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4 18:4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4-28 02:47
18岁的嘉靖皇帝不上朝了。一个人在文华殿吃斋,宅着。他要尊称自己的父亲为“皇帝”,但遭到朝臣们的集体*。他只能以罢朝实行反*。吏部*何孟春于是号召百官“哭谏”。大家情绪激动,跃跃欲试。翰林修撰、经筵讲官杨慎这时站出来,大声疾呼:“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杨慎,一个愤青,完全忘记了此前刚刚退休的父亲、内阁大学士杨廷和对他的告诫:朝廷现在情况险恶,一定要三缄其口,做个闲官就好!然后,他的命运急转直下,一手好牌都被收回。
1
口号喊出去之后,朝臣中的“刺头”带领大家一起到左顺门*。左顺门跪倒一大片*,集体高呼:“高皇帝,孝宗皇帝!”
这是拿明太祖和明孝宗向年轻的嘉靖皇帝施压,要他守祖宗之成法,不要因为年少冲*了大明皇帝的世系。
正德十六年(1521年),一生叛逆的明武宗朱厚照驾崩,没有留下子嗣。他的堂弟、年仅15岁的朱厚熜,以藩王身份继.皇.帝.位。
白白捡了个皇帝当,但嘉靖皇帝朱厚熜并不高兴。朝中以杨廷和为首的*,咬死了要他认他的伯父、武宗之父——孝宗朱祐樘为“皇考”,而只能称自己的生父——兴献王为“皇叔考”。
伯父变成父亲,父亲变成叔父。这让朱厚熜在情感上接受不了。
这场关于新.皇帝生父的尊号之争,持续了三年。杨廷和为首的*,最终与嘉靖皇帝撕得极不愉快。
在最激烈的时候,杨廷和以辞职要挟。没想到,正中嘉靖皇帝下怀,他直接批准了。
此后,支持新.皇帝的张璁、桂萼等少数派占据上风。
杨慎与父亲杨廷和的立场一致。他把嘉靖尊谁为“皇考”的问题当作国本问题,认为不能动摇国本,甚至上升到了“仗节死义”的地步。
明朝的宫廷*向来是很残酷的。
朝廷*都很有“血性”。当年,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教唆下率军亲征,导致被蒙古人俘虏。群臣激愤,在继位的明代宗面前,直接就把王振的死党马顺打死了。
嘉靖一开始召张璁、桂萼进京,一些激进的*也扬言要在朝廷上扑杀二人,吓得二人不敢露面。
嘉靖也决定暴.力.镇.压了。
他命令锦衣卫把参加*的*姓名登记在册,一共有229号人。这些被列入“黑名单”的*,绝大部分都很惨。其中,一百多人被逮下诏狱,并施以廷杖,当场就打死了16人。
杨慎等几个“刺头”被廷杖一次后,嘉靖还不解恨,命令再将这几人廷杖。
所幸命大。遍体鳞伤的杨慎,还留着一口气。
2
如果杨慎在这个时候*了,历史可能会记得这么一个人,但肯定不会给他太多的笔墨。哪怕他是一个状元。
杨慎,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1488年出生于一个科举官宦世家。杨家有“一门七进士,科第甲全川”之称,可见这家人考试一流。
杨慎很小的时候就才气*人,很受当时的文坛盟主、大学士李东阳的欣赏。24岁那年,他更是一举考中状元,名满天下。
四川有句民谚称
:“相如赋,太白诗,东坡文,升庵科第。”
这是四川人认为历史上最牛的四个本土文化人,把他们排在一起了。
人一红,就容易惹来是非。当时有人说杨慎是“关节状元”,靠老师李东阳、父亲杨廷和的关系才点中状元。
杨慎任职翰林院后,表现出让人叹为观止的博学,以及无与伦比的记忆力。流言这才不攻自破。
然后,又有了新的谣言,说他利用职务之便,窃取了内库藏书,才能对别人不知道的冷门知识信手拈来。
总之,这些谣言的产生或因杨慎出身相门,卷入党争;或因他年少高第,引起时人猜测和妒忌,都不足为信。
