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诗歌的表现手法都有什么?怎样理解诗歌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3:19

我来回答

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26 16:40

一、咏物诗
1.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拟题形式:①以物象为题;②咏(题、赠、赞)+物象
2.内容特点: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3.分析角度: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点),赏析时要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②寄托什么志。
二、思乡怀人诗(行旅诗)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行旅之人旅途的艰辛、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鉴赏这类诗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确定情感类别;抓住意象,构建图景;抓住关键词语,体味艺术特点。
三、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如李白的《赠汪伦》直接抒写离情别意,高适的《别董大》则重在对友人的劝勉,而柳永的《雨霖铃》则重在抒发离愁别恨。鉴赏这类诗歌必须仔细体味诗人在抒情中蕴涵的思想感情的类型。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2.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常见的意象:长亭、杨柳、夕阳、秋、酒等。
3.感*彩: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四、山水田园诗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这类诗抒情上常常是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写法上常常是白描、衬托。
1.内容范围:一般写景诗和山水田园诗;
2.写法特点:借景抒情,融情入景;
3.分析重点:景物特征;
4.山水田园诗得住题:
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
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五、边塞征战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繁,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1.形式标志:题目中朵出现“塞”、“征”、“军”等字眼;也有用乐府旧题的,如《凉州词》、《少年行》、《关山月》、《从军行》等;
2.基本主题:
建立功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3.分析重点:鉴赏边塞诗要结合作者的生平思想和诗歌创作的具体时间,体味诗人在诗中写的是什么,抒发的哪一类型的情感,要注意富有边塞特征的景物和富有战争特征的事件、心理。
六、怀古诗

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
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咏史怀古诗的鉴赏首先要弄清史实、典故,其次要体会意图、感情,再次要品味技巧手法。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2.内容特点:
① 表达希望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的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② 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③ 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④ 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七、闺怨诗
一是表现妇女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鼓励丈夫建功立业的情怀;二是表达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三是表现宫中女子对易逝青春的哀怨,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的处境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八、即事感怀诗

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还有一个表格的,但是在这里发不上来.......

或者你留个邮箱给我吧,我发给你!

