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诸葛亮六出祁山拖垮蜀汉的证据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4 23:40

我来回答

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3 17:21

  诸葛亮北伐历来争议较大,至目前为止,无论学者还是广大业余爱好者,其主流看法是持赞赏态度的。但目前,网络上有些有新意的朋友提出种种看法,主要归纳有两点:一、将蜀汉的国力拖垮;二、诸葛亮拥兵自重。

  首先说说第二种看法——诸葛亮拥兵自重的问题。我认为这话对一半。诸葛亮本来就拥兵(掌握天下兵权,不是现代说的“拥军拥属”),他不但拥兵而且拥权,但我认为说到“自重”,则肯定不是,无论从诸葛亮为人及实际历史看,诸葛亮并没有割裂政权,称霸一方。
  谈到第一个问题,我认为持上述观点的朋友可能把姜维的账记到了诸葛亮的身上,因为有朋友写帖子时常会这么说“姜维九伐中原,把蜀汉国力彻底拖垮,其实他只是走诸葛亮的老路而已,蜀汉灭亡的原因从诸葛亮时就已经开始了。” 对此,我的观点是不同意这种类似的说法。因为判断一个国家的国力是否被拖垮,要看几个硬指标,比如:1.*或内阁(并非政权)是否垮台;2.经济是否崩溃;3.老百姓生活水平是否低下;4.国家是否*。于此对应,落实到古代社会,就是1.内阁被罢黜;2.财政支不敷出;3.哀鸿遍野、饿殍满地;4.农民起义,政权分割。用这些指标衡量诸葛亮治下,显然都不是。理由如下:
  1. 诸葛亮至死未遭*下台,其内阁主要成员蒋琬、费祎、董允等皆延续掌权,延续诸葛旧制;军队方面,姜维、廖化、董厥等依然是蜀汉军队主要指挥官。*清明,没有出现忠臣在外避祸,小人当朝的局面。在与奸佞代表黄皓的斗争中,董相依然占据明显上风,不是姜相后时的朝政。
  2. “四英相”时期,蜀汉财政没有出现支不敷出的记载,依然能维持国家运行。
  3. “四英相”中如蒋相、费相治下,老百姓还没有面有菜色。刘备章武年间的人口统计与刘禅投降时的造册人口大体相当。
  4. 农民起义还没有记载。
  由此可见,诸葛亮北伐(至少到姜维前期)并没有对蜀汉国力产生严重削弱。不能将姜维后期的混乱*局面追究到诸葛亮头上。另外,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兵退基本上是因为粮草后继不上而退,其中二伐围城不过二十来天就主动撤围,说明诸葛亮的军事行动是以后方实际支持力为主的,一旦后勤补给出现问题,诸葛亮便主动撤兵,他有全盘经济考虑在内,不会不计后果,一味追加军费开支,这与姜维的北伐有质量上的不同,姜维基本上是穷兵黩武,兵败乃归。
  我认为诸葛亮的北伐是为蜀汉在争取国际地位(三国鼎峙及部分少数民族政权)做斗争,是以国际舞台中的*、外交上的得分为一定目标的军事行动。
  诸葛亮恢复汉朝的口号其实不具备任何影响力,汉朝末年的天下大乱使中原老百姓对这个腐朽王朝恨之入骨。曹魏从文帝曹丕起开始削弱王室,扶植大地主,使地主阶级拥护其政权。老百姓也期盼安宁,对他们而言,诸葛亮并非什么正义之师,曹魏也不是什么贼逆,双方都是从汉朝这一合法政权消亡后*出来的对峙政权,所以无所谓正义与*。谁最后一统天下使百姓休养生息,谁就会被百姓拥戴并接受的政权。因此诸葛亮北伐并不是正义的,当然也不是*的。
  众所周知,蜀汉是三国中最弱小的政权,除蜀中平原外,大部分疆土没有开发,十分贫瘠落后,因此曹魏和孙吴都想吞并它然后两国一较高下。蜀汉若想从三流国家中跃起,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必须扩大其国际影响力,于是加强与二流国家孙吴的联盟便是其确保二弱抗一强的国际局势,赢得一席之地的基本国策。
  在与东吴的外交中,诸葛亮必须保证盟友东吴没有二心,协力抗曹。因此他必须拿出“振奋友邦、威慑敌庭”的姿态,所以要威武自强,以攻图存。如果示弱,则必是弱肉强食的第一牺牲品。因此蜀汉尽管弱小,但没有出现“弱国无外交”的局面。
  另外还有重要一点,就是诸葛亮北伐是与曹魏争夺大中亚区域的影响力。
  在曹魏设立西域长史府的形势下,蜀汉作为汉的继承国(其实历史上蜀汉就叫汉),在争夺对中亚地区的影响力上必须先发制人,从中亚获得利益,补充国力与中原王朝一战。因此从这个战略方向考虑,诸葛亮也必须北伐,这也就是诸葛亮、姜维争夺陇上,切断曹魏陇右与中原之联系的原因。
  五伐时,诸葛亮西上五丈原,司马懿料定诸葛亮出五丈原而率先占据渭水东岸地形,手下将校欢欣鼓舞时,惟独郭淮明查孔明之心,认为诸葛亮此举有真实的远大意图,汉军是谋图北上而非东进,在五丈原以西的陈仓、天水、祁山等地,推进其作战基地,因此汉军必攻北原(今陕西眉县北、渭水北岸)。郭淮对司马懿说:“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摇荡民、夷,此非国家之利也。”(《三国志·卷二十六》)。请大家注意这句话中,郭淮明确指出诸葛亮切断陇道,*曹魏治下之“民、夷”的战略意图,诸葛亮就是要让西域都户府一带的少数民族政权和当地汉人脱离曹魏而附庸蜀汉,以此动摇曹魏在西方利益。后来双方确实在北原发生了激战。结果先期陈兵北原的郭淮军击败了抢夺北原的蜀汉先头部队,而诸葛亮也箭退司马懿一万骑兵(详见《水经注》载诸葛亮上武功事),双方形成了战略相持。不久,诸葛亮辞世,雄才大略却不得其时的他饮恨渭水,从此蜀汉再无翻盘机会。司马懿也由衷感叹其“天下奇才”。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依、允等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复之言,则责攸之、依、允等之咎,以彰其慢。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诸葛亮空城计的合理性��

  单纯视为诸葛亮与司马懿之间的*,未免太小看空城计的合理性。
  事先的安排与事后的变化不多考虑,断章取义仅凭焚香弹琴的从容悠情,以管窥天或坐井观天,见识有如瞎人摸象,难以得见全貌。从《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 武侯弹琴退仲达」前后文仔细端详,把时间背景及细节过程娓娓道来,方可探知究竟,事实胜于雄辩,而不是猜想可能,或是感觉应该如何。
  诸葛亮在得知街亭及列柳城尽失时,正着手安排北伐军撤兵事宜:所以一开始就安排关兴及张苞各引精兵三千人投往武功山,又令张翼先遣剑阁以备妥归路,再命马岱及姜维殿后准备埋伏,最后移民天水、南安及安定等三郡官吏军民皆入汉中。而诸葛亮亲率五千兵马运粮,这些分拨安排,正是打算撒兵的序列开始。
  可惜总有人错认为诸葛亮只用一座空城打算对抗司马懿,或是讹言成毫无准备之下*迎战,事实上诸葛亮在事前的分拨安排,却鲜少人知。事前已有埋伏,才敢布局示疑,这与事前没有准备,赌运气冒险一博的情形迥然不同。老是往司马懿「养敌自保」,或是诸葛亮「冒汗走险」等方面猜测,不如仔细落实事件的「前因后果」,还比较具体根据而不沦于幻想迷惑。
  从火烧新野及博望用水开始,屡被吓得惨败的魏军官兵,在其心目中,诸葛亮是个善用诱兵的奇兵专家。而且魏军亦向来善用诱兵,从早年的濮阳之役诱取吕布,以及官渡之战诱斩文丑等,魏军早知贪饵受诱的下场——壮烈牺牲地重创负伤。诸葛亮高举北伐大旗,集结大军来袭,不管是移动三郡居民或是节度蜀兵诸将的行动,都不会是小活动而不为人所知,纵使司马懿不知蜀兵虚实,也能知悉蜀兵曾有大规模的移动。但是司马懿等魏军在西城跟前所看到的蜀军,却无任何大规规重兵,这些蜀军怎会消失不见呢?移防的蜀军人在何方呢?会不会是埋伏准备袭击呢?是不是诸葛亮打算用少人的诱兵引导魏军入城受死,以诸葛亮为蜀军的最高领导,谁敢掉以轻心看扁?
  司马懿再冒失也要盘算诸葛亮的麾下大将,像关兴、张苞、马岱及魏延等蜀兵诸将,是不是全都聚集在西城等死,还是隐匿在旁,虎视眈眈伺机而动?或是研判蜀兵诸将悉数逃亡,仅剩诸葛亮一人落单,眼中没有蜀兵诸将存在,除非司马懿得意豪赌,自认逮到没有护卫兵团的集团主帅,这若不是运气太好,就是诸葛亮设下陷阱,以诱兵请君入瓮。 司马懿原本不信哨兵报情,亲自探敌求证后,于是采取谨慎的措施。先行后退,再缓徐图:若有埋伏,则顺势引退;若无埋伏,则再兴战事。从司马懿不久又重回西城,盘问当地居民有关蜀军虚实,便可得知司马懿的确有卷土重来的军事行动,并非像有人所说的「魏兵一路吓回长安」。先退一步,保持安全距离,再另谋主意,而非惊吓大逃。