但凡公认的才子,总有几分桀骜和孤高。杨慎的问题,还出在他的胆气,敢于劝谏皇帝,批逆鳞。
做官没多久,杨慎看明武宗整天游玩嬉戏、亲近佞臣,心里压抑不住愤怒,于是上书劝谏。武宗没拿他怎么样,但也没有听劝收敛的意思。
杨慎很无奈,干脆弃官回家了。
他虽然年纪轻轻,但很有那种辅政贤臣的思想,要是遇到一个有道之君,那就跟着干,遇不到就规劝,劝不动就归隐。很传统的士大夫思想。
武宗临死之前,把他召回来了。
这次回来,他遇上了嘉靖为生父争尊号这件明代中期最重大的*事件,史称“议大礼”。
这件事放现在看,其实挺无聊的。明代的*普遍认为,杨慎他们是对的,而张璁、桂萼是小人,为了博取皇帝信任,不惜火中取栗。但到清代,*彻底反转,很多人赞成张璁等人,认为他们才是“存天理,灭人欲”这一理学禁锢最早的反叛者。
从权力争斗的角度看,“议大礼”则是皇权与“相权”的一次角力。
明朝废相,到了中后期出现了内阁代相的趋势,内阁无相名有相权,实际上对皇权形成了制约。杨廷和等阁臣反对嘉靖尊封生父的诉求,固然有很多理由,但给新来的皇帝一个下马威是肯定的。
问题是,嘉靖皇帝也是个很有*天赋的人物。他或许看出了这些旧臣的用意,知道一旦示弱,以后就要彻底受制于阁臣了。所以他硬要把这件事办成,外倚新进,内纵宦官,让他们形成抗衡,自己坐收渔利。
左顺门事件后,嘉靖宣告了他的胜利。终其在位40多年,哪怕20年不上朝,都不会大权旁落,仍然是明代能独揽乾坤的几个皇帝之一。
杨慎站在了皇帝的对立面。敢于对抗皇权,自然有一身铮铮铁骨,代价是断送了后半生的前途。
3
37岁那年,杨慎拖着半死的身躯,出发前往云南永昌卫(今云南保山县),嘉靖眼中的极远烟瘴之地。
作为左顺门事件的挑头者之一,作为前内阁首辅的儿子,杨慎受到的惩罚是“永远充军”。在明代*的惩罚体系里,这是仅次于死刑的处罚。可见,嘉靖对杨廷和、杨慎父子的痛恨之情。
很多人把杨慎的流放,当成是*的贬谪。其实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儿。遭贬谪的*,尽管也把你贬得远远的,但好歹还给你个小官继续当着,比如白居易的江州司马、苏东坡的黄州团练副使。
但流放充军不一样。你已经是个罪犯,而不是*了。
杨慎受到的打击,可比历史上许许多多遭贬谪的著名文*多了。
就算在这种情况下,嘉靖仍没打算轻饶他。
在后来对“议大礼”诸臣的清算中,他的父亲杨廷和也遭波及,被削籍为民,很快郁郁而终。
那几年,嘉靖会时不时地向阁臣打听杨慎的情况。只有阁臣回答杨慎病了、废了,嘉靖才会感到满意。面对偏执暴戾的皇帝,杨慎不得不伪装自己,傅粉簪花,怀拥歌妓,招摇过市,醉生梦死。
晚清文人谢章铤堪称杨慎的隔代知音,他看出杨慎的这些非正常举动其实是佯狂避祸而已,“胸中实不知有几斗热血,眼中实不知有几升热泪”。
杨慎的人缘算相当不错。尽管他远在万里之外,尽管嘉靖对杨家的恨意举国皆知,但仍然有一些故旧知交愿意替杨慎求情。
结果是通通没用。
嘉靖在位每逢喜事都会大赦天下,一共大赦了六七次,每次都把杨慎排除在外。
最最悲催的是,倒霉的杨慎遇上的嘉靖,偏偏是明朝史上在位时间第二长的皇帝。这意味着,杨慎要熬过嘉靖的任期,等到新帝上位才能有获得平反的机会。
杨慎终究没能熬过嘉靖朝。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卒于瘴雨蛮烟之地,享年72岁。
4
一个正直、博学之人,后半生困顿于流放地,岁月蹉跎,前程无望,这是明朝历史上少有的悲剧。
但是,这正是最爱君最尊崇杨慎的地方。
如果他死于左顺门事件,我不会对他有特别的好感。虽然可以看出他的骨气,但毕竟所争之事,随着时代变化,已经全无意义。
杨慎的伟大,在于他的诗意和尊严。
这两样东西,在正常人中已经够稀缺了,何况一个终生的流放者?
