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3:12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1 21:49
宋真宗登基的第七年,即公元1004年,始终不消停的辽军,再一次侵扰大宋边关。这次跟以前不同,辽军不仅人数众多,且由太后和皇帝亲自带队,整容不可谓不豪华。敌军来势凶猛,定州很快失守,紧接着镇守云州的将领兵败被俘。
消息传入京师后,宋真宗吓得手足无措,首先想到的就是往逃往南方,暂时躲避辽军锋芒,立马召集群臣商议对策,提出迁都的想法。重文轻武乃宋朝传统,大部分文臣纷纷双手支持迁都,连地方都给皇帝选好了,恨不得连夜收拾东西走人。
危急存亡之际,宰相寇准挺身而出,痛斥那些主张南迁的大臣,为宋真宗分析敌我力量对比,并表示:当下最好的做法,莫过于陛下亲征!刚恢复神色的宋真宗,又被寇准的一番话吓懵了,御驾亲征可不是闹着玩的,搞不好命都没了。
心里虽然十分抗拒,但宋真宗故作淡定,不能在群臣面前认怂,既没有立刻答应寇准,也没有当场拒绝,而是一言不发。不久后,名将杨延昭呈上奏折,其观点跟寇准一样,希望皇帝不要害怕,辽军看似很强大,其实很容易对付。
事态发展到这种地步,宋真宗只好硬着头皮答应,浩浩荡荡地向边关出发,临行前下旨昭告天下,一方面鼓舞前线将士的作战斗志,另一方面彰显自己英明神武。皇帝亲征的作用,果然不同凡响,宋军勇气和信心倍增,接连打了几场漂亮的战役。
辽军属于客场作战,粮食补给短缺的问题很快凸显,辽太后开始考虑退兵。与此同时,宋真宗在寇准等人的陪伴下来到澶州,站在高高的城楼上,进行一场激动人心的演讲,效果可想而知,《宋史》对此如此描述:“军皆呼万岁,声闻数十里,气势百倍。”
看到皇帝亲临,宋军无不泪流满面,争抢着奋勇杀敌,将生死置之度外,辽军节节败退。就在此时,辽国居然提出议和,寇准对宋真宗说道:“敌军人困马乏,已是强弩之末,陛下应趁机将其歼灭,然后挥军北上,收回燕云十六州,完成太祖和先帝未实现的愿望。”
宋真宗摇了摇头,把寇准的话当成耳旁风,一意孤行,派使臣与辽国议和。许多人都不理解,宋军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为何宋真宗还要跟辽国签订《澶渊之盟》?答案只有四个字:胆小怕事!尽管宋真宗不算昏君,但缺乏开疆拓土之能力和雄心,目光不够长远,才做出如此愚蠢的决定。
使臣去议和之前,宋真宗竟告诉他,就算辽国索要白万两白银,都必须毫不犹豫答应。寇准气得直跺脚,跟随使臣走出大殿,指着他说:“如果你对辽国许诺超出30万两白银,我会亲自砍掉你的脑袋。”使臣了解寇准说到做到的脾气,最终谨记其叮嘱,以“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的条件与辽国签下《澶渊之盟》。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1 21:50
宋军之所以和辽国签《澶渊之盟》的原因是他不想再和辽国打下去了。宋朝一直都不喜欢打仗。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1 21:50
说实话,宋军其实并不占绝对优势,当时那个朝代虽然经济发达,但是武力值比较弱,统治者相对懦弱,不敢放手一搏,只想贪图已有的地位和财富,对于辽国采取退让和奉承的举动。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1 21:51
因为宋朝是一个重文轻武的国家,军事实力很弱,虽然辽国暂时不占有优势,但是长久来看宋军会被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