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的细菌是怕冷还是怕热?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9 10:16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17:09
嗜热杆菌类不怕热的,当然什么都有个限度,每种生物都有个生存的最佳环境,除此之外都不利于生存 怕冷的原因 人的体温维持在摄氏36至37度半间,当人体的皮肤接触到外界温度时,会直接传导到延脑部位掌控呼吸、心跳、体温等的生命中枢。热了,体温控制中枢就会支配交感神经兴奋,使皮肤毛细孔及汗孔张开散热、排汗;感觉冷了,交感神经就会促使肢体各部位,包括牙关附近的肌肉打冷颤,令肌肉及脂肪细胞因紧收而产生热能,抵御寒意,这也就是感到寒冷的时候人会直打哆嗦的原因。
人是恒温动物,基本上应该没有所谓“谁比较怕冷”的问题,在相同温度下,因个人的主观感觉不同,确实可能出现某些人特别容易怕冷。脂肪层固然比较可以隔绝低温,不过由于脂肪细胞产热的作用比肌肉产热作用差,因此脂肪厚的人不一定比较不怕冷,倒可能更怕冷呢! 甲状腺素分泌不足。
甲状腺素属内分泌激素,它参与机体的物质代谢,有加速糖、蛋白质以及脂肪燃烧释放能量的作用,同时它还会使得心跳增快、血压升高,皮肤等外周器官的血液循环加快,增加热量。因而甲状腺素分泌不足时,产热就会减少,所以怕冷。
还有长期吸烟的人,因体内氧气不足,周边的微血管易循环不畅,当不畅的是动脉微血管时,易产生畏寒感;不过若不畅的是静脉微血管,虽然没有特别怕冷之感,但活动时因血管无法扩张,血液不能流通造成局部需氧不足,手、脚则易出现冰凉。
缺铁。人们如果常常感到寒冷,可能是体内铁质不足引起。由于铁在人体内参与含铁血红素的合成,后者能提高血液携氧能力,所以缺铁者外周组织的供氧量就会减少,缺氧则会导致组织的能量代谢发生障碍,自然会因产热不足而感到寒冷。
低血压它容易引起末梢血液循环不良,手足等部位的血供不足,组织得不到能量代谢所需的氧和能源物质,所以容易使人经常产生寒冷的感觉。这就需要人们平时要加强锻炼和饮食调节。 平时“能躺就不坐、能坐就不站”的都市“懒人“们,因为基础代谢率降低,也会出现不耐寒的问题。
肾虚也是导致怕冷的原因之一,特指肾阳虚。肾阳虚主要表现为现色苍白、畏寒怕冷,是肾脏阳气衰竭表现的症侯。多由素体阳虚,或年老肾亏,或久病伤肾,以及房劳过度等因素引起的。治疗上可酌情使用金匮肾气丸、桂附地黄丸、右归丸等方剂。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17:10
高至100摄氏度以上,低至-20摄氏度以下。
细菌也对人类活动有很大的影响。一方面,细菌是许多疾病的病原体,包括肺结核、淋病、炭疽病、梅毒、鼠疫、砂眼等疾病都是由细菌所引发。
然而,人类也时常利用细菌,例如乳酪及酸奶和酒酿的制作、部分抗生素的制造、废水的处理等,都与细菌有关。在生物科技领域中,细菌有也着广泛的运用。
细菌最早是被荷兰人列文虎克在一位从未刷过牙的老人牙垢上发现的,但那时的人们认为细菌是自然产生的。直到后来,巴斯德用鹅颈瓶实验指出,细菌是由空气中已有细菌产生的,而不是自行产生,并发明了“巴氏消毒法”,被后人誉为“微生物之父”。
扩展资料:
新型热杀菌技术
理想的热杀菌效果应该是,在热力对食品品质的影响程度*在最小条件下,迅速而有效地杀死存在于食品物料中的有害微生物,达到产品指标的要求。超高温杀菌、微波杀菌和欧姆杀菌是达到这一理想效果的新途径。
1)超高温杀菌
超高温杀菌指加热温度为135~150℃,加热时间为2~8s,加热后产品达到商业无菌要求的杀菌过程。这一杀菌条件相对低酸性食品常规杀菌中采用的100~135℃高出20~40℃,因此称为超高温杀菌。
应用:
大量实验表明,微生物对高温的敏感性远大于多数食品成分对高温的敏感性,故UHT能在很短时间内有效地杀死微生物,并较好地保持食品应有的品质,大大延长食品的货架期。因而目前广泛应用于乳品、饮料和发酵等行业。
要达到杀菌要求,同时食品不受到热损害,其技术关键是快速加热和快速冷却,最常用的换热设备是板式换热器。按照物料与加热介质直接接触与否,UHT过程可分为间接式加热法和直接混合式加热法。
经过UHT的食品达到了商业灭菌要求,必须采用无菌包装以防止在后续的包装、运输和销售过程中受到微生物的污染。但通常的UHT设备只适用于不含颗粒的物料或所含颗粒的粒度小于1cm物料的加热杀菌。对颗粒度大于1cm的物料,目前可用微波杀菌和欧姆杀菌来实现。
2)微波杀菌
微波是指频率为300MHz~300GHz,即波长为1m~1mm的超高频电磁波。微波杀菌是热效应和非热效应的共同结果。
一方面微波穿透介质,极性分子受交变电场作用而取向运动,摩擦生热,产生热效应;另一方面生物体与微波作用会产生复杂的生物效应,即非热效应,如微波电场改变细胞膜断面电子分布,使其通透性改变;引起蛋白质变性;