  后来就在武功山的小路,关兴及张苞杀声盈谷,更兼魏军心疑,岂敢久停。曹真本想贪功追杀,不意却半途中伏,被诸葛亮事前所分拨安排的姜维及马岱拦截,不得不引兵鼠窜而还。司马懿若不早退,差点就落得曹真的下场。随着司马懿撤兵暂退,诸葛亮趁机撤回汉中。事先有「分拨安排」,事后有「埋伏交战」,遂使诸葛亮以风声鹤唳的静肃,巧设空城疑计而圈套司马懿。
  正史在裴注引有郭冲三事,谈论诸葛亮空城计。
  裴松之已经就空城计的发生时间、地理位置、攻守形势及礼节尊卑不分等加以驳斥,所以郭冲所言并非事实。光是司马懿人仍为荆州都督(就是周瑜一辈当不到的职位),人在宛城,没空北上街亭与诸葛亮对阵,时空已经不符。 郭冲说司马懿带兵二十万,诸葛亮仅留蜀兵万人,其它余军则交给魏延,司马懿以二十比一的优势,根本不用惧怕。而《三国演义》却说魏军仅有十五万,诸葛亮自身有兵二千五百名,另二千五百名蜀兵暂出,而关兴及张苞各领三千,这里已有一万一千名,还有张翼、姜维及马岱各军未计,若再把街亭战场的王平、魏延、高翔、申耽及申仪等残军计入,还有赵云及邓芝的箕谷疑军合并计算,恐怕兵少的人不是蜀兵。按《三国演义》的说法,当初诸葛亮率领大兵三十余万,蜀兵北伐军当初还能惊动魏明帝亲征,军队的规模及实力仍不容小觑。
  按《汉晋春秋》诸葛亮自称:「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也就是蜀兵多于魏兵,而非魏兵多于蜀兵。若是司马懿大军以众凌寡,又何需在意区区万名蜀兵呢?事实上诸葛亮也不是仅带万人就敢北伐,连南征南蛮都不只动用万人,北伐又怎只用万人。司马懿的对象不仅是诸葛亮的直属本队,更应考虑全体北伐大军。 人数再多并非不怕陷阱,战国时长平之役,赵卒虽以四十余万人之众,仍落入秦军包围而挨饿,最后还*投降坑杀。汉中一带的山岳地形,满布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及天隙等险要,以石穴丛林等障碍,最怕身陷死地而无逃生余地。山林还不利于魏军骑兵的奔驰,山谷中的关隘其中还有「一夫当关,万夫莫敌」之险要,兵卒虽多,忽略地形的*,岂不大意。
  诸葛亮已有大军,兼有地利,司马懿如郭冲所称,虽有二十万,但仍未必占尽上风。而且郭冲最大的失误,就是忽略蜀兵诸将的存在,司马懿屈指可算出北伐诸将的所在,面对只剩诸葛亮一人的军队,除非司马懿目中无人,看不见魏延、高翔、赵云及王平等蜀将。否则司马懿则应推敲这些蜀兵诸将是否正埋伏有以待之,诸葛亮在后来善用诱兵斩杀张合及王双等人,更证明魏兵冒进的下场,自食轻敌的恶果,恐将遭身死败亡之途。
  诸葛亮的空城计,最早不是出现于明清以后的《三国演义》,反而出现于来自于正史陈寿所著《三国志》的附注(郭冲三事),而且后者还比前者不合理。这很讽刺,来自正史的附注不可信,反而虚构的演义面面俱到。

