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市场竞争特点分析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5 02:16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4 11:08
经过十五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国终于如愿以偿地成为世界贸易组织中的一员。加入WTO后,我国会更进一步地融入经济全球化,更大范围地参与国际事务,无条件地享受最惠国待遇,这会给经济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但加入世贸组织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会促进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给企业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大开国门,外资企业会大量地涌入,市场竞争会更加激烈。因此,加入WTO后机遇和挑战并存。对我国物流服务业的影响也是这样。
我国物流服务业起步较晚,水平较低。许多企业是传统的储运企业转型而来,功能单一,服务意识淡薄,技术设施落后,网络体系不健全,还未形成稳定的供应链。近几年,随着物流热升温,物流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物流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2001年仅北京市注册为“物流”的企业就有120多家,这个数比前几年的总和翻了一翻;上海市截至去年底挂“物流”名称的企业已超过1000家。国内形成了一批声誉、效益俱佳的专业物流公司,如深圳海福公司、珠海九川物流等。同时,物流企业的构成情况有了显著变化,除了传统企业转型而来外,还有外资企业,如深圳的新科安达,具有良好的管理水平,但人力成本较高;还有民营经济,如宝供物流,*上有得天独厚优势,在管理和成本上也自有特点;还有从大型企业分离出来的物流公司,如从美的集团分流出来的安得物流公司。这都为物流服务业今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与物流服务业十分发达的日本、欧美等国家相比,差距仍然非常大。
中国物流市场在中国入世之后的竞争已经加剧。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在中国物流市场,不仅快递、零售领域一下子出现了诸如UPS、FedEx、沃尔玛、家乐福等国际巨头,在传统的码头和航运领域,马士基、新加坡港务、和记黄埔等等重量级国际企业也加快抢滩布点,意在中国总额巨大、年增长速度在30%以上的物流市场。
目前,国内物流业的老大中远集团正在完善在物流业的布局,据中远总裁魏家福日前透露,中国“全球以集装箱班轮为主的单元、国内以为货主提供门到门物流解决方案为主的物流单元,都已经完成,领导班子也已经确立。经过*批准,中远的物流公司也已经注册完毕,今年底就能挂牌,名字叫中国远洋物流公司。”在全球物流业,马士基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中远则排名第三。在中国内地的现代物流市场,马士基对中国本土物流企业形成的冲击非常猛烈。2001年获准进入中国以后,马士基已经在中国分布了11个分公司,业务覆盖了中国几乎所有的重点货物流通区域。而没有改制之前的中远、中海、中外运集团,则一直缺乏现代物流企业的架构。从这个意义上说,中远目前在国内物流业的竞争中已经吃了“败仗”。
1、 竞争范围的扩大。
(1)竞争主体的多元化。经济全球化推动社会分工深化,信息技术发展为物流专业分工提供必要的技术基础,物流活动从工商企业经营业务中分离出来,第三方、第四方以及第五方物流的出现和发展意味着储运企业作为物流代名词的终结,形成多方物流与工商业同台竞争的多元化格局。
(2)竞争地域的全球化。生产的国际化带动物流的全球化,*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配置生产营销资源,建立全球供应链,必然对物流服务提出全球化的要求。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减少了物流活动的国别或区域*,推动物流行业竞争朝全球化方向发展。
(3)竞争内容多样化。物流行业的竞争不仅仅反映在运输、仓储或包装等不同功能之间的单独竞争,而是体现为多种功能的综合竞争;不仅仅表现在物流活动过程的竞争,而是转化为物流服务的质量、水平、手段和程序等立体竞争;不单单停留在对市场和顾客的争夺,而进一步扩展到技术、信息、人才乃至于战略伙伴等多层面竞争。
