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6 09:3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10:59
曾国藩一生就办了两件事,一件是*各种起义,一件是兴办洋务。他前面的大半生是功,后面的小半生是过,如今差不多是盖棺定论,是非对错已成定性。有些事他当时是对的,后世是错的;有些事他当时错的,后世是对的。曾国藩兴办洋务谋求国富民强,最后成就“铁网去捞井中月”的结果,徒劳无功,折腾了大半辈子,中国还是那个样子,没出现什么大的改变。洋务运动又被称为同治维新、自强运动,主要是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但同等差不多装备的情况下,清军依旧打不过列强军队,这一现象引起了曾国藩的自省丝毫,临死前终于醒悟,办*生最后一件大事。
兴办洋务,渐图自强。这是曾国藩后半生的核心目标,他知道洋务不是创办几个工厂、修建几所新学校、学习几项新技术就能完成的,这只是浮于表面、自欺欺人的“作为”,不能对中国衰亡的症结治本,只是治标。江南制造局中设立翻译馆正是曾国藩首创的,他高薪聘请英英国人伟烈亚力、傅兰雅,美国人林乐知、玛高温等翻译西方科技书籍,达到160种之一大批。因此,中国在晚清时期最主要的翻译馆就在江南制造局,为现代技术在中国的传播做出巨大的贡献,后来的许*新人士和*人士,均是读过不少翻译局翻译出的书。
曾国藩清楚认识到,洋务运动是一个整体、一个过程,不是一件两件孤立的事是能办成的。当时曾国藩的*人、学生、协办大学士李鸿章创立上海机械局和金陵机械局,制造各种*船炮,想以此作为强国之根,有功,但仍不能影响波及到全中国。曾国藩临近离开人世的时候,大力推动留学计划的成功实行,虽然这一想法不是他自己冒出来的,是一个名叫容闳的人提出的。容闳是澳门人,从小接受西式教育,成年后考入耶鲁大学,回国后致力于推动中国教育的发展。
容闳主动接近曾国藩,被其人格和才能所折服,1870年趁“天津教案”提出留学计划,两人想法不谋而合。曾国藩遂即向朝廷提出1870年派人赴西方留学的事。奏折中写:“外国技术之精,为中国所未逮,如舆图算法、步天测海、制造机器等事,无一不与造船练兵相为表里。其制则广立书院,分科肄业,凡民无不有学,其学皆专门名家……其国家于军政船政,皆视为身心性命之学。如俄罗斯初无轮船,国主(即彼得大帝)易服微行,亲入邻国船厂,学得其法。乾隆间,其世子又至英国书院肄业数年,今则俄人巨炮大船,不亚于英法各国,此其明效。”
西方有些国家当初和我们现在的情况差不多,但是经过留*动,国家强大,军事实力不输任何一国,值得我大清效仿。大家肯定经历过一些事,想办的事被人推来推去,踢皮球一样。曾国藩提出的这件事就是这样,要出钱又出力,还容易得骂名(崇洋媚外,假洋鬼子),谁愿意去干去同意?所以1870年提出的事,1871年8月18日还未敲定,最后拉上朝中“红人”李鸿章联名上书才勉强得到一个结果。
曾国藩的留学计划主要选取的人群是十三岁到二十岁,并读过几年中国书的少年,计划四年派出120名,每年30名,学个15年,30岁左右回国报效。想的的确很好。1872年8月11日。留学计划正式启动,这还是中国历史第一次大规模的出国留学行动,以往都是别的国家的人来中国留学。这一天,恰好是曾国藩去世五个月后,正是曾国藩临终前为中国办的最后一件大事(受益最多的是中国,不是清朝)。
这批留学幼童,最著名的是詹天佑,中国著名铁路工程师。其他人回国后也为中国做出杰出贡献,各行各业都有着他们的身影(外交官、陆军、海军、律师、造船业、矿业、铁路、教师、商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