高考加油啊!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26 16:41

意境的内在主要矛盾,是情与景的关系。“情”指作者的内心世界,他的思想情绪、*追求;“景”指作者之外的自然的社会的事物、事件、思潮、活动等。情与景是主体与客体的对立统一的过程,既有主体化也有客体化,或者叫做人化或物化,情况是多样的。情与景能浑然天成,则意境生成;情与景格格不入,则毫无意境。
中国古典诗词处理情与景的关系,有以下五种方法:
(一)触景生情
触景生情是人的一种心理状态,当人处于一种环境之中,或突遇某种情况,激发本来储存在胸中的某种思想感情,凝结成诗。这里有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有以激发主体的客观世界;二是主体必须具备能够因客观世界激发的思想感情。如唐诗李白《静夜思》云: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诗的主题是思故乡,不过这个主题是由望月的行为引发的。开头两句平平道出,只说出月色明亮,照得地上都泛起白色,如同降了霜花一样。后两句写人的活动,也很简单:举头、望、低头三个动作。简单的动作往往表示凝重的感情,最后“思故乡”三个字就显得深沉厚重,有着给读者震撼的力量。主要的客观景物定位为月亮,这是诗人构思巧妙之处。月亮只有一个,无论在何时何处,见到月亮都是相同的。把月亮象征一种不变的思想感情,不会因时因地而异。在审美心理上说,月亮的形象是永久的,亘古不变,人的思乡情怀也是永久的,不论何时何地,正常的人们都会有这样的乡情。这两个“永久”,使诗的景与引发的情相渗透、相化合,产生的艺术世界就很丰富了。
触景生情的作品,在词中更是突出。李煜《浪淘沙令》云: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这个亡国之君,被俘到北方,怀念江南故国,郁郁不已。眼前又是春末下雨,虽然季节一样,但景物与身份都大不一样了,“天上人间”,两个世界,悲伤之情更不可抑制。这首词明显地从眼前景物写起,由视觉感受引发情感冲动,相当细致。
(二)移情入景
在文艺创作中有一种理论,叫做移情说,基本的观点是,作者在创作时把先前饱满于胸中的某种感情,外射到所描写的事物之上,使所描写的事物渗润着某种感*彩,因而生成的意境,也是情和景渗透了的。
唐人张祜的七绝《题金陵渡》云:
金陵津渡小山楼,
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
两三星火是瓜洲。
这金陵渡在今镇江附近长江的渡口。诗写羁旅之愁,但这种愁并不是浓烈的身世之感,更不是缠绵的生离死别,只是旅人独宿时一股说不清的淡淡的愁绪。这如同长江天上一弯斜月,几片浪潮,两三渔火,淡淡的,远远的,溶化在夜色里。旅人的淡淡的愁,化在淡墨绘成的长江夜渡图。读者感受诗中意境微妙的情绪,似乎又不能明晰理会。正是这样,更能耐人寻味,意蕴无穷。
词人在应用移情入景的手法创造意境时,不但继承了诗的多种技巧,而且往往感情的披露更直截坦率。这是和词的特点一致的。古人常云:“诗庄词婉。”王安石《菩萨蛮》云:
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今日是何朝,看余度石桥。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
王安石晚年罢相,在南京钟山山畔,修了一个住宅园林,叫半山园。他终日在半山园中过着闲适退隐的生活。这首词重点写退隐生活的闲趣,表达自己恬适的心态。词的第一句“数间茅屋闲临水”先拈出一个“闲”字,为整首词定下基调。茅屋无知觉,有休闲与不闲?只是作者心情闲适而已。由这种闲适的心情去观察半山园的景物,把闲适的心情外射到景物中,于是,茅屋、垂杨、石桥、新月、鹂声,都是一些悠闲从容的形象。人的行为到自然界的物象,都没有激烈的活动,整个画面,镕铸成恬适舒缓、平静解脱的意境。
(三)情景相生
情景相生可以说是触景生情与移情入景有机的结合,它的特点是无论在语言文字表达上,意象的组合上,以及作者希望达到的艺术效果上,情与景都是相辅相成、共生共息的。杜甫《春望》情景交融用得恰到好处: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安史之乱,安禄山攻陷长安,杜甫被陷城中,数月不得出,感赋这首五言律诗。开头“国破”二字,已点明诗人身沦叛军所控的长安这种悲痛心情。接下去写山河依然存在,春天依然来到,又是花开鸟鸣时节。国破家亡,诗人有什么好心情呢?
这首五律既以概括性的时间和地域,写广大沦陷区人民之痛苦,又以花、鸟含情的特写画面,突出情感变化的激烈。景色的物象、诗人的自我形象,都和诗人的情感相互感应。长安破败的景象,激发诗人亡国之痛;诗人亡国之痛,使所见的花,所闻的鸟鸣都具凄凉的色彩。情和景,相生相成,创造了感人的效果。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就诗而论,情景相生的作品不同不可胜数。有些绝句,短短四句,写得也是精绝之至: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乐游原》)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
这类作品,情即景,景即情,情景相生,意境浑然。
以抒情见长的词作,心物交融更是常见,特别在一些赋愁吟恨的小词中。秦观《浣溪沙》云: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是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词写秋雨绵绵中的轻愁,是怀人还是追昔,没有明确交代,只用轻寒、烟水、飞花、丝雨,组成一幅湿湿的又蒙蒙的水墨画,与心中淡淡的不实指的愁绪交织,使景物与感情,结构成迷蒙轻柔的意境。读者可以感受到,却又苦于无法清晰地表达,这正是这首词的高妙之处。
(四)显景隐情
显与隐是中国诗学常关注的论题。
显景隐情,实际上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以客观世界景物的剪裁,用来表达情感的手段。作者的情感倾向,几乎不出现在文字中。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到唐代,用景显情隐的手法营造意境,已经十分成熟。唐诗中佳作甚多,不妨欣赏这几首: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
独怜幽草洞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这些佳作,寓情于景,意在言外,在景物中隐藏着诗人深深的感情,使读者产生丰富的审美联想,这也是某些直白诗句所不能达到的境界。
