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会有成效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6 19:18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20:36
科学管理结硕果 推进课改显成效
我校坚持以实施课程改革和提升教育质量为中心,深化教育科研,加强队伍建设,狠抓教育管理,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在更高的实践层面上实现新突破。自2006年我校成为安徽省第一批新课改试验校以来,学校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围绕新课改建章立制,保证新课改的顺利开展,以全新的素质结构接受新一轮课程改革浪潮的“洗礼”,使得我校新课程试验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并多次受到省教育厅、市教育局的表扬,《安徽教育网》“基础教育科研平台”大篇幅从不同的侧面展示了我校的新课程教学改革成果。江西、山西、贵州、吉林、湖南等兄弟省市多次组织专家、领导来我校考察、学习、交流,称赞我校是安徽省新课改的一扇窗口。具体而言,我们的主要措施如下:
1、学分管理,规范学生学习行为
我们坚决贯彻学分管理规定的目的,一是为学生自主选修课程提供保障。二是利用学分管理抓教与学的过程,抓“双有”学生的转变,抓学生学习态度、情感的落实。学校制定《安徽合肥一中学分管理办法(试行)》文件,其中“缺课在1/5内的,要按缺1节课增加2分的标准提高考试的合格分数。”“如果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多次发生违规违纪、不交作业等行为,教师可视情节严重程度增加不少于5分的合格分数,直至不予学分认定。”两条规定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学校还印发了《合肥一中教学记录》,对学生旷课、迟到、早退、不交作业、上课讲话等违反班规校纪进行缺陷记录,课代表或班干部签字。任课教师按照学校学分管理规定评价学生并给出“合格建议分数”。引导教师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等等。教务处平时反复检查《教学记录》,认真组织模块终结性考试,严格细致落实学分认定工作。切实加强了对学生平时学习的管理,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的关注和评价,改变以往重视考试成绩忽视学习态度、情感的做法。引导教师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办法,比较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
2、聚焦课堂,转变课堂中教与学的方式
在实施课改过程中,我们坚持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中心开展课改工作,2006年8月31日邀请专家来我校作“一堂好课”的专题报告,并采用多种方式深入研究课堂教学改革。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召开年级备课组长会议、年级教师会议,引导教师讨论,鼓励教师大胆实践。逐步确立我校实施新的高中课程方案的核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坚决反对通过一味增加课时来解决课时不足的矛盾。开学第2周校长到高一年级听课调研,10月中旬高一备课组实行校内开放周、教研组听课、评课、领导组成员全部到组跟会,同时建立了集体论课制度,11月初邀请市教研室到校听课指导,11月底邀请人教社、省教科所六科专家回访、讨论,12月底第2次阶段考试后进行教学质量评估。积极争取承办各级各类公开课、示范课,2007年3月开展为期一周的“精品课活动”,2007年6月举行优质课评比。2007年7月利用“大练兵”活动的机会举行合肥一中新高一教师新课程第一轮培训。2007年8月进行合肥一中新高一教师新课程第二轮培训。2007年9月与“大练兵”活动的有机结合举行高一、高二年级新课程听课、评课活动。2007年11月,省教科所、合肥市教育局教研室英语等学科教研员来合肥一中滨湖新校高一年级“深入课堂听课,探讨如何提高课改课堂质量”进行调研活动,并对调研活动进行反馈。
依靠这些具体工作,引导教师集中精力研究教材,转变教学方式,探寻适合课改精神的学科教学方式。目前合肥一中围绕新课改,围绕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在校课改领导组和全体高一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已编印了五期《一中课改》。《一中课改》内容包含了新课改的各项规章制度、新课改动态、学校举行的新课改方面的主要活动,全面反映了一中探索实践新课改的成果。
3、修学旅行,实施主题社会实践
综合社会实践活动是新课程八大领域之一,被认为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其中社会实践旨在打破教室的束缚,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与生活体验,实现学生整体、和谐发展。课程内容以广泛的社会资源为背景,强调与社会多层面、*度的接触与联系,构建一个更真实、开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学会分享、尊重与合作。今年学校统一安排了以修学旅行为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以班级为单位,按社会实践活动主题分地点实施,由学校安排班主任和课任老师担任指导老师。学生按《社会实践(修学旅行)具体要求》完成实践任务,撰写社会实践报告,举行班级主题社会实践展示评比活动。
2007年4月学校确定了徽文化考察(婺源、西递、屯溪),园林文化与经济考察(苏州、周庄),旅游文化考察(杭州、乌镇)等社会实践(修学旅行)主题,明确学习考察任务,召开家长会、学生会广泛深入地指导学习考察方法,选定三家合肥市十佳旅行社为承办主体,严密组织,严格落实安全措施。于2007年4月8日*完成修学旅行。随后,进行学生个人总结和班级集体展示活动,学校将对各班级作出评比,教师对学生作出评价。
