟嘟囔囔着。
案例二:
《小乌龟开店》活动,进入第二环节,教师采用不同形式帮助幼儿理清主线,明白动物们利用自己的特长开出了适合的店。
猜到第三个袋鼠开书店时,教师用谜语让幼儿猜测谁开书店?幼儿甲马上反应过来:“书店是袋鼠开的。”幼儿乙没有特别注意倾听谜面,有了不一样的答案:“书店是兔子开的。”师追问:“为什么?”幼儿乙解释:“袋鼠一直跳,会把书弄丢,小兔是偶尔跳。”师既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继续问其他幼儿:“哦,你们觉得书店是谁开的呢?”幼儿丙:“书店是袋鼠开的。”师如释重负,马上肯定,活动继续顺利开展。
二、 从“有深度的回应”到“公平地回应每一个幼儿”
在参加“基于课堂教学公平视角,优化幼儿园教师教学行为的实践研究”的区级课题后,经过幼儿园一课三研活动后,对教师回应,对回应与课堂教学公平之间的关系都有了更进一步的思考,也对两次活动中的回应进行了再思考和再调整:
(一)案例一的调整:肯定
当两个孩子理由都说得很充分时,师可以用肯定地语言鼓励他们:“你们说得都很有道理,说明这个鼠小弟是很想吃苹果的,那么它到底吃到了吗?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样的回应只是轻轻拨了一下,方向就又回到教师预想的提问那里了,同时也紧紧地扣题。
课堂再次呈现时,同样的两种意见,两位幼儿进入了争论状态。师试着用上面肯定的语言去鼓励和过渡,结果孩子们很快就跟着老师,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了第二环节。那两位幼儿也得到了心理上的满足,因为自己的回答都得到了肯定。他们不会再纠结这个问题,以最饱满的姿态投入到下一个环节中去。
(二)案例二的调整:否定
当幼儿乙的回答是错误的时候,教师要敢于否定,但这样的否定是巧妙的,是建立在尊重幼儿、不挫伤幼儿积极性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这样启发和回应:“是因为会跳就可以开书店吗?”再进一步引导和讨论:“会跳的还有很多,松鼠?……可是,开书店的老板有什么?”这样通过讨论、比较,将幼儿乙的思路一点一点拉回来,一点一点重新走入主题。
课堂再次呈现,这次幼儿不再纠结在书店老板袋鼠身上,而是转到了气球老板河马。幼儿甲:“我觉得是老虎,老虎的力气大。”幼儿乙:“我觉得是狮子,狮子的力气更大。”幼儿丙:“不是,是河马,它有大嘴巴。”幼儿丁:“是长颈鹿。”……幼儿把答案都集中到力气大的动物。师套用上面的回应:“说得很对,这些动物的力气都是很大的,那么吹气球是用什么的?用一口气吹最大的气球,最有可能是谁呢?”孩子们马上换了思路,把视线移到河马嘴巴这个典型特征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