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5 07:40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5-18 10:28
当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时,孔子回答:“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提出了三大要件。而当子贡一再追问三者中的“必不得已而去者”时,孔子将“民之信”留到了最后,因为,“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也就是说,获取民众的信任与支持、拥护是最重要的,它将决定国家政权的兴亡。所以,子夏指出,君子去从政时首先应当设法获信于民与君,应当“信而后劳其民”、“信而后谏”,这是取得政绩的前提条件;反之,对百姓而言,“未信,则以为厉己也”;对君王而言,“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历史上有一个有名的故事,战国时,商鞅辅佐秦国,决心改革*以充实国力。“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他就想了个办法,在都城的正门前放了一根粗原木,上边贴了一张告示:“将此原木搬至北门者,赏黄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有这样的好事,谁也不肯去搬。商鞅将黄金增至五十两。这时,一个男子半信半疑地将木头搬到了北门,他马上得到了意想不到的五十两黄金。围观的人后悔不已。这以后,商鞅很快得到了人们的信任,变法得以顺利推行。在这里,商鞅看到了“民之信”对于变法的极端重要性,因而采取策略获得了这宝贵的“民之信”。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从而变法取得成功。热心网友 时间:2024-05-18 10:28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容易误释为:“(使)粮食储备充足,武器装备充足,百姓就会信任(*)了。”所谓足食,讲的是发展经济;所谓足兵,讲的是发展国防;而诚信,则是孔子最重视的教化。经济发展,国防稳固,百姓诚信,这是理想的社会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