2、 竞争模式的改变。
(1)竞争目的从追求市场份额转变为争夺顾客忠诚。随着物流行业竞争强度加剧,市场份额难以持久,顾客忠诚成为竞争目标。帕累托的“20:80”定律依然适用于物流行业,少数顾客构成主要利润来源,培育和保持这些顾客的忠诚直接关系到物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2)竞争重点从功能竞争转向过程竞争,从环节竞争发展到系统竞争。物流竞争地域的全球化和竞争手段的信息化,使得偏重某个物流功能或环节的传统竞争思维,既难以形成和保持竞争优势,也无法适应竞争目标的转变。关注物流活动全过程,协调不同环节之间的物流活动,提高物流系统运行效率,构建物流体系和供应链的整体优势,成为物流企业竞争的重点。
(3)竞争方式从价格竞争向非价格竞争转换。传统的价格竞争方式难以适应这种变化。信息技术降低了顾客搜寻和交易成本,经济全球化缩小了物流服务价格的国别差异价格竞争的效力和作用趋于下降,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和服务创新等非价格竞争成为主要竞争方式。
(4) 竞争关系从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发展到既竞争又合作的对抗联合关系。物流服务需求的多样化、复杂化和全球化对物流企业的经营规模、服务能力、营销经验和风险承受等资源和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竞争主体的多元化、竞争层面的交融化和竞争内容的多样化导致物流企业之间犬牙交错的竞争格局,只有与竞争对手建立战略联盟,形成既竞争又合作的互动关系,追求“双赢”的竞争效要,方能更好满足顾客需求,有效应对竞争环境,实现企业竞争目标。
3、 竞争手段的创新。
(1)从有形向无形转换。传统的物流竞争侧重于功能或环节的竞争,物流信息的分散和阻滞导致竞争手段集中于物流设施、运输工具、仓储设备和包装技术等有形部分。随着物流技术的发展和物流设施的完善,物流企业的竞争转向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物流流程、重组物流功能和协调物流环节,从而提高物流体系运作效率等领域,信息技术水平和协调管理能力等无形因素成为主要竞争手段。
(2)从单一竞争转向复合竞争。国际物流市场竞争激烈,单一的竞争手段既难以获取和保持竞争优势,也无法满足顾客多样性复杂化的物流服务需求,呈现出多种促销方式并用,服务、价格和促销多种竞争手段组合的复合竞争态势。
(3) 从依赖内部优势到内部优势和外部资源并重。传统竞争条件下,物流企业依赖的是内部优势,通过自身资源和能力的组合而展开竞争。但面对形形色色的贸易壁垒和市场准入*,物流企业仅仅凭借自身的资源优势难以展开有效的竞争,只有综合运用经济、心理、*和公关等各种因素,借助*、社团、媒体和公众等多种力量,形成内部优势和外部力量的合力,才能打市场并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
物流企业向集约化与协同化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物流园区的建设。物流园区是具有一定规模和多种服务功能的新型物流业务载体,按照专业化、规模化的原则组织物流活动。园区内各经营主体通过共享相关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发挥整体优势和互补优势,进而实现物流集聚的集约化、规模化和促进载体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物流园区具有运输和配送的组织与管理、集中储存、包装与流通加工、中转换装与集散、多式联运、信息服务、综合服务和其他辅助服务等8大业务服务职能。
二是物流企业的兼并与合作。欧洲物流协会专家认为,世界上各行业和企业间的国际联合与并购,必然带动国际物流业加速向全球化方向发展,而物流全球化的发展走势,又必然推动和促进各国物流企业的联合和并购活动。新组成的物流联合企业、*公司将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及时准确地掌握全球的物流动态信息,调动自己在世界各地的物流网点,构筑起全球一体化的物流网络,节省时间和费用,将空载率压缩到最低限度,战胜竞争对手,为货主提供优质服务。
物流服务的优质化和全球化。随着消费多样化、生产柔性化、流通高效化时代的到来,社会和客户对物流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物流服务的优质化是物流今后发展的重要趋势.