相对而言,词的情感表达比较直露,但在运用景显情隐的手法上,词也有它的特色。这就是词中的“景”,往往扩大到社会性的景物中,使自然景物与社会景物,都成为一幅幅图画;而图画的背后,却是作者的思想感情。我们看辛弃疾《清平乐》: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有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是辛弃疾闲居江南时所在。词中完全是一幅农家乐的图景。这一户人家,生活悠闲,小日子过得不错。所以老俩口能饮酒谈笑,而娇惯的小儿子只会躺在溪边,剥着莲蓬。在宋金对峙期间,有较长的一段和平时期。以军事活动自豪的辛弃疾,也体味到和平生活的乐趣。词中一户农家的欢愉,实际上是辛弃疾心中闲适生活的欢愉。他艺术地记录别人,为的是曲折地表现自己。他的心中,何尝不希望过着这户农家和平欢乐的生活呢!对和平、富裕、欢愉的生活,也是人们共同的企望。词中的人、物、景,都有强烈的社会性,已经不再是单纯表现自然美的山水田园作品了。
(五)显情隐景
中国古典诗词基本上是抒情作品。创造意境的多种手法中,显景隐情体现了抒情的间接性;而显情隐景则更多体现了抒情的直接性。直接抒情虽然比较直露,但以动态的心理活动,直指人心,往往收到当头棒喝的效果,感情受到强烈震撼。
岑参和张籍,各有一首异地遇乡人,托乡人转告家人平安的诗,写得平实动人: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逢入京使》)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
都是托人向家乡亲人问安,一个匆匆相遇,托人带个口信;一个写信又补充,只怕写不尽心里要说的话。思乡之情跃然纸上。清人沈德潜指出,这两首诗写“人人胸臆中语,却成绝唱”(《唐诗别裁》)。怀念故乡亲人,托人带信(口信或书信)报平安,是每个人共同的正常的亲情流露。所以诗中无论因为“无纸笔”只好托带口信,还是信写好又要“开封”添字,都是思乡怀人急切心情的表现。诗中思乡怀人的感情,是浓墨写出,显著而鲜明。至于景物呢,就比较模糊了。在何时何地“马上相逢”?又何人何处托带“家书”?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没有细致地交代。只是直接用自己的语言行动,充分表达人人共有的思乡怀亲之情。正因为“人人有此事(情)”,诗以平实如话的句子写出,使人共鸣,以致唐宋以后,许多人出外,遇到相近的情况,岑参、张籍的诗,便从记忆中浮现出来。
有些倾情之作,往往以个人感情的波澜作为描写的主体,只写情和对情的感受,不及其余,也是很动人的。元稹悼念亡妻,写了题为《离思》共五首七绝组成的组诗,其中第四首云: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
半缘修道半缘君。
“沧海”(“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孟子•尽心》”)、“巫山”(宋玉《高唐赋》)元稹活用典故,比喻夫妻爱情真挚深刻,不能改变转移。接着连“花丛”也“懒回顾”,不论是鲜花抑或是美女,都不动心了。妻子(君)早亡,自己灰心情爱,便去修道;因为修道,不能再动情,但心中已有一个热爱永驻。这首诗既是直抒胸臆,却又巧妙用典,语意更见深沉。同时也因为用典的原故,使后人悟出这一典故有“不可替代”的泛指性,“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两句句意也渐渐被引申、泛指,用来比喻见过世面、眼界很高的意思。直抒和用典结合,常有出人意料的收获。
中国古典诗词的抒情倾向,往往善于在一首诗一阕词中,安排从抒情特指性向抒情泛指性的过渡。也就是说,在开头的时候,作者吟咏的是相对切实的时空中相对规定的某个人、某件事,抒情的方向比较明确;诗词的结束时,往往把人、事模糊化,却使所抒之情升华到某类人、某类事上面,抒情对象变朦胧了,但所感所知,却提升到更有包容性的情绪和悟知之中。也许这样写法,更符合寄托派词学理论所说的:“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也许和近代接受美学更接近,让读者在阅读吟咏中想像、联想,通过审美再创造,营造新的意境。苏轼中秋词《水调歌头》便如此: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这首词,倾吐的是旷达随缘的心情,也表达对弟弟苏辙的怀念。从原词创作环境和创作初衷看,感情指向比较明确。同一经传唱,加上人们的联想,就多了许多意思。原词的小序上写“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这是填词初衷。词的最后,转为对人间普遍矛盾(悲欢离合)的感慨和解脱,词序兄弟之情已扩展为人间之情,特指变成泛指。
词中富有人间哲理况味的句子,有很大的包容性,更显示抒情泛指性的巨大作用。人们常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三句,表示人间各种矛盾的不确定性,又可借此作为一种感情过于执著的解脱。人们又常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两句,表示爱人、亲人、友朋之间永不忘却的感情和天长地久的想念。这首词已成为人们许多典型感情与觉悟的舒放口,有了普遍的抒情意义,意境也是深邃而多义的。
显情隐景的手法,很巧妙地利用直抒胸臆、直指人心的强烈感情,使读者受到感染、引起共鸣,激发联想,形成意境。因此,明显的抒情背后,不仅隐藏着作者吟咏的事物,也牵引出读者脑海中隐藏的事物,情景就和谐地统一了。常人说:“借别人酒杯,浇自己心中块垒。”当我们读到具有泛指性的抒情诗词的时候,也常有这样的感受。
意境的创造,内部主要矛盾是处理好情与景的关系。我们在分析中国古典诗词中情与景的几种处理方法之后,还要认识到,作者在运用以上这些方法时,往往是一两种甚至三四种同时使用的,特别在特长的作品里面,更是如此。纯之又纯的某种方法,很少能使一首诗一阕词有强烈感人效果。事实上,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创造意境的方法并罗胸际,只是在使用时所侧重罢了。意境是中国古典诗词最基本的审美特征,为了创造发人深思的意境,不必拘束于某种方法。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26 16:41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