  从魏延之死谈诸葛亮

  作者:墨滴入溪
  魏延该不该死?人各有其看法,也不必强求一律。从罗老笔下故事的完整性及合理性来讲,魏延该死。其责任自身要负八、九成。《三国志》里则把前因后果写的更让人信服。从这件事情的处理上,依稀可见诸葛亮的身影。
  公元234年秋,垂危之际的诸葛亮自知难以活着回到汉中,预托死后的军事。决定由杨仪暂时指挥全军撤退,而由魏延断后。在这里诸葛亮已经预见到了魏延可能不服从命令,其措施就是尽可能减小因此而造成的损失。至於魏延后来,擅自提前回师并将栈道烧断,几乎置杨仪的蜀军主力于死地,还公然指挥部队进攻杨仪,导致失败被斩,这不是事前所能预见到的,诸葛亮不是神。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3 17:21

1、建兴十二年(234)诸葛亮在日夜操劳下病役于伐魏前线五丈原大营,这不仅对蜀汉伐魏不利,且对蜀汉*本身是一重大损失。虽有姜维接替前线指挥,但总显人才匮乏,后继无人。
2、在三国鼎立中蜀汉政权相对而言,形成气候晚于曹魏、孙权。夷陵之战后,军事实力远不及魏、吴。与才多将广,人才聚集的曹魏相较,差之远矣。
3、“兴复汉室”的口号早已没有多大的感染力和号召力。东汉**在人民心目中早已完全丧失。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4、蜀汉朝廷臣官黄皓等专权,后主昏暗,后防空虚,纵使姜维在前线拼命作战,终难挽回危运,后主早以降魏作俘虏,进入安乐宫。
5、北伐战事中,关键深刻用人失误,马谡失街亭,李严误军粮,失去大好战机,机不可失,时不在来,失之难以挽回。
6、攻占陇右后,没有建立起牢固的*、军事根据地,往往粮尽兵退,收地复失,陇右诸多有利因素未能充分利用。
7、屯兵戍边措施不力,前线军需供给不济,往往粮尽而还。与此,曹魏采取得力改革措施,经济发展,国力相之强盛。
综上述,总结诸葛亮“六出祁山”与“北定中原”关系中的成败教训明示,国家要富强,人民要富裕,民族要兴旺,事业要发达,必须依靠人民群众,为人民谋利益,受到人民群众的的拥护和支持,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有强有力才干的人才队伍;兴利除弊、反腐反贪、惩治*;加强民族大团结;抓住机遇,不失时机,合理用人;发展生产力,把经济搞上去,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否则,将终难如愿以偿。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3 17:22

