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于保护小学生的做法?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5 11:59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02:42
关爱小学生,重视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将保护学生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
要点解读:
首先要从关心小学生的生命开始,从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开始。他们的生活、学习都基于作为生命个体存在的根本之上,而小学生因年龄小,缺乏一定自我保护能力,是需要教师精心呵护的。因此《专业标准》特别提出“将保护小学生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因为这将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思想、学业以及人格的发展,容易产生不良影响。因此要求教师不仅要坚持学习教育理论、了解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而且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以动态眼光积极关注发现小学生在思想、学习、身心健康等方面发展状况,多沟通、多交流,让教师成为小学生的朋友,更有助于他们健康成长。
小学生入学后,对人格的发展影响最大的就是任课教师和班主任,教师对学生的人格发展有一定的指导定向作用。教师独特的人格特征、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处于“场”中的学生。如,在冷酷、刻板、专横的老师管理的班级中,学生往往表现的比较冷漠、木讷、顺从;在友好、民主的班级气氛中,学生往往比较友好、随和。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投入也会影响学生的人格发展以及学业发展。教师如果勤于鼓励学生、关爱学生都会对学生的人格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
作为教师,就应该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小学生出现的问题,分析并快速做出理智的反应,不能感情用事而将小学生置于不良情绪漩涡中,使其尴尬甚至烦恼,搞得不欢而散,甚至闹得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中。教师要学习教育心理学的知识,积极了解学生中存在的不良心理因素,并帮助学生化解和消除心理问题,缓和师生之间的关系,成为成长路上的知心朋友。
当小学生全身心感到安全时,才会将最真实的而一面清楚的、毫无保留的大胆表现出来,这时老师更容易了解孩子的优缺点,也更容易发挥其优势力量,同时在适当的场合对于存在的不足及时点拨,让孩子逐渐学会了解并悦纳自己,既不狂妄自大也不妄自菲薄,自信乐观,并扬长避短,在生活学习中发挥最大的潜能,让身心健健康康的发展,享受成长的每一天,这也是我们做教师最大的快乐。
示例分析:摘自华商报2012.5.28“我不敢再去上学了,也不想再见王老师。”这是发生在陕西周至县楼观镇团标村 八组石先生所讲述的孩子的经历。连续两夜,14岁儿子小伟(化名)都会从噩梦中惊醒。看着孩子满身伤痕,父母又心疼又生气,他们都想不通英语老师怎么会把孩子打成这样。
小伟说“25日上午第二节英语课,英语王老师因听到班里有说话声,让全班学生都站起来。看到我的英语书不见了,我说早上测验时被谁拿走了。老师叫他出去,他不愿意,王老师就拿起打扫卫生的拖把,用木棍子在他身上抽。被打后王老师还让他在大太阳下罚站了几个小时。当天晚上,他就头晕、胸闷、恶心,左胳膊抬不起来,半夜从噩梦里几次惊醒,接着就发烧了。
26日上午学校放假回家,母亲发现异样,才知道老师打他的事情。当日下午,母亲就带他到周至县医院检查身体,病历上写着“胸背部软组织损伤,右侧腹股沟淋巴结炎”。
记者看到,小伟的左肩膀部仍有一大片紫红色的伤痕,背部有多处条状的淤青伤痕。记者一直没有联系到那位英语老师,而小伟班主任说,英语老师教育孩子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动手打孩子做法确实欠妥。他也了解沟通过,王老师生气才做出这样的事情。
通过这件事情我们发现从孩子的言语中已经表现出对学校学习的排斥与拒绝,即使大家都知道老师的动机是好的,但是学生受到伤害确是事实,随后所产生心理问题并不会简单的以身体的疤痕消失而离去。还会让孩子对英语老师甚至英语学科都产生消极的态度,甚至怀疑自己在其他老师心目中的印象是否也因此而受影响?同学们又怎样看待他?产生的后续问题不仅仅只是那个瞬间的片段,试问即便教学上再优秀的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对于孩子的切身之痛的感受来说此时又有多大的积极意义呢?如果学生心理无法释然,这样的状况就会隐藏在他的成长过程里,如果没有积极及时的疏导,也可能成为他解决问题的模仿手段之一。
行动指南:教师是有一定判断力的受过教育并具有一定解决问题能力的成年人,对自己的行为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不能在情绪不佳时如小学生那样缺乏自控与调整能力,让负面情绪毫无保留释放而伤害到未成年人。案例中14岁中学生都无法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更何况年级更小的小学生呢?而学校教育中小学生是教育的中心和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又是发展中的人,遇到问题,正是需要教师的及时帮助与指导。而教师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理智,以免语言不当,情绪失控发生不理智的、做出让自己事后后悔的事情。建议遇到棘手问题学会冷处理,或是与不良情绪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