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中的《关雎》《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

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叠、跳跃等等,难以尽述。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用现代的观点来说,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种:

1.比拟。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说:比拟就是“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这些在我们前面列举的诗词中,便有许多例证。比拟中还有一种常用的手法,就是“拟人化”: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前者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里荡漾。把“云彩”“金柳”都当作人来看待。以人拟物的,如,洛夫的《因为风的缘故》:……我的心意/则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烛光/稍有暧昧之处/势所难免/因为风的缘故/……以整生的爱/点燃一盏灯/我是火/随时可能熄灭/因为风的缘故。把“我的心”比拟为烛光,把我比作灯火。当然,归根结底,实质还是“拟人”。

2.夸张。就是把所要描绘的事物放大,好像电影里的“大写”“特写”镜头,以引起读者的重视和联想。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其中说到“深千尺”“三千尺”,虽然并非事实*,但他所塑造的形象,却生动地显示了事物的特征,表达了诗人的*,读者不但能够接受,而且能信服,很惊喜。然而这种夸张,必须是艺术的、美的,不能过于荒诞,或太实、太俗。如,有一首描写棉花丰收的诗:“一朵棉花打个包/压得卡车头儿翘/头儿翘,三尺高/好像一门高射炮。”读后却反而使人觉得不真实,产生不出美的感觉。

3.借代。就是借此事物代替彼事物。它与比拟有相似

之处,但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于:比拟一般是比的和被比的事物都是具体的、可见的;而借代却是一方具体,一方较为抽象,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架起桥梁,使诗歌的形象更为鲜明、突出,以引发读者的联想。这也就是艾青所说的“给思想以翅膀,给感情以衣裳,给声音以彩色,使流逝变幻者凝形。”

塑造诗歌形象,不仅可以运用视角所摄取的素材去描绘画面,还可以运用听觉、触觉等感官所获得的素材,从多方面去体现形象,做到有声有色,生动新颖。唐代诗人贾岛骑在毛驴上吟出“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但又觉得用“僧敲月下门”亦可。究竟是“推”还是“敲”,他拿不定主意,便用手作推敲状,不料毛驴挡住一位大官的去路,此人乃大文豪韩愈,当侍卫将贾岛带到他的马前,贾据实相告,韩沉吟良久,说还是用敲字较好。因为“敲”有声音,在深山月夜,有一、二记敲门声,便使得那种情景“活”起来,也更显得环境的寂静了。前述《枫桥夜泊》的“乌啼”“钟声”,也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还有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段,更是十分*真,非常精彩!现代的如黄河浪的《晨曲》:“还有那尊礁石/在固执地倾听/风声雨声涛声之外/隐隐约约的/黎明/灵泉寺的晨钟/恰似鼓山涌泉的/悠远回应/淡淡淡淡的敲落/几颗疏星/而涨红花冠的/雄劲的鸡鸣/仿佛越海而来/啼亮一天朝霞/如潮涌。这首诗也写得很好。所以我们如果掌握了用声音塑造形象的手法,那将为诗歌创作开拓一个更加广阔的领域。

