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4 16:4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1 21:36
孔子,弟子三千,主张仁爱,我国古代有名的大思想家、教育家。自宋以来,其所创办的“儒学”乃国之大统。历史地位极高,后人对其评价也极高。
在过去,有点文化的人必熟知“孔道”。就连现代走到大街上随便拉一个人,都会摇头吟上几句“子曰”。他的“仁者爱人”“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也是九年义务教育必学内容。
可就是这个被世人称为“天纵之圣”,反对轻易杀人,主张仁爱的孔圣人,却在任代理宰相仅仅七天,就下令诛杀一位鲁国大夫少正卯!
少正卯是春秋时期鲁国的著名人物,同时还是鲁国的大夫,官至少正,能言善辩,被称为“闻人”。少正卯和孔丘都开办私学,招收学生。有人说,在当时少正卯的名气与孔子的差不多,他也开门办学,并且使孔子的学生除了颜渊都曾跑到少正卯那里去听课,相比所讲效果应极好。甚至有后人说:不认识少正卯,怎能说自己有文化?
那么孔子是因为弟子除颜回外都跑去听少正卯的课,就在上任代理宰相一职后七天,便下令诛杀了少正卯并陈尸于朝廷之上三天?这该是有多大的罪状!
我们先来看看最初史料记载。
孔子为鲁摄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门人进问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也,夫子为政而始诛之,得无失乎?”孔子曰:“居!吾语女其故。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得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有之。故居处足以聚徒成群,言谈足于饰邪营众,强足以反是独立,此小之桀雄也,不可不诛也。是以汤诛尹谐,文王诛潘止,周公诛管叔,太公诛华仕,管仲诛付里乙,子产诛邓析、史付,此七子者,皆异世同心,不可不诛也。《诗》曰:‘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小人成群,斯足忧矣。”(《荀子·宥坐》)
孔子代理宰相七天,便杀少正卯并曝尸朝廷三日。因为他认为少正卯是小人,有五个罪状:心达而险、行辟而坚、言伪而辫、记丑而博、顺非而泽。并且在家里聚众成群,鼓吹邪说,哗众取宠,已是小人中的雄杰,所以非杀不可。后来的《尹文子》、《说苑》、《孔子家语》等书,都引用《荀子》的说法,认为孔子杀了少正卯。
关于此典的认知,历史上有两种态度:
一说:后孔丘代理鲁相,任职三月,即以“心达而险”(通晓古今之变,敢于*);“行辟而坚”(违背周“礼”,坚持革新道路);“言伪而辩”(透彻讲述革新道理),“记丑而博”(深知奴隶制腐朽和不稳);“顺非而泽”(顺着非正统甚至违背道德之引导思想如同江河泛滥般散播四方)五条罪状,诬他“乱政”,加以杀害。
又说:后孔丘代理鲁相,任职三月,即以“心达而险”(通晓世事而用心险恶), “行辟而坚”(行为邪僻而不知悔改),“言伪而辩”(强词夺理且善于狡辩),“记丑而博”(刻意关注社会的阴暗面),顺非而泽”(顺着非正统甚至违背道德之引导思想如同江河泛滥般散播四方)五条罪状,诬他“乱政”,加以杀害。
不管如何,孔子都间接的称赞了少正卯的学识,却否定了其人品,甚至认为他连伪君子都算不上,是真小人。
可如果真是这样的少正卯在当时鲁国会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吗?难道不是因为孔子嫉妒少正卯吗?关于孔子诛杀少正卯一事,从古至今都有讨论。
南宋朱熹认为,孔子并没有杀少正卯。此说一出,许多学者表示赞同。其主要理由是:一,诸子百家著作中寓言居多,不足为信。成书早于《荀子》的《左传》、《论语》等,都没有提到这件事,而且《左传》、《国语》往往对孔子有所诬罔,也不提此事,可见历史上没有孔子诛杀少正卯的事。二,孔子代行宰相职务才七天,以一个大夫的身份去杀掉另一个大夫,这是不可能做到的。三,孔子提倡仁,坚决反对轻易杀人,当鲁大夫提出“杀无道以就有道”的想法时,孔子表示反对。杀少正卯一事,与孔子的一贯思想不相吻合。
不管如何,按史料所说,孔子的杀人,开了一个不好的先河。到了汉朝,皇帝觉得孔子杀少正卯杀得真是好,“正合朕意”,于是就让博士们将这一条写进了《王制》之中,成了问罪治罪的法律条文:“行伪而坚、言伪而辩、学非而博、顺非而泽以疑众,杀。”真是一个“杀”字,源远流长。“伪”与“非”的解释权,当然在执政者手里,就算是你不“伪”不“非”,他定你个“伪”或“非”或着又“伪”又“非”,也一样地说杀就杀。杀了,虽纯属“莫须有”,也还有根有据,不仅这是《王制》的规定,而且还有圣人处理这一问题的案例可循,“孔子为鲁司寇,七日诛少正卯之类是也”。
关于孔子究竟有没有诛杀少正卯除《荀子·宥坐》等古书一致所述,无他具体历史考证。可带来的影响却是深远的。自汉至清,“少正卯”成了杀人整人的借口,甚至惘杀了一大批优秀*家。不过从历史唯心主义来看,中国历史上的大部分奸臣都符合上述五种特征,他们一到了历史的关键时刻,便露出恶的本色来,从而改变历史的走向,让中国人民承受巨大的苦痛。
那么少正卯到底该不该杀,孔子有没有杀少正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