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反思怎样在教学实践中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5 06:00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1 04:38
一 、立足核心素养,关注学科素养
随着教育的发展,许多国家都越来越重视“核心素养”的形成,并基于此目的,许多国家都研制了一系列核心素养的课程设计,如美国制订了“21世纪素养”,日本在2013年提出了“21世纪能力”,新加坡于2010年颁布“21世纪素养” 。在这些素养中得到国家社会普遍认可的是七大素养:沟通与合作、创造性与问题解决、信息素养、自我认识与自我*、批判性思维、学会学习与终身学习以及公民责任与社会参与。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在北京发布,报告指出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核心素养的提出对未来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十八大曾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核心素养的培养既是对人的树立和培养,是可以通过学校教育而获得。一方面,核心素养可以指导、引领、辐射学科课程教学,发扬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使学科学习能够真正的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使“教学”升华为“教育”。另一方面,核心素养的达成,还依赖于各个学科育人功能的发挥、学科魅力的发掘,只有通过更富有活力和思想的学科教学,才能顺利抵达核心素养的彼岸。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这即是顺应了从“知识核心”走向“核心素养”的时代发展的要求。
根据对核心素养的认识,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所养成的相对稳定的、必备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方法以及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主要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五大方面。这既是对三维教学目标的补充,也是对三维教学目标的优化和反思。这五大方面具体如下:时空观念是指能够将所认识的历史事物放在具体的时空条件进行分析和思考,这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前提条件。史料佐证,是强调提取可信史料的能力,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证据意识。历史理解,要求能够以更加客观的角度全面理解过去发生的事,在理解历史中构建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进而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念;历史解释,强调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形成对历史事物的理性分析和客观评价。历史价值观,是指在历史研究中形成的求真务实价值取向
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要有“传授知识”到“培养素养”的转变。不仅要关注历史事件的发展,历史人物的主要活动,还应该关注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分析评价,进而形成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正确认识。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涌现出一大批重要历史人物。他们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并以其各自的个性和活动,从不同侧面有力影响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了解这些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探究他们与时代的相互关系,科学地评价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历史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必备的基本学科素养。众所周知,历史是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几大要素构成的。其中,人的活动毫无疑义地占有最重要的地位。马克思和恩格斯说:“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有了人,我们就开始有了历史”而且“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就明确告诉我们,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在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它既能让我们通过把握历史人物的活动实质更深刻和更准确地提炼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又能使我们从各类历史人物中总结和汲取有益的经验教训,提高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初中阶段,是学生在认知能力和思考能力的重要发展时期。初中学生在看待问题时较为单一,很难做到全面和理性。从历史学科的学习,到人的个体发展都需要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提高初中学生的学科素养培养具有独立思考的人。
二、关注历史人物,培养学科素养
从初中历史教学的特点和过程来看,课堂活动多样,教学过程异彩纷呈,老师们能传递给学生丰富的知识。从应试角度来说,老师对学生要求主要是完成历史知识的背诵,以致于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学习历史知识就是死记硬背,学生不注意关注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联系,不能形成自我的历史观,这种缺失导致历史教学效果的落后,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发展,很多学生在进入高中后,依然采用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结果事倍功半,成绩很难有较大提高。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综合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华东师范版的初中课本知识涵盖面广泛,涉及到了一些不同时代和不同国家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变迁,尤其是对历史人物的认知和评价,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每个历史人物都以当时的历史文化、*、经济的为背景,而每个历史事件发生的过程中,都有起主导因素的历史推动力和破坏力,了解历史人物就必须从历史事件中去发现,对历史人物的评论,不管这种评论是成熟还是幼稚,都需要学生从大量的历史事实中去辨别信息提炼信息,形成自己的判断,这一过程都是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建构形成了比照和冲突,因此关注历史人物的评价是对学生学科素养的综合性考察。从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哲学观来看,过去的历史对学生的世界观形成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初中学生的世界观还没有完全的形成,他们需要通过知识的学习积累,更需要通过思维训练和历史观的培养来达到对自我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和完善,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来说,教学除了授知也要授智,这个过程就是关注学科素养的培养。
关注历史人物评说,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笔者以为因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教师要提高认识。
许多历史教师,在备课中,不仅要备知识,传播知识,还应该注重历史观并培养历史学科基本素养。从目前的教育现状来看,由于中考压力,我们在教学中更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播,缺乏通过历史课的学习来达到和满足学生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深入学习,什么样的历史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历史观,缺乏对人物的关注,历史课将是一节缺乏灵魂的课堂。目前,国家通过专业研究团队,历时三年的考察,确定了“全面发展人”的核心素养,新的课程改革页在稳步推进,教师必须有教育的前瞻性,提高认知。
2、依托课本,关注初高中衔接。
不论是初中教材,还是高中教材,都提出了解历史人物活动,评价历史人物的要求。初中课本中所出现的历史人物绝大多数与高中课本相重合。学科素养的形成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长期漫长的过程,因此初中历史教师更应该从小处着眼,克服课时少且学生重视程度不足等困难。在备课中,关注初高中历史知识的衔接,对于课本中出现的重要历史人物,结合教学适当渗透学习方法和评价认识人物的方法。
3、关注学生学习兴趣。
历史学习兴趣培养的途径和方法有很多,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改变学生的错误认知,不少学生和家长不重视历史学科,也不愿意在历史学科上多花费时间和精力,必要的课外作业难以完成,需要搜集的资料无人去做,应该看的书籍学生不愿意看,家长甚至认为这是在浪费时间,作为教师应该明确的告知学生和家长,历史学习对开阔视野和深化思维的重要作用;2
选择历史人物时,一定要从学生的兴趣着眼,选择典型的历史人物,这些人物自身经历曲折坎坷,他们的*行为又对国家历史甚至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重要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这些人物通常耳熟能详,在影视作品中时常出现,能够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三国时期的人物,近代史的李鸿章曾国藩,世界史中的拿破仑等,都是学生平时在影视作品中时常遇到的历史人物,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浓厚;3
学习上三分讲七分论。历史是真实,三分讲,讲知识,是指历史的事件和人物需要教师的讲授和引领;七分论,即讨论,是指在人物评说课的讲授中,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在不断讨论中收获知识与教训,经过充分的讨论,最终统一形成一种对历史的认识高度,以及准确把握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关系,形成相对稳定的、必备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