改变生理生化反应的活化能;诱发各种离子基团,使微生物的生理活性物质发生改变;导致DNA和RNA结构中氢键的松弛、断裂和重新组合,诱发一些基因突变,中断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应用:
微波加热设备主要由直流电源、磁控管、加热器、控制器和冷却系统组成,可应用于肉制品、禽制品、水产品、果蔬、罐头、奶制品、农作物、布丁和面包等一系列产品。
3)欧姆杀菌
欧姆杀菌是利用电极,将电流直接导入食品,由食品本身介电性质所产生的热量达到直接杀菌的目的。
应用:
欧姆杀菌技术适于处理黏度较高的液体物料,并可以含有一些颗粒的物料,如肉汤、布丁的商业化无菌处理。采用欧姆加热,使颗粒的加热速率与液体的加热速率相接近成为可能,并可获得比常规方法更快的颗粒加热速率(1~2℃/s),因而可缩短加工时间,得到高品质产品。
欧姆杀菌装置系统主要由泵、柱式欧姆加热器、保温管、控制仪表等组成,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柱式欧姆加热器。加热高酸制品时,反压维持在0.2MPa,杀菌温度达90~95℃,加热低酸食品时反压维持在0.4MPa,杀菌温度达120~140℃。
目前,英国APVBaker公司已制造出工业化规模的欧姆加热设备,可使高温瞬时技术应用于含颗粒(粒径高达25mm)食品的加工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17:10
细菌忍耐的温度极限有多高,人们一直有不同的看法。人们曾在90℃的温泉水中发现过细菌,而比其温度更高些的水中则未发现过任何的微生物。因而大多数专家认为,细菌的耐高温极限是90℃。
绝大多数微生物在90T以下就纷纷丧命,所以将水煮沸来杀菌一般来说还是管用的。
然而,与此同时,人们也在想,难道世界上的生命活动就不能超越90℃的极限了吗?后来的科学发现回答了这个问题。
1983年,有人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海湾人口的海底温泉中发现了一种高温细菌。
发现这种新细菌的两位生物学家测得该处的水温是250℃,他们顿时被在如此高的温度中仍存在有生命力的细菌惊呆了。
人们都知道,水在常压下100℃时就要沸腾,变为蒸汽,这些来自海底火山的温泉处于2600米的大洋底部,压力高达265个大气压,所以形成了很奇特的高温水。
为了对这些高温细菌进行研究,科学家们采用特殊方法人工培育这些细菌。他们用金属钛制成可耐高温高压的全套设备,并在设备中营造了海底环境。科学家们对高温细菌进行了深入的化验分析,结果发现这类细菌的DNA构造十分异常,
但从理论上说这种构造也只能使细菌在不超过1201的水中生存。
所以,可以断言高温细菌必定还有其他不为人知的特异之处。
科学家们经过不断的探索,又发现了这类高温细菌的蛋白质分子中存在着某些特殊类型的氨基酸,而这些氨基酸此前从未在其他任何生物机体中发现过。
这类氨基酸中有多余的稳定化学键,使蛋白质具有极高的强度。另外,在其脂类化合物的结构上,也发现了分枝形化学键,使细菌可以经受住高温分子的猛烈撞击。
除此之外,科学家们认为,高温细菌对环境的适应一定是多方面的,在生物、化学方面必定也存在一些适应因素。
后来发现硫元素在这类细菌的新陈代谢中起着主要作用。
高温细菌的发现在科学界引起了轰动,促使专家们必须重新考虑一些生物学方面的问题。如生命的起源问题——也许并不像专家们过去认为的那样,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冷却之后出现的。
传统观点认为温度高过一两百摄氏度是不会再出现生命的。如今,这些观点似乎都需要进行修正。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17:11
大部分普通细菌和病毒都不怕冷,而是怕热。
在寒冷环境中细菌和病毒只是代谢减慢,甚至休眠不再增殖,静待时机。
而高温可以杀死大部分细菌和病毒,因为高温会使细菌蛋白质变性,病毒核酸解链降解。而蛋白和核酸的变性失活意味着病毒和细菌的死亡。
总而言之,
1.大部分细菌病毒都不怕冷,冷的时候它们可以休眠,所以杀伤力不高;
2.一般温度下,细菌病毒可以适宜生长;
3.高温可以破坏细菌病毒的蛋白质结构,结构破坏了细菌病毒就死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17:11
普通的细菌是怕冷,还是怕热?普通的细菌应该是。嗯,既怕冷又怕热的吧。你们说。下雪可以杀死很多的病菌。不就是这个原理吗?血可以冻死他们的。火也可以高温水温100度,然后消毒杀菌也是可以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