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银行发展现状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3:48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5 22:40
农行的前身最早可追溯至1951年成立的农业合作银行。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农行相继经历了国家专业银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和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等不同发展阶段。2009 年1月,农行整体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7月,农行分别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上市。
农行是中国主要的综合性金融服务提供商之一,致力于建设经营特色明显、服务高效便捷、功能齐全协同、价值创造能力突出的国际一流商业银行集团。本行凭借全面的业务组合、庞大的分销网络和领先的技术平台,向广大客户提供各种公司银行和零售银行产品和服务,同时开展金融市场业务及资产管理业务,业务范围还涵盖投资银行、基金管理、金融租赁、人寿保险等领域。截至2016年末,农行总资产195,700.61亿元,发放贷款和垫款97,196.39亿元,吸收存款150,380.01亿元,资本充足率13.04%,全年实现净利润1,840.60亿元。
截至2016年末,农行境内分支机构共计23,682个,包括总行本部、总行营业部、3个总行专营机构,37个一级(直属)分行,365个二级分行(含省区分行营业部),3,506个一级支行(含直辖市、直属分行营业部,二级分行营业部)、19,714个基层营业机构以及55个其他机构。境外分支机构包括10家境外分行和3家境外代表处。农行拥有14家主要控股子公司,其中境内9家,境外5家。
2014年起,金融稳定理事会连续三年将本行纳入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2016年,在美国《财富》杂志世界500强排名中,农行位列第29位;在英国《银行家》杂志全球银行1,000强排名中,以一级资本计,农行位列第5位。农行标准普尔发行人信用评级为A/A-1,惠誉长/短期发行人违约评级为A/F1。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5 22:40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中国13亿人口,有9亿以上是农民。只有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其实现必须借助于农村金融的有力支持。随着我国农村受市场的影响越来越深刻,我国农村经济*改革进程也在不断深入,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全面转型期,农村城镇化和农村工业化倾向十分明显。现阶段,我国农村绝大多数的农户的金融需求主要是在存款与贷款方面,但农村在资金融入过程中受到了来自多方面的*。
农业银行在农村发展的制约来自于多方面。第一,在资金的利用上,农户多会选择单一的定期存款,缺乏多样化投资的意识。农户对于理财、基金、期货等了解的太少,甚至会认为后者就是一种风险“存款”,只会让资金减少,不会增加。这是农户对金融产品的误解,更是缺乏金融知识的一种体现。第二,在货款方面,首先农村市场化水平低,农民的市场意识低,对市场反应不灵敏,难以承载高本成的商业性金融。农业是弱质产业,抗风险能力低,我国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且传统农业生产结构单一,难以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经营效益普遍低于其他产业,经营风险大。由于农村经济货币化程度低,农户的经济活动信息无法在市场上得到反映,农村信用体系尚未健全,导致农户和金融机构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较为严重,金融机构难以掌握贷款申请人的真实资信状态,加大了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其次,当前我国绝大部分农村地区仍处于农户分散经营、组织化程度较低的发展阶段,作为基本生产单位的农户,数量众多,生产规模小,信息不灵,由此决定了农户贷款“小、散、多”的特点:首先,分散经营条件下,农户的贷款需求多为小额贷款。除此之外,对农户提供贷款需要较广的营业网点设置和足够的信贷人员配置。最后,随着农业和农村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农户的贷款用途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除建房、子女上学、看病医疗、婚丧嫁娶等生活需求以外,对生产性资金的需求在不断上升,农户的小额贷款需求不断增加。农户贷款的以上特点决定了金融机构向农户提供贷款的成本较高。一方面,为农户提供贷款要求金融机构必须有足够的业务覆盖能力,需要设置较多的营业网点、配备足够的信贷业务员,金融机构的营业成本大幅提高。另一方面,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仍未完善的条件下,农户的分散分布将增加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而为了防范道德风险,金融机构需要付出较高的监督费用和契约执行成本,大大增加了金融机构对农户放贷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