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司马师杀妻吧。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5 14:06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3 17:34
当时司马师之父司马懿位居上将重位,而他的儿子们都有雄才大略。夏侯徽深知司马师绝非曹魏忠臣,而司马师对出身曹魏家族的夏侯徽也非常顾忌,于青龙二年(234年)将其毒杀,时年二十四岁,死后葬于峻平陵。西晋建国后,追谥夏侯徽为景怀皇后。
司马师(208年—255年3月23日),字子元,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三国时期曹魏权臣,西晋的奠基人之一,晋宣帝司马懿与宣穆皇后张春华的长子,晋文帝司马昭的同母兄,晋武帝司马炎的伯父。
司马师沉着坚强,雄才大略,早年与夏侯玄、何晏齐名 。高平陵之变后,以功封长平乡侯,旋加卫将军。司马懿死后,以抚军大将军辅政,独揽朝廷大权,次年升为大将军。掌权后,他制定选拔官吏的法规,命百官推荐贤才,整顿纲纪,使其各有职掌,朝野肃然。
司马师也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曾用计于新城之战击溃吴国诸葛恪的大军。
扩展资料: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
《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第一部文人长篇小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夏侯徽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3 17:34
读史存疑,所以明智。楼主的问题有点十万个为什么,有理有据,鞭辟入里,看来是个读书之人!夏侯徽死于魏明帝青龙二年,来看看那年发生了什么吧。
公元234年,也是曹魏史上最大规模瘟疫持续爆发的第三年,即传说中的三年自然灾害,曹操写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这种景象想必发生了不少,一件发生在死人很多的年代里的命案,关注度相应低点,存有做手脚的可能,比如说服丹药死的,总之搪塞的借口还是能找到。
第二个背景,关于夏侯徽生女儿被歧视的,这个不好说,但是司马师没儿子,弟弟司马昭家的司马炎235年才出生,司马攸就更晚了,夏侯徽虽然已经是5个女孩的娘了,但好歹也才24岁,还是有可能给司马懿生个长孙来的,可以说她被杀不是生育问题。如楼主分析,才24岁都5个娃了,也不大可能是感情原因。
第三个背景,是楼主没有提到的,公元234年,汉献帝崩了,曹魏代汉已无压力,但给人留下榜样。同年,打着兴汉旗号的诸葛亮也逝于军中,撤兵的时候荆州集团还做鬼,拿先皇帝刘备老底(魏延是刘备部曲,并是刘备任命守汉中的)殿后,一来垫背二来抢权,有点亡国的前兆,这时对面曹魏的主帅就是司马懿。司马懿时拟攻蜀,魏明帝不许后作罢。当时司马懿虽然官职没有封顶,但兵权在握,极有可能家中也有些类似后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小想法。要是如此,恐怕司马师或者司马族人铤而走险,杀掉夏侯徽的原由就有了,毕竟没有掌握朝纲,一旦暴露,起码三族不存,死个老婆虽然不舍但相比还是安全点。
至于晋书所载是鸩杀,这恰恰说明夏侯徽知道的太多了,另外也说明当时司马族人里参与者不少。夏侯去世,司马家族肯定会告知曹家外氏,当时一来瘟疫掩盖,二来司马懿大军在外,魏明帝只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咯!追问魏明帝曹睿还是很信任司马懿的,从他托孤就可以看出来。如果他早看出司马懿有反心,早在他死前就会把司马氏一族干掉。永绝后患。还有,如果司马师真的毒杀了妻子,应该是一件很机密的事情。后人怎么知道是司马师杀了自己的发妻夏侯徽?这段历史出处是从何而来?难不成事后,司马师公开宣布他杀了发妻?司马后人公开宣布?晋书成立于唐朝,是房玄龄他们几个编写的。时间隔得太久了。试问,他们怎么知道司马师杀妻?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3 17:35
你分析的很对。
这条史料的来源是《晋书》,《晋书》的编写是不够严谨的。
《晋书》记述了大量的神怪故事,《搜神录》、《幽明录》中一些荒诞之谈也加以收录。
据历史学者考察,在修撰《晋书》时期,所能见到晋代文献很多,除各专史外,还有大量的诏令、仪注、起居注以及文集。但《晋书》的编撰者主要只采用臧荣绪的晋书作为蓝本,并兼采笔记小说的记载,稍加增饰。对于其他各家的晋史和有关史料,虽曾参考,但却没有充分利用。
因此唐代成书之后,即受到当代人的指实,认为它“好采诡谬碎事,以广异闻;又所评论,竞为绮艳,不求笃实”。
刘知几在《史通》里也批评它不重视史料的甄别去取,只追求文字的华丽。清人张熷在《读史举正》举出《晋书》谬误达450多条。
钱大昕批评《晋书》“涉笔便误”。,所以这条史料不足信。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3 17:35
没错啊,我也觉得有疑点。其实你可以去司马师贴吧,专门有说这个的。
正统上没有,都是民间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