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6 08:37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17:25
诸葛亮的出师表有两份,两份出师表的内容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与隆中对策大相径庭完全对立。 第一次上书出师表是在蜀建兴四年,是在刚平孟获之后,兵疲人乏的情况下提出的,当时就有一些大臣提出异议:“丞相深明天文,何故强为?”后主也认为,“相父南征,远涉艰难;方始回都,坐没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劳神思。”但诸葛亮仍然坚持北伐,“以告先帝之灵”。 蜀国建兴六年九月,诸葛亮第二次进出师表,当时东吴遣使致书蜀中,请兵联合伐魏。五虎上将赵云刚去世,但是诸葛亮既没有同意与东吴联合,也不顾大将刚逝的现状,一意孤行,认为“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凡事如是,难可逆料。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知子莫如父。刘备白帝城托孤时,曾经对诸葛亮说,阿斗能扶则扶,不能扶则废。本来诸葛亮完全可以继续贯彻执行自己制定的隆重对策,但此时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他,为何放弃初衷,而采取一个完全对立的方针行事,是诸葛亮糊涂了吗?是三国鼎立的格局发生变化了吗?是蜀国强盛了吗?都不是!一代名相诸葛亮已经清清楚楚看到了蜀国败局已定,如果废幼主取而代之,不仅回天无力,而且一世英名毁于一旦,落个千秋骂名。如果继续贯彻隆中对策,也只能坐而待毙,落个碌碌无为的败名。与其坐而待毙,不如主动出击,落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美名。此时的诸葛亮和当年的刘备一样,在立身与立国的选择上,选择了前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诸葛亮的立身之本,而隆中对仍然是立国之本。刘备与诸葛亮都维护了自己完美的人格,放弃了国家的根本利益。 呜呼哀哉!战死在五丈原的诸葛亮终于成功塑造了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形象,一代名相从此流芳百世,垂名青史!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17:26
北伐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