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秦军有怎样的战术体系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4 04:28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6 16:57
由于地理环境的原因,中国古代一直到先秦时代为止,军事和文明本身一样,都受到外界主流文明世界一定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时断时续的,质量也是参差不齐的。这样特殊的地缘*因素,造就了中国古代独特的文明和军事体系。不过,无论如何与众不同,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依然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的一部分。规律性的东西是不会因此而有额外破例的。所以对于先秦时代的军事技术包括战术体系的考量,依然遵循世界军事发展史,大致的脉络不会凌乱模糊。
秦军的战术体系可以说是先秦时代列国战术中的最高峰!兵马俑出土几十年以来,被考古工作者不断发掘。这些考古证据,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相关信息。今天我们要分析秦军乃至整个先秦时代的军队,都免不了从兵马俑本身着手。诚如最早被发掘的兵马俑1号坑,其本身是一个巨大的主力步兵阵。这足以让我们都了解到,步兵在战国时代已经成为军队的不二主力。但是我们依然能够发现春秋到战国早期军事制度的残留--战车对步兵的影响。这种影响在战时隐藏在军队的编制习惯中,在阅兵一类的大场面则表现的更加夸张。
纵览整个兵马俑的1号坑。在它的东端排列着全身穿着战袍的战士俑210人,其余每排68人,前后、左右成行,共计204人,组成方阵的后卫。坑的中间,排列着有38路战车和步兵的纵队,组成军队的主体。这个大型军阵,有精锐的前锋,强大的主力,灵活的侧翼,气势恢弘,排山倒海。
虽然1号坑中的战车整体数量上与步兵相比,非常少。但是每支步兵队伍都有一辆战车领头,这展现的是早先春秋时代遗留下来的军事单位编制,部队往往以“乘”为编组单位,战国末期的秦军依然受此影响。步兵在数量上的绝对优势说明这些步卒已经不可能像春秋时代的前辈一样,作为战车的附庸存在了。但是比例稳定的战车存在于主力战阵当中,时刻提醒着我们,这些战车以及车上指挥官的与众不同。由于战国时代已经不见主力步兵伴随战车作战的春秋式记载,所以我们能够想见,兵马俑中的战车意在展现步兵基层指挥官的地位,而非实战本身的写照。在战时,他们也是下车指挥自己队伍中的步兵作战的,而不可能是在车上作壁上观。
由于兵马俑的整体布局呈现一个临战状态,所以我们可以相信秦军的主力战阵是一个纵身大于宽度的布置,进攻态势非常明显。步兵俑的装备也帮助我们大致理解了秦军的布置思路:轻装的弩手在前,后面是大量披甲持矛的近战步兵。但这仅仅只是中军。为保护这支纵队的两翼,边上还分布着一定数量的其他弩手、弓箭手以及战车和骑兵部队。这也就是我们能从边上的兵马俑2号坑所看到的情形。
持弩射手兵俑 相比1号坑,秦始皇兵马俑的2号坑要复杂的多。整个2号坑的坑内布局又分为4个小单元。 第一单元,位于俑坑东端,四周长廊有立式弩兵俑60个,阵心由八路面东的160个蹲跪式弩兵俑组成。弩兵采取阵中张阵的编列,立、跪起伏轮番射击,以弥补弩的张缓慢之虞。 第二个单元,位于俑坑的右侧,由64乘战车组成方阵。每列8乘,共有8列。车前驾有真马大小的陶马4匹。每车后一字排列兵俑3个, 中为御手拉马辔,另两个分别立于车左和车右,手持长柄兵器。
第三单元,位于中部,由19辆战车,264个步兵俑和8个骑士俑组成长方形阵,共分3列。每匹马前立骑士俑一个,一手牵马缰,一手作拉弓状。每乘车后除三名车士外,还配有8~36个步兵俑。 第四单元,位于军阵左侧,108个骑士俑和180匹陶鞍马俑排成11列横队,组成长方形骑兵阵。其中第1、3列为战车6辆。每匹马前,立胡服骑士俑一个, 右手牵马,左手拉弓。
在2号坑中战车依然是非常醒目的存在。其他兵种无论弩手、弓箭手还是骑兵都是围绕着这些战车存在的附属兵种。可以说,秦军的侧翼部队,也就是军阵中的两翼依然是以战车为主,辅以各种轻装机动单位。战国时期军事的发展和春秋时代军事制度传统的残留,这些新与旧的冲突,在2号坑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同时,这也充分体现了缺少与外部主流世界交流的先秦各*队共同的特点--发展滞后。
在很多不明就里的人心中,秦军往往莫名其妙的就成为了古代世界军队中的NO.1,但事实果真如此,毫不夸张的说:作为先秦时代军事最高峰的代表的秦军其水平基本处于几百年前新亚述帝国前期的水平。
电视剧《大秦帝国》的剧照,其中的秦军形象就如同小说本身一样被大大的神话了。历史上从未出现过这样的秦军,这样的秦军仅仅是活在今天某些人的心里。
秦军已经开始摆脱战车的绝对优势地位,但是无法根除战车在自己军事体系中的影响。骑兵部队的非常不成熟也影响了秦军的发展。但是这样一支不够先进的军队在处于相对闭塞的东亚*,已经足以傲视群雄了。只是,这样的军队在后人眼里,实在是难以同当时世界上的其他几大帝国的军队一争高下,更不用说做NO.1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6 16:58