从被流放的第一天起,他就在盼归。但他仍然保持了他的硬气,不向皇帝乞饶。
古今许多人,在丢失了名望与地位之后,主动把尊严也让出去了。一脸真诚地扇起自己的嘴巴,就像大粪浇到自己头上还以为在洗热水澡,舒服得不得了。
杨慎是与尊严共生死的人。他甚至没有把自己当成罪犯。云南当地土司叛乱,他不顾自己的身份,带着人就去战斗。完了,还写诗词揭露官吏们在事变时畏畏缩缩的丑态,表达自己怒发冲冠的悲痛之情。
当地一些官吏以修工程的名义来剥削民脂民膏,但没有人敢站出来揭露、声讨,又是他,一个“罪犯”,给巡按上书讲出*。
他的正义感,就是他死死守住的尊严感。
一个人可以被剥夺身体的自由,但内心的高贵,没有人可以夺走,只要他愿意守住。
在被放逐的30多年中,他无数次表达他的痛苦感受,但都是通过怀念屈原、李白、杜甫、苏轼等诗人的形式,使得他的感受不那么怨怨艾艾,而是有了一种含蓄的诗意。
这层诗意,无疑也是他自我保护的涂层。
前几天,我看到北大退休教授钱理群的一个演讲,他说:
“我们对大环境*为力,但我们是可以自己创造小环境的。我一直相信梭罗的话:人类无疑是有力量来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生命质量的,人是可以使自己生活得诗意而又神圣的。”
如果不幸身处黑暗,请永远活出诗意和尊严。
杨慎正是这样的人。所以,他最终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活成了明代的文化种子,被誉为“明朝第一博学才子”。
阁臣们都跟嘉靖报告说,杨慎这个人彻底废掉了。没有人想到,一个“废人”在文化的园地上浇灌出了最绚烂的花朵。
他的博学是公认的。《明史》本传记载:
“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
(杨)
慎第一。”
陈寅恪也说,
杨慎才高学博,有明一代,罕有其匹。
他擅长的研究领域覆盖了经学、史学、哲学、语言学、音韵学、金石学、书法绘画、戏曲音乐和民俗文艺等,据说平生著作有400余种,存诗约2300首。关键是,这些著述往往有独到主见,或可补史阙,或提供线索,有相当大的学术价值。
明朝的文化人想过一个问题,如果本朝出一个文化人和其他朝代相比,要能不逊色,至少不被比下去,应该选谁呢?
很多人的答案是杨慎。
著名的心学大师李贽,就把杨慎当作自己的精神偶像之一。他不仅极力称赞杨慎的人品、学问,还说
“岷江不出人则已,一出人则为李谪仙、苏坡仙、杨戍仙,为唐宋并我朝特出,可怪也哉”。
意思是,李白、苏轼和杨慎分别是唐宋明文化界的扛把子,而这三人恰好都是四川人。四川要么不出人才,一出就出大牛人,此地真奇怪!
杨慎写过一阙词,因被罗贯中誊录为《三国演义》的卷首而天下皆知: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每一个人都可以从这阙词中读出不同的味道。而我想到的是,也许只有像杨慎这样洞穿世俗成败的人,才能在半辈子的逆境中活出了一个人该有的尊严和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