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这两年的巨变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3:15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6 11:56
作为徐州对外开放的示范区、招商引资的聚集区、投资环境的样板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实验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先导区,9年来始终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速度、高效益的建设方针,抢抓当前国内国际经济发展的良好机遇,依据国际惯例,全面推进内部管理、招商引资和城市化建设。截至今年6月份,开发区进区外资企业已达200多家,投资者分别来自美国、德国、日本、菲律宾、澳大利亚及香港、台湾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有美国卡特比勒、德国的利勃海尔、菲律宾的上好佳、泰国的正大等大型*公司,同时有50多家大型民营企业,如韩世集团、天地集团、家园集团、新大洲摩托等,已落户开发区内的“中国徐州民营科技园”,国家级徐州工程机械研究中心及其他科研机构也已在区内建成。通过9年的开发与建设,开发区已逐步形成了自身的发展优势,尤其是近一两年,他们努力改善软硬投资环境,全力构造与国际接轨的投资平台,拓展多种招商渠道,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今年上半年,合同引进外资3亿美元,一些工业“巨无霸”项目已进入启动阶段。
“三变”,令人鼓舞,让人振奋,启人心智。
初春的彭城,徐州首次“年度十大新闻评选”吸引了广大干部群众的踊跃参与。2005年,徐州荣膺“江苏省文明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全市工业投入达到356亿元,县域经济快速崛起,这3项成为市民和专家注目的焦点,位列20条候选新闻的前列。
为什么市民和专家投票的意见这样集中?徐州**徐鸣对记者说,近几年是徐州历史上又一个黄金发展期,人民群众从全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中,亲身感受到徐州的县域经济变强了,产业结构变新了,城市面貌变美了。正如徐鸣*所说,一次百姓参与的新闻评选,让徐州人集中看到了徐州正在发生的三个影响重大而深远的变化。
变化之一: 县域经济由弱变强
县域经济是徐州经济发展的“软肋”,在全省13个省辖市中,徐州的“市强县弱”最突出。6个县(市)中曾有4个县是全省的贫困县,现在还有3个是省扶贫工作重点县。2002年,六县(市)土地面积和人口分别占全市的90%和80%,但GDP仅占53%,财政收入占33%。更为突出的是,当时徐州县域经济的增长速度一直落后市区,两者的差距还有拉大的趋势。
为了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的状况,徐州*、市*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推出了一系列新举措:提出增强“县区强则徐州强”观念,在全市上下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变对县(市)区的单项考核为综合考核,加大奖励力度,调动了县区加快发展的积极性;连续四年召开有20多万人参加的大会,2003年提出开展“干部会招商、群众会创业”活动,2004年提出为实现GDP超千亿、财政收入超百亿的“双超”目标而奋斗,2005年提出全面超额完成“十五”计划目标,今年3月又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全面动员部署。这些措施,使徐州县域经济发展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动力强劲。
徐州县域经济由此快速崛起。2004年9月,徐州县域以上工业增速首次超过市区,并一直保持强势增长。2005年,徐州县区的GDP增速高于市区0.9个百分点,工业增速高出13.8个百分点,而投资总量更是占全市的68.2%。同年,徐州县域财政总收入增长28.5%,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3.2%,农民收入也连续两年实现了两位数高位增长,呈现了历年来少有的好形势。
更为可喜的是,徐州各县区的发展形成了“你追我赶”的竞争局面。铜山瞄上了盐城的东台,一个说苏北第一,一个说苏北领先;邳州奋勇当先,成为整个苏北县域发展的一匹黑马;新沂就盯住邳州,要在东陇海线的经济发展上拔得头筹;其他各县也是不甘落后,竞相发展。
如今,徐州的六个县市区几乎都有了自己在经济发展上的“桂冠”:铜山在县域面积大幅减少情况下,连续两年重新进入全国百强县;邳州位列全国百强中小城市第69位,被评为浙商最佳投资城市;新沂被评为长三角地区最具投资价值县……而一顶顶“桂冠”,见证着徐州县域经济的由弱变强。
变化之二: 高新产业崭露头角