4、研究性学习,挖掘学生的个人潜能
我们从2006年12月开始发动教师教师拟订研究性学习课题,共提供80多个课题。学生自己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拟订研究性学习课题,审定,制定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开设计划,向学生公布,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教务处收集学生选择的课题汇总后经过学校课程改革领导组统一安排最终确定了80多个课题小组每组6—8名学生指定一位指导老师高一第一学期寒假和第二学期暑假集中开题、学生做课题、教师指导、学校课程改革领导组评定等次。从实施情况看学生的潜能的确非常之大,有的课题组能做出让人惊喜的有专业水准的成功课题。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既促进了学生的个人潜能性发展,同时也开拓教师的视野。
5、校本课程,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新课改以来,我校亮点之一是:具有一中特色的校本课程的设置。学校积极鼓励教师开设校本课程,我校教师开发了大量的校本课程,共设立了400多种校本课程课题。我们从2006年11月开始发动教师开发校本课程;12月教师拟订课程计划、课程内容、课程目标等,共提供54门课程。学校课程改革领导组审定,制定“每学期分上、下两段各开设26门左右不同课程,学生分上、下两段各选修一门不同课程”的开设计划,于2007年1月向学生公布,学生自由选课。经过学校----学生----学校----学生----学校两轮选排,最终确定了高一第二学期的校本课程课程表。编印《学生选课指导手册》帮助学生了解选修课的课程内容、总学分及模块要求,并根据自己的学业基础、兴趣、爱好,在征求家长、导师意见的基础上,初步确定自己未来的学业方向,自主规划选课,选择适合自己目标的修习模块。校本课程的开设既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达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目的。在整个过程中,坚持了两大原则。一是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只要学生选择的课程,无论人数多少学校都坚持开设,最少的是“音乐指挥”课程只有两名学生。同时,无论具体工作多麻烦,只要在开课前学生调整自己的选课,都予以重新安排。二是充分鼓励教师开设校本课程,学校尽可能提供条件。经过周密安排,于高一第二学期采取学生“走班”形式开设了校本课程。“地理实践”、“图说合肥”、“唐宋诗词鉴赏”、“电影名片欣赏”、“影视音乐鉴赏”、“无线电技术入门”、“安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精选”、“设计(包装)”、“生物武器与化学”、“动画制作”、“指挥”等一大批优秀的校本课程深受学生的欢迎,得到省教科所及兄弟省市专家领导的高度评价。
多种形式的观摩研讨活动、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的开设积极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实现了教师与学生在课改中的共同成长。校本课程开发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学生潜能的充分发展为终极目标。
6、集体论课,搭建教师合作新平台
在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建立了集体论课制度,要求每周五下午以备课组为单位,由备课组长在商讨的基础上确定论课主题,每为教师做好准备,充分讨论。只要求大家畅所欲言,不要求非统一观点不可,更不能采用同一教案上课。从执行情况来看,大部分备课组都能扎扎实实开展活动,相互之间取长补短,合作共赢,逐步形成教学研究的核心团队。这种集体论课制度与集体备课制度有很大区别。它旨在建立合肥一中百花齐放的自由学术氛围,而不是统一到“一个文本”的学术囹圄中。同行之间平等探讨,产生新的教学思想,而不是统一到“一个权威”的固有经验中。
7、综合素质评价,建立科学评价体系
我校在全省率先实行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在省教科所的大力支持下引进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软件,科学、快速、合理地对学生自评、同学他评、教师评价合成出学生的综合素质评定结果。完善了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实现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在一年的课改实践中,我们全面贯彻新课改精神,扎扎实实地推进教育改革,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在市教育局统一组织的期末文化课考试中,合肥一中高一多门课程成绩名列前茅,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回顾过去,我们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展望未来,合肥市的经济和教育的发展,省内示范性高中的建设,新课改的实施,新校区的建设发展等都对学校的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学校的前途和命运离不开我们开拓性的工作和拼搏进取的精神。挑战与机遇同在、希望与困难并存、光明与波折共生。我们将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教育的现代化为导向,在更深的实践层次上加大改革力度,在更高的工作平台上推进教育创新,以一个又一个的辉煌去努力实现学校新的跨越式发展。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20:36
目前正处于试验阶段,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