看来六楼的朋友对这个问题是做了充分的准备的,本人也比较欣赏你的思想,但是很可惜,你似乎犯了答非所问的错误。下面本人也来谈谈我的看法。想弄清楼主的问题。我认为应该从诸葛亮出兵的目的来考虑。大家都知道,三国中公认实力最弱的是蜀国,吴国实力略强于蜀国,最强的是魏国。而魏国过于强大,吴蜀二国都无法啊单独与之抗衡。因此吴蜀才不得不联合对抗魏国。事实上,刘备白帝城托孤后,诸葛亮接手的是一个烂的不能再烂的烂摊子。对吴战争的惨败使蜀国元气大伤,北方的魏国此时也对蜀国虎视眈眈。蜀国国内的土地兼并现象十分严重。朝中的三大派系之间的斗争也十分激烈(有兴趣咱们可以再讨论)。诸葛亮在稳定了盟友孙权之后呢,出于稳固蜀国统治的考虑开始了南征和北伐。实际上南征诸葛亮费了不少功夫。毕竟孟获他们的地盘在蜀国后方。不平定他们蜀国就难以安治。因此南征应该耗费了蜀国不少国力。而北伐(演义中的六出祁山)就比较有趣了。实际上蜀国的每次北伐都是谋定而后动。作战时也是见好就收。可以说每次蜀国打魏国基本都没怎么吃亏。反倒是自己收获颇丰,比如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在进一步的军事行动受阻后便“拔西县千余家返回汉中”(西县是魏国的地盘)而蜀国的盟友孙权呢,也是常常配合蜀国的军事行动(有时是蜀配合吴)搞得魏国焦头烂额。但无论吴蜀怎么打,他们始终没有动摇魏国的统治。因为他们在伐魏的时候根本就没拿出和魏国玩命的精神。打打魏国只是为了警告魏国,使它不敢对吴蜀二国轻举妄动。而诸葛亮伐魏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不得不提。前面说过了,诸葛亮从刘备手中接过来的是一个烂的不能再烂的烂摊子,国内阶级矛盾严重(农民和地主),朝中的三大派系也是斗来斗去,外加主上懦弱(刘禅当时还小)。因此战争也是转移国内矛盾的一个办法。实际效果看来也确实如此,简单说就是地主出钱,农民出力,朝中大臣在搞斗争之余也要兼顾打仗。因此诸葛亮治蜀十余年基本达到了他最初的设想。所以说诸葛亮的六出祁山根本没有拖垮蜀国的统治,反而大大延长了蜀国的统治。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3 17:23

根本不是拖垮
当时魏蜀两国国力相差实在太远
若蜀不主动进攻,放任魏国坐大,那两国的差距只有更大,加上刘备的关系蜀失去同盟国吴
因此主动出击才是蜀国的唯一出路
至於拖垮蜀国?诸葛亮每次北伐都非常谨慎,内外两方面都顾上了,因此拖垮蜀国乃无稽之谈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3 17:23

诸葛北伐固然没有成功,固然劳民伤财。从诸葛时代开始,蜀汉以区区100万人口就要发动10万军队,平均10个人里一个当兵的,平均每2个成年劳动力就有1个当兵的,就是纳粹国家也比不过这个比例,国民经济可以说完全就在崩溃的边缘,到蜀汉灭亡时,经济早已经崩溃。
但是换过头来想想,蜀汉就这么100万人口,一个四川盆地,一个汉中盆地,如果不北伐呢?曹魏东吴地大人多,经济恢复要轻松的多,人家缓过劲儿来打你,就太容易了。
诸葛北伐,是典型的以攻代守,主动攻击以谋求自保。他自己也直到北伐不可能成功。
诸葛亮六出祁山拖垮蜀汉的证据

五伐时,诸葛亮西上五丈原,司马懿料定诸葛亮出五丈原而率先占据渭水东岸地形,手下将校欢欣鼓舞时,惟独郭淮明查孔明之心,认为诸葛亮此举有真实的远大意图,汉军是谋图北上而非东进,在五丈原以西的陈仓、天水、祁山等地,推进其作战基地,因此汉军必攻北原(今陕西眉县北、渭水北岸)。郭淮对司马懿说:“若亮跨渭登原,...