12月11日,对于中国和世界物流业都将是不平凡的一天,它是中国加入WTO的又一里程碑,标志着外资物流公司可在华设立独资分公司,中国物流业将敞开大门,直面世界物流业的挑战和竞争。相信开放后的中国物流市场竞争将会十分激烈,中外物流企业将上演一场巅峰之战,这场战争主要有以下三个看点:
看点一:开放后中国物流市场的规模
摩根•士丹利亚太投资研究小组于2001年10月推出的《中国物流报告》指出,中国每年的物流费用超过2000亿美元,并且预计未来10年内与物流相关的服务收入每年将有20%的增长幅度。但是3PL市场在全部物流费用支出中仅占2%,即约40亿美元的规模。也就是说在所有2000亿美元的物流费用开支中,约有40亿美元是用来在市场上采购3PL公司物流服务的。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首先,我国物流市场潜力巨大。其实真正的物流市场应该只是3PL市场,物流总费用是物流市场和潜在市场的总和,因为只有3PL市场发生了交易。每年物流费用约2000亿美元,而这个都是3PL甚至以后的4PL企业可以争取过来的市场。而且,物流费用占GDP的20%,明显高于发达国家,譬如美国的4-10%,说明我国的物流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其次,目前我国的物流市场规模较小。我国的3PL市场只有美国的1/10左右,3PL企业在提高我国物流水平节约物流成本的同时,可以赢取一个巨大的市场,我国的物流市场前景广阔。开放后我国的物流水平提高,物流费用占GDP的比率会逐步下降直至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但是物流市场占物流费用的比例会明显提高,因此物流市场的规模将会更大。另外,随着我国市场的整体开放,经济会有更好的增长,与国外的商品流通增多,物流需求更大,进一步扩大我国的物流市场。
看点二:中外物流企业现有的实力及特点
随着这两年我国的物流热潮,各行各业都对物流趋之若骛,纷纷成立物流企业。但是真正有一定规模的很少,市场份额超过2%的几乎没有。我国的物流企业规模小,数量多,缺少竞争优势。而且,我国的物流企业技术含量低,大多数只能提供运输和仓储等传统服务,能够提供一揽子物流解决方案的企业很少。但我们也可以欣喜的看到,国内也有少数的企业正逐步向现代物流靠近,提供高附加值的服务,不久前发布的2005中国企业500强中,中远洋、中海运、中外运等超大型物流企业的排名稳中有进,大中型物流企业数量增加。
国外的物流巨头企业经过市场的洗礼,技术先进,资金丰裕,实力雄厚,拥有全球范围的网络,在国际物流市场上有较大优势。随着中国市场的整体开放,国外物流企业的老顾客——国外的制造商仍然会和他们合作,这将会给他们拥有更多的市场份额。目前,中国市场拥有近51万家物流企业,其中外资企业占了0.13%,即680家,但是他们拥有的市场份额却高达8%。
看点三:中外物流企业的动态
随着中国物流行业解禁脚步的逐渐临近,国内的物流企业感受到巨大的压力,纷纷变法应对国外物流巨头的冲击。在国内物流企业积极准备的同时,国外物流巨头加快了进军中国的步伐。TNT、UPS等多家外资企业都在择机调整在华战略。在最近召开的中外物流业高峰论坛上,UPS的负责人表示将增加对华投资力度,并将在中国新兴港口城市拓展新业务。而不久以前,TNT的中国区总部也正式从北京迁到上海,并计划在未来3到5年内对华增加2.5亿欧元的投资,用于增加物流设施和员工培训,以使中国成为其欧洲之外的最大市场。此外,DHL的母公司德国邮政董事会已决定,在近5年内将再向中国投资2.15亿欧元,扩大和完善在中国的4个口岸作业中心,增设14家分公司,建设3个快递物流中心和16个战略备件中心。
开放后的中国物流市场将会十分活跃,是个开放的有序竞争的市场。中外物流企业共存与这个市场,国外物流企业占有一定的优势,拥有稍大的市场份额,但国内物流企业决不示弱,会利用地利人和的优势把这场维持物流市场竞争而非垄断的战争持续下去。虽然现阶段我国的物流水平仍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但随着我国成为制造大国、经济大国的同时也必将成为物流大国,开放后的中国物流将迅速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对于国内一些有较大规模和实力的企业,应该利用国外物流企业带来的先进管理理念和技术,结合自身的网络优势,扩大服务范围和内容,努力成为本土优秀物流企业;对于另外一些有一定规模但专注于物流某个领域的企业来说,应该利用自身在某个方面的优势,和外资企业优势互补,共同赢取市场;而对于大部分的中小物流企业来说,找出市场中的缝隙进行差异化经营是他们的最佳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