来源:秦实行征兵制。据云梦荣简,民年17岁“傅籍”,成 为“正”(待役者)。每年在郡县服力役1个月,主要从事上木石工程劳作,称“更卒”。一生中,轮流在郡县服兵役1年,充材官、骑士、楼 船士,在京都或边郡服兵役1年,当卫士或当成卒。卫士警卫皇宫和官衙,戍卒屯戍边疆(一说材官、骑士、楼船士是正卒,一说材官、 骑士、楼船士与卫士、成卒均是正卒)。不服役时,傅籍者是预备役人员。遇有战事,朝廷临时征发,奉调出战。此外,秦朝还实行“嫡戊”制度,即嫡罚商人、贫民、有罪之吏征战或戍边,并在紧急情况下赦刑徒、奴隶为兵。 秦朝尚有免役制度。秦律规定,有爵者56岁免老(止役).无爵古60岁免老。贵族子弟、“不更”以上高爵、官吏、“学室”弟于、残疾 人等,可免服兵役和徭役。
2、等级:按军功授爵,自低到高分为二十等级:公士、上造、簪袅、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长、右庶长、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驷车、大庶长、关内侯、彻侯。
3、编制:首先根据作战对象等各方面情况,确定总兵力,任命三军统帅(即大将、上将军,也泛称为将);在统帅之下,根据作战的需要和总兵力,分设若干个将军(四副将、裨将军,也泛称为将军);下率苦干个部,其长官称校尉,即一部一校;每个部下设若干个曲,长官称军候,即一曲一候;曲以下即平对军队的编制,如步兵的千人(设二五百主),五百人(设五百主)、百人〔设百将)、五十人(设屯长)、十人(设什长)、五人(设伍长),以及数量不多的车兵(八乘为一偏(一行),二偏十六乘为一组,四组六十四乘为一队。)和骑兵(四骑一组,三组一列,九列一百零八骑为一队,并能属战车六乘。)。自五百主以上,各级指挥官都设有自己的亲兵卫队,大约占其所率总兵力的十分之一,如五百主的卫队为五十人,二五百主的卫队为一百人,校尉的卫队为一千人,大将的卫队为四千人,等等。凡将军以上皆设有作战指挥机构,称为幕府。幕府中设有各种指挥机关和参谋人员,达数十人之多。作战行动结束后,曲以上指挥机构即行撤销,将军交出兵权,部队恢复平时建制,士兵分别归建或复员。
4、作战方式:车、步、骑分编已成定制,作战时的配合是兵种的协同而不是编制的混合。合编时每乘步卒减少到八人。步兵分轻装步兵、重装步兵。轻装步兵没有铠甲,战时在前排,以弓弩杀伤敌人。重步兵有铠甲,在轻步兵之后,装备戈、矛、钺、铍、殳等。军官主要装备利剑。骑兵装备剑或弓弩,以弓弩为主。
5、补充:古时作战,都是以成建制单位进行的战阵作战,像影视剧中的捉对厮杀基本上是不会出现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6 16:58
秦军的战术体系可以说是先秦时代列国战术中的最高峰!兵马俑出土几十年以来,被考古工作者不断发掘。这些考古证据,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相关信息。今天我们要分析秦军乃至整个先秦时代的军队,都免不了从兵马俑本身着手。诚如最早被发掘的兵马俑1号坑,其本身是一个巨大的主力步兵阵。这足以让我们都了解到,步兵在战国时代已经成为军队的不二主力。但是我们依然能够发现春秋到战国早期军事制度的残留--战车对步兵的影响。这种影响在战时隐藏在军队的编制习惯中,在阅兵一类的大场面则表现的更加夸张。
纵览整个兵马俑的1号坑。在它的东端排列着全身穿着战袍的战士俑210人,其余每排68人,前后、左右成行,共计204人,组成方阵的后卫。坑的中间,排列着有38路战车和步兵的纵队,组成军队的主体。这个大型军阵,有精锐的前锋,强大的主力,灵活的侧翼,气势恢弘,排山倒海。
虽然1号坑中的战车整体数量上与步兵相比,非常少。但是每支步兵队伍都有一辆战车领头,这展现的是早先春秋时代遗留下来的军事单位编制,部队往往以“乘”为编组单位,战国末期的秦军依然受此影响。步兵在数量上的绝对优势说明这些步卒已经不可能像春秋时代的前辈一样,作为战车的附庸存在了。但是比例稳定的战车存在于主力战阵当中,时刻提醒着我们,这些战车以及车上指挥官的与众不同。由于战国时代已经不见主力步兵伴随战车作战的春秋式记载,所以我们能够想见,兵马俑中的战车意在展现步兵基层指挥官的地位,而非实战本身的写照。在战时,他们也是下车指挥自己队伍中的步兵作战的,而不可能是在车上作壁上观。
由于兵马俑的整体布局呈现一个临战状态,所以我们可以相信秦军的主力战阵是一个纵身大于宽度的布置,进攻态势非常明显。步兵俑的装备也帮助我们大致理解了秦军的布置思路:轻装的弩手在前,后面是大量披甲持矛的近战步兵。但这仅仅只是中军。为保护这支纵队的两翼,边上还分布着一定数量的其他弩手、弓箭手以及战车和骑兵部队。这也就是我们能从边上的兵马俑2号坑所看到的情形。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6 16:59
由于地理环境的原因,中国古代一直到先秦时代为止,军事和文明本身一样,都受到外界主流文明世界一定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时断时续的,质量也是参差不齐的。这样特殊的地缘*因素,造就了中国古代独特的文明和军事体系。不过,无论如何与众不同,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依然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的一部分。规律性的东西是不会因此而有额外破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