诸葛亮六出祁山才导致了蜀汉灭亡的吗 真相到底是什么样的

对于三国历史,如果只知道诸葛亮六出祁山,自然会去猜测诸葛亮穷兵黩武,拖垮蜀汉。如果真的读了三国的历史,全面去看三国,很容易看出,诸葛亮的北伐,在三国历史中的战争中,基本上谈不上规模,蜀汉虽弱,还没弱到完全打不起战争的地步。诸葛亮被蜀汉君臣百姓爱戴,被对手敬仰,已经说明了一切。百姓日...

诸葛亮六出祁山的情况如何?蜀国国力不济也是一大原因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公元234年农历八月二十八的夜晚,五丈原的天空中一颗硕大的流星急速的往下坠落,诸葛亮去世了,司马懿闻听诸葛亮死讯,领兵追逐;上演了一番“死诸葛走生仲达”的事迹。综合以上来看,诸葛亮六出祁山失败的原因除了蜀汉本身国力不强后勤无法保障之外还有以下几点:第一、蜀道难走,...

诸葛亮六出的是“岐山”还是“祁山”?最好举出证据。

“六出祁山”通常指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出兵北伐曹魏的军事行动。史书记载诸葛亮北伐曹魏时仅有两次出兵祁山,而“六出祁山”的说法出现于小说《三国演义》,由于《演义》在民间的影响力较大,因此“六出祁山”也渐渐成为诸葛亮北伐的代名词。一出祁山 诸葛亮恢复与吴联盟、平定南中后,就准备北伐曹魏。

诸葛亮六出祁山都是因为什么失败

诸葛亮六次出祁山的失败,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蜀汉的地理条件不利。蜀道险峻,运输粮食困难,从祁山进攻魏国,必须通过陈仓,而其他小路艰难难行,一旦魏军坚守陈仓,蜀军的进攻就变得极为艰难。其次,蜀汉的智谋人才储备不足。在街亭战役中,诸葛亮倚重的马谡缺乏实战经验,纸上谈兵导致了战略上的...

解密:因何说诸葛亮用人失察才断送蜀汉江山?

诸葛亮误国说虽有些让人难以接受,但细究起来却不无道理。他举全国之力六出祁山,几乎耗尽了国力、财力、民力,典型的穷兵黩武,却难建尺寸之功。他嫉贤妒能,排斥异己,使英雄失望,人才流失,他死后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即是明证,因此人才匮乏的蜀汉被能人辈出的曹魏击败亦是顺理成章之事。 这些看法似乎都有些...

历史上的诸葛亮真的是“六出祁山”吗?有什么依据呢?

第一次出祁山。蜀汉建兴六年,诸葛亮经过了五年的休养生息,基本恢复了刘备在夷陵之战之前的国力。于是带着赵云、魏延、关兴、张苞等大将出兵,汉军开始势如破竹迅速得到了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形势一片大好。后派马谡守街亭,由于马谡只会纸上谈兵,被张郃大败丢失街亭,无奈退兵,随后刚刚得到的三郡...

诸葛亮六出祁山都失败了耗尽蜀国国力这种说法对吗?

这种说法槽点多多。1:诸葛亮没有六出祁山,出祁山只有两次。如果说“出祁山”是北伐的意思也不对,诸葛亮北伐只有五次。2:诸葛亮北伐并没有任何史料描述消削弱蜀国国力。三国志蜀书五诸葛亮传所述【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军资所出,国以富饶】3:实际上穷的是...

诸葛亮那么聪明,为什么一定要六出祁山北伐曹魏,使蜀国国力尽失呢...

