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皇帝总是自喻为汉皇,怎么回事?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6 22:15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0 07:48
古代诗人巧用典故,这是古诗常用的手法。在百花争妍的的唐代诗苑里,有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那就是“以汉喻唐”现象。
1.借汉皇喻唐皇。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叙述唐玄宗一心想找美女,明明是唐皇,却偏说是汉皇“重色思倾国”。由于汉朝最有代表性的皇帝是汉武帝,因而也又说成武皇、武帝的。杜甫的《兵车行》即是最鲜明的体现。其《秋兴八首》:“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这两处是谴责唐玄宗好大喜功、穷兵黩武的行为。
2.借汉代宫殿喻唐朝宫殿。《长恨歌》中叙述唐玄宗在战乱平定后回到长安,看到宫里的荷花和柳枝,联想到杨贵妃的面孔和眉毛,就用了“太液芙蓉未央柳”之句,其中“太液池”和“未央宫”就是汉朝宫殿建筑名称。
3.借汉兵汉将喻唐兵唐将。如曾参的《轮台歌》中的“汉兵屯在轮台北”,用汉将喻唐将,如高适《燕歌行》中的“汉将辞家破残贼”。另外,边塞将领念念不忘屡建奇功又深受士卒爱戴的汉之李广将军。如王昌龄《出塞》中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高适《燕歌行》中的“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记李将军”,说的都是他。
4.借汉时匈奴喻唐朝突厥、契丹等外族,用单于喻这些外族首领。如曾参《走马行》中的“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卢纶《塞下曲》中的“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所有这些,都是因为汉唐两朝都曾多次北方边塞用兵,而作战又大致相同的缘故。
5.汉代美人喻唐朝美人。如李白的《青平调三首》(其二)中“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利用汉代美人赵飞燕来突出杨贵妃倾国倾城的美貌。王昌龄的《西宫秋怨》:“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谁分含啼掩秋扇,空悬明月待君王”,还有他的《长信秋词五首》(其三):“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这两首诗都是借汉代班婕妤的故事反映唐代宫廷妇女不幸的生活命运的。汉成帝时,班婕妤很受宠爱,后来因为赵飞燕姊妹得宠,班婕妤为避其嫉妒,请求离去,到长信宫去侍奉太后。这两首诗中都写到“团扇”这一意象,相传班婕妤失宠后写了一首《怨歌行》,以秋天来了,团扇被弃,喻自己失宠。所以“团扇”就成为唐诗中代表失宠之悲的意象。
“以汉喻唐”是唐代诗人使用典故的一种习惯,究其原因,首先是一种民族自豪感的体现。汉代国力强大、幅员辽阔,她的繁华鼎盛令后代士人为之向往。借汉代这个出口,唐代诗人心中激荡着的英雄之气与万丈豪情得以喷发,同时表达自己身为唐朝人的骄傲与自信,充满了浪漫主义与理想主义色彩。王维的《使至塞上》:“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用的是汉代名将窦宪大败匈奴,勒铭记功的典事,实际上是歌颂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大军在青海西大败匈奴的丰功伟绩。
“以汉喻唐”也是讽喻当今*之失的好方法。最著名的诗句要属杜甫《兵车行》中的“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借汉武帝的好大喜功批判唐玄宗的黩武国策。李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借汉文帝在宣室召见贾谊的史实,讽刺晚唐那些荒于政事、不知用人的封建统治者。这首诗将讽刺和议论融合为一体,引而不发,扬抑高妙,辞锋犀利,讽刺辛辣。表面上似刺文帝,实际上指向现实中的统治者,在怜贾谊的同时,寓有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概.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0 07:48
那叫“借古讽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