无论是比拟、夸张或借代,都有赖于诗人对客观事物进行敏锐的观察,融入自己的情感,加以大胆的想象,甚

至幻想。可以这样说,无论是浪漫派也好,写实派也好,没有想象(幻想),便不成其为诗人。比如,以豪放著称的李白,固然想象丰富,诗风雄奇,而以写实著称的杜甫,也写出了诸如“安得广厦千万间……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乾。”(《月夜》)等等浮想连翩的佳作。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26 16:42

本来不想回答的,下面一傻子蒙人,看你又要高考了,指导一下。。下面傻子就把网上的复制粘贴了事,对你高考没用。。我来跟你说(哥已经到了自己创作,发表赚钱的地步了)。在诗歌中,表现手法包括虚实相生(最常用),对写,铺垫(即蓄势或过度),象征(最基本的),动静结合,以及基本修辞手法(诗歌中常为比喻,拟人,呼告),反复,白描,叙议结合等等。表现手法是大概念,包括修辞手法,但一般,有其他的手法时,不答修辞手法,只在只有修辞手法是才回答这个。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26 16:43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

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中的《关雎》《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
...油桶横放长6、25米,圆的直径为2、05米,液体横放的高度为1、8米。求... 一个圆桶半径为1.2米,高为12米,现将油桶平放,此时装油的高度为1.722米... 大油桶是横放的,油桶圆的直径是2.15米,长是3.6米,里面的净油位高度... 一个圆柱油桶横着放,长5.5米,直径2.4米,里面装着油,油高度1米,求现在... 有一个圆柱体桶横放,长7米,高2.7米,里面装的油与油桶距离1.2米,求油的... 圆柱形油桶横放时油部分占底面圆周的三分之一当油桶直立油的高度和桶... 有一个圆柱体桶横放 有一个圆柱体桶横放 长9.4米 高2.6米 里面装的油与桶底距离0.6米,求里 ... 电脑单独安装outlook教程如何在电脑上安装outlook 直角转弯为什么会压角 萝卜花 阅读答案 篇章修辞风格的表达手段有哪些? 请列举所有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说明方法,最好... 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馅饼里包了一块天写了什么 童话馅饼里包了一片天梗概 读了两篇课外书,我读了小学四年级《馅饼里包了一块... 求各位有才人士帮忙写《馅饼里包了一片天》赏析在... 自己交社保要带什么资料吗 辞职后自己交社保需要带什么东西 自己交社保需要什么手续吗 自己交社保需要什么资料 个人去社保局缴纳社保需要什么资料? 自己交保险需要带什么资料 个人交社保的流程?要带些什么东西? 自己交保险需要带什么证件去 自己交社保要带什么资料 觊觎龃龉囹圄魍魉纨绔鳜耄耋饕餮痤疮踟这些字怎么读 “蹀躞耄耋夔奠觊觎龃龉犷轭鼯轩怙恶怎么读不” 简短文言文翻译 古诗词鉴赏,表现手法中有动作描写么 用四字短语或者简短的话(要容易记忆)形容常用文... 用烘托的表现手法写一个人或者物写一段话 马上中考了 跪求几篇作文 150分 大虾一点帮帮 次世代难学吗 连锁加盟品牌签合同时要注意那些问题呢? 为什么干鲍鱼煲了会变紫色 干鲍鱼怎么弄才变软呢? 干鲍鱼怎么越发越小 大连干鲍鱼用水泡一夜为何变绿色? 干鲍鱼可以放三十年吗 干鲍鱼怎么做菜? 怎么注销GEC环保币? 干鲍鱼泡发大几倍 干货鲍鱼比鲜鲍鱼更贵,海鲜类食材不是越新鲜越好吗? 干鲍发霉变红 新鲜鲍鱼要怎样才能变成干鲍鱼 干鲍鱼怎么制作。 干鲍鱼怎样泡发 干鲍鱼怎么样发才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