百里煤海是很多外地人眼中徐州的代名词。徐州也确实是以煤炭为代表的能源和重工业基地,产业中多是资源消耗型的煤炭、水泥、钢铁、机械等。这使得徐州成为全省万元GDP综合能耗最高的省辖市之一。但徐州煤炭资源正逐渐*近枯竭,30年后将极可能无煤可采。要实现可持续的快速发展,徐州必须加快结构调整步伐,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尽管任重道远,但徐州开始向改造传统产业,建立自己的高新技术产业群体迈出坚实的步伐。
通过招商引资,一大批具有高新技术的项目落户徐州:采用国内先进技术的汽车电子传感器项目已于去年竣工投产;填补国内空白的国家一类新药埃他卡林项目已经开始土建施工;具有国际领先技术的重组人胰岛素项目已进入设备调试阶段;年产220万双液晶显示器项目正在进行基础施工……
在招徕外地高新技术企业的同时,徐州不忘打造本土的高新技术企业。为此,徐州建立了淮海经济区和苏北最大的科技创业园,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的一期工程已基本建成。2005年,科技创业园中孵化研发的16个产品的技术处于国际、国内领先,进入徐州科技创业园内的孵化企业也达到60家,包括东南大学毫米波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成果转化基地、上海交大电力国家级实验室成果转化基地、中国矿大成果转化基地,以及多家由留学归国人员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
2004年,徐州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幅达到105.7%,增幅居全省第一。2005年,徐州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增长68%,再次实现飞跃。在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不断上升的同时,徐州煤炭产业的“地位”开始下降,煤炭增加值从最高时占徐州整个工业增加值的24.41%,下降为2005年的18.96%,煤炭产值从最高时占徐州整个工业产值的13.16%,下降为2005年的10.33%。
变化之三 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如今,徐州市民感到身边最明显的变化是,徐州市区的天变蓝了,绿地增多了,道路整洁了,一句话,人居环境变好了。2005年,徐州被国家建设部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并以总分第一被授予“江苏省文明城市”,开始告别过去人们印象中煤灰飞扬的“煤城”形象。
这些变化得益于徐州的“四城同创”活动。2004年,徐州*、市*决心举全市之力,集百万市民之智,争创“国家园林城市”、“省文明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从自身做起,率先在市级机关开展创建文明单位活动,接着扩展到企事业单位和社区,掀起了一轮又一轮创建热潮。
为了实现建成省文明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的第一步目标,徐州投资52亿元,建成32项市政重点工程,使去年成为城市建设投资最多的一年,城市的面貌变化最大的一年。采取BOT、公办民营等方式,先后建设和改造了一批城乡污水处理厂,城区日处理污水能力达29.5万吨,为淮海经济区第一;淘汰境内所有石灰法制浆生产线,关闭造纸企业21家;关闭市区最大的徐州水泥厂,对其它33家水泥企业实施关闭或搬迁;拆除燃煤设施224台,市区无供热管网的燃煤锅炉全部改用清洁能源等等。
短短几年时间,徐州城变了容颜,天蓝了,地绿了,水也开始变清了。市区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的天数从2002年的56天提高到2005年的超过300天;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6.86%,人均公共绿地达到7.82平方米,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淮河流域9个国控断面水质,已有7个达到国家考核标准;居民小区卫生状况明显好转,市中心彭城广场改造一新,新建的小南湖景区和两汉文化景区,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城市的发展与市民的文明开始同行,人们的心灵和城市一起变得更美。
1、对外宣传徐州,扩大徐州影响,许多网民也作了不少贡献。我看一下,除了官方开办的网站影响力在增大,一些网友自己创办的网站如:咕咚部落“古今彭城徐州”也是视频与文图结合,引人入胜;还有网友上传的大量反映徐州人文历史、风景名胜的美图,也在网上产生了影响。当然更多的是,一些网民都及时转贴到了百度、新浪、西祠等网页上,也增加了外宣的放大效应。我觉得最有效的还是今年国庆黄金周期间的*电视台魅力城市展示和“国庆七天乐”徐州专辑的播出,希望今后多宣传。
2、06年徐州又增加了许多新名片:最近刚通过了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验收,人居环境越来越好;获得了2006年浙商最佳投资城市、福布斯中国最佳商业投资城市,入围了*电视台CCTV2006年度中国魅力城市20强,外贸出口增幅持续全省第一……徐州确实每天都在变美、变强!