是蜀汉以弱胜强的关键一步,诸葛亮的五次北伐都是冲着陇右地区去的,兵出祁山就是为了以位于陇右边界的祁山为据点,让兵力直面陇右。陇右是北伐必争之地,出祁山实则是为了占陇右,保证其后的北伐战略得以贯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北伐的“六出祁山”更可以称为“六图陇右”。

诸葛亮六出祁山是真实的吗?

诸葛亮六出祁山是确有此事的,陈寿所做三国志中对蜀汉有明确的记载,汉昭烈帝刘备死后,诸葛亮接受遗命领兵伐魏,第一次北伐时因丢失街亭而失败,之后连续五次北出祁山会师中原,诸葛亮最终病逝五丈原,功败垂成终究未能战胜天命。三国演义虽然为了加强小说的可读性,对其进行了一定的深加工,但无论如何也...

诸葛亮六出祁山真的对吗 七出祁山还是六出祁山 诸葛亮为什么六出祁山 诸葛亮六出祁山在什么地方 诸葛亮就是汉献帝证据 诸葛孔明六出祁山 诸葛孔明就是诸葛亮吗 诸葛亮是汉献帝的疑点 六出祁山的结果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
...之九=二十五分之() 十二分之五=六十分之()=二十四分之() ...之三x=二十分之九 八分之一x=三十二分之五 四十四分之二十一x=十一... 动脑筋,找规律,再填空。(1)三十二分之五、八分之五、( )、10 八分之五等于三十二分之几等于几分之二十五? 学的专业不是电气自动化,想成为电气工程师但是我不知道怎么入手,谁能... 卓应教育咨询有限公司的就业保障措施如何? ai画板怎么改大小ai画板怎么改大小快捷键 我以前在农牧站上班,现己被开除,己上了十二年,现在交社保,十二年工龄可 ... 84年行政事业单位被除名的职工(22年工龄,但现已经超过退休年龄,没有... ...里插曲"你是不可不飘荡的清风 我是芒草倾入你怀中" 请问是什么歌... 王侯蒋相是什么动物 人生不过百年都将走向终点,无论帝王蒋相还是平民百姓,那么人生在世究竟是为了什么? 弟兄不和邻里欺,蒋相不和邻国欺是什么意思 蒋相玉帝它无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我想了解轻度脂肪肝应注意什么 轻度脂肪肝应该注意什么! 轻度脂肪肝应注意什么?主要注意什么? 轻度脂肪肝应注意什么,注意什么? 脂肪肝应该注意什么啊? 检查出来有轻度脂肪肝在饮食方面应该注意什么? 脂肪肝2度是什么意思 黑木耳煲鸡汤对学生饮好不好? 木耳炖鸡汤隔夜可以吃吗 木耳可以炖鸡不? 美的小家电都包含哪些东西啊 用东北话说渣渣大什么意思 云南话渣是什么意思 免费的或者破解的电子相册制作软件那个好用 电子相册那个软件能做到随心所欲?破解的? 快哭了,电子相册有破解版的吗?有没有什么好用的,就用一次,做婚纱照 诸葛亮为什么没有一统三国?是实力还是运气? 蒋相和的意思。 千牛账号右上角没有+怎么设置 什么是主受断路器? 分手是主受吗? 妇科彩超检查多少钱? 巴中回丰人民医院彩超多少钱? 葫芦岛市中心医院做腹部彩超多少钱? 彩超检查多少钱?性激素六项是什么检查?怎样检查?查彩超看什么? 做妇科彩超多少钱? 乳房,做彩超大概要用多少费用 干锅大虾怎么做好吃 吉利收购了保时捷是吗? 吉利收购知名跑车公司然后推出了一台SUV吗? 请问有哪些车被国内公司收购了?保时捷 悍马 沃尔沃 是不是被收购了? 谁知道哪些汽车品牌收购被收购了 吉利旗下又多一超跑品牌,之前与保时捷、法拉利齐名! 收购大众反被大众收购,是因为保时捷战略失误?没那么简单 吉利入股阿斯顿·马丁?豪车国产化你怎么看? 自主品牌又争光了?吉利或收购阿斯顿·马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