3、人的变化最重要:徐鸣*来徐州任职后,看准了徐州人文精神缺失之根本。从“跳出徐州看徐州”、“发展环境看徐州”到“人文精神看徐州”、徐*“做有情有义徐州人”和“让人的心灵与城市一起变美”的呼唤,震撼了900万彭城儿女,集思广益地提练出了“有情有义、诚实诚信、开明开放、创业创新”的新时期徐州精神,特别是经易中天在央视的一番妙论,徐州更是广为人知。我觉得徐*改变徐州人群体性格特征缺陷的良苦用心值得称道,现在已开展的“温情徐州”活动暖人心、顺*、催人改,全市上下都关注。媒体更是发挥了引导作用。“温情攻势”从报纸到广播电视,从网络轮探到手机短信,我很佩服*宣传部的牵头组织能力,也佩服各媒体的具体策划水平。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6 11:57
徐州经济开发区主要是市东北的金山桥开发区,老市区通往开发区的路主要有下淀路和响山路,南区的还有三环路,新区的有一号路。
下淀路是开发区企业员工上下班最主要的通道,但该路是徐州市交通最混乱的道路之一,该路总长有三四公里,双向四车道,但机动车随处可停,电动车走机动车道,实际上只是双向两车道。该路每三十米一个路口,沿途小区众多,有几个菜市场和学校,横穿马路的人比很多。另外,徐钢厂内的个别企业常有超长大货车出入。最要命是是,该路属鼓楼区管辖。因徐州市把像样的企业(不论轻重、不管污染是否严重)都外迁到经济开发区去了,所以其他各区都很有意见。鼓楼区对该路不管不问,从不派交警管辖疏导。致使道路时常拥堵,开发区企业员工上班常常迟到。徐州市为了实现开发新城区的梦想,*开发区企业员工到东边的新城区买房落户,对该路也不闻不问,听之任之。相反,却一个劲地把开发区往东延伸,*更多市内员工到更远的大黄山和贾汪去上班。路途越来越远,车辆越来越多,路还是那条路,怎么能不堵呢?
响山路是一条较窄的出城通道,也能通往金山桥开发区(路途略远),但从该路通过的还有市北区往东南区的车流人流,更重要是其西接铁路地下道,双向两车道,时常拥堵。因此,响山路发挥不了大作用。
金山桥开发区通往徐州市南区的还有三环路(老G104),该路正在架设高架桥,但在金山桥开发区没有出入口。
新区的有一号路(新G104),大货车比较多。近年来,部分市民“响应地方*号召”,在新城区安家落户,导致一号路车流猛增,与长途货车一起,对一号路也造成了很大压力,尤其是在一号路与徐海路交叉口,时常拥堵,这大大出乎徐州市的所料。
所有这些,导致金山桥开发区的企业和员工意见越来越大,一些本想到此投资的外地客商望而却步。
然而,徐州市却在耗费巨资修建东三环高架桥,还要修建北三环和西三环高架桥(西四环和北四环有多少车???),真不知道这对缓解市内交通压力有多大帮助?对促进开发区企业发展和吸引外商有何帮助?
其实,徐州市交通拥堵的地方远不止下淀路。和平大桥、建国路、天桥东、东三环七里沟(在高架路之外)、南三环风华园附近、复兴路等处都经常堵车。多年前就有一个帖子,说徐州市是江苏省交通最糟糕的地级市,不知道这种状况要持续到什么时候,期望江苏省和徐州市相关部门给个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