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的意境修一处景点你将怎样给它命名简要说明理由?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7 19:22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2 18:26
如果根据王之涣的作品《登鹳雀楼》的内容修建一个亭子,可以根据“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来命名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2 18:26
鹳雀楼:一处军事设施,怎么就成为了我们民族的文化符号?
义薄云天蒋麻子
07-01 · 优质文化领域创作者
也许,你从未听说过鹳雀楼的故事,甚至不熟悉它的名字,但这些并不妨碍人们对它的追捧。因为,你绝对会倒背如流《登鹳雀楼》这首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短短20个字,唐朝著名诗人王之涣,便将鹳雀楼写进了天下人的心中。
从此,楼以诗名,诗以楼传。
那么,鹳雀楼到底是一座什么样的楼?它的身上,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呢?
一、宇文建楼
鹳雀楼,静静地矗立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老城区的黄河之畔。它默默注视着奔流的母亲之河,也注视着千年的历史烟云。
鹳雀楼所在的蒲州,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蒲州府志》记载:“蒲为郡,被山河之固,介雍豫之交,……盖形势居要,所谓得之者雄。”战国时期,秦人就在蒲州架设了第一座黄河浮桥,渡过天堑灭魏。
到了公元6世纪中叶,中国历史进入连年战乱的魏晋南北朝末期,蒲州是北周在黄河以东唯一的据点。北周觊觎河东北齐大片广袤肥沃的土地,便以蒲州为桥头堡,苦心经营。鹳雀楼就建于这样的历史背景下。
唐代著名文人李翰,在《河中鹳雀楼集序》一文中写道:“周大冢宰宇文护,军镇河外之地,筑为层楼,遐标碧空,影倒洪流,二百余载,独立乎中州。”
这段文字将鹳雀楼的建设始末介绍得很清楚。宇文护主政北周期间,先后派遣儿子宇文会、宇文训驻守蒲州。鹳雀楼是宇文父子于天和元年(公元566年)修建而成。
当然,宇文父子修建鹳雀楼,其真实目的绝非纪念和观景,而完完全全出于军事和*的考虑。鹳雀楼不仅是一座优良的军事防御设施,更是一座*意义的昭示牌。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北周和北齐都淹没在了时光中,只剩下高耸伫立的鹳雀楼,成为人们凭吊过往的载体。
那么,此楼建成之后,又是因何而得名的呢?
二、鹳雀名楼
一座原本是军事防御的楼宇,为何会有一个充满诗意和文艺气息的名字呢?
古人登上鹳雀楼,登高望远,凭栏远眺,依稀可见白日依山的余晖绚烂、黄河入海的磅礴壮观。而在鹳雀楼下的黄河河滩上,还可以清楚地看见大群白鹳、灰鹳、黑鹳,,正在觅食。
鹳雀,其形似鹤,颜值颇高,它觅食于低洼河滩,栖息于高处层楼,古人以为吉祥之物。鹳雀觅食时最大的特点就是耐心、执着,在古代,它还有另一个名字,叫“老等”。
此楼以“鹳雀”命名,不仅是因为当时的人们在楼上经常可以看到鹳雀飞翔的身影,还因为鹳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百折不挠的精神象征。
而如今,因为一个人、一首诗,鹳雀楼更是成为登高望远的文化符号、昂扬向上的精神图腾。
三、诗人登楼
黄河,百转千回,奔腾入海。它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而鹳雀楼,正是黄河文明的重要象征和载体。它斗拱飞檐、雕梁画栋、黑瓦朱楹,用深邃的文化内涵,吸引着历代文人墨客登楼作赋、把酒临风,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形成了独特的鹳雀楼文化。
在盛唐开元年间,一位胸怀天下的年轻诗人,于此楼拾级而上,登楼观景。眼前开阔壮观的景象,让诗人的灵感和*喷涌而出,诗人一挥而就,写下了载进史册的千古名篇《登鹳雀楼》。
这位诗人,便是王之涣。
在这首五言绝句中,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祖国山河的磅礴气势、壮丽景象,更能体会诗人积极进取、无限探索的人生态度。
从此,这个人、这首诗和这座楼,密不可分,休戚与共。
王之涣,字季凌,一生豪放不羁,素有侠义之气。诗人的一生仕途不顺,曾游历天下,足迹遍布黄河南北。
在西北边塞,荒凉和孤寂带给了王之涣无限的创作灵感,他写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孤城一片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首诗用奇特的景物描写、强烈的反差想象、精巧的文字设计,向人们展示了边塞将士的思乡之苦,被誉为“绝句之最”。
王之涣的诗,大多被乐坊谱曲传唱,在当时的社会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登鹳雀楼》和《凉州词》,就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作。然而,让人遗憾的是,诗人不拘小节,从不重视作品的整理和保存,一生五十五载创作无数,却随写随扔,最后只有6首诗流传至今,其余都泯没在了时间的长河里。
四、战火毁楼
鹳雀楼的历史,可以用两个“700年”来概括。
修建于魏晋南北朝的鹳雀楼,在历史上大约存在了700年,最终被金末元初的一把大火,烧成了白地。相传金、元两军对峙于黄河,鹳雀楼在战乱中被付之一炬。这一毁,便又是700年的漫长等待。
作为中国文化的标志性建筑,鹳雀楼承载的是整个民族奋发进取的精神寓意,人们不能没有鹳雀楼。因此,元、明、清三朝的文人们,便将蒲州老城的西门城楼,作为鹳雀楼的替代品,继续加以歌咏。被毁于战火的鹳雀楼,因为不可或缺的文化寓意,正以另一种独特的形式,在后人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重生。
然而,在抗日战争时期,蒲州西门城楼也被日军炸毁,鹳雀楼连最后的替身也消失了。人们只能通过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来想象追思、缅怀凭吊这座千古名楼。
在鹳雀楼被毁700年后,直到1997年12月,山西省永济市决定重建鹳雀楼。2002年,鹳雀楼才以雄奇昂扬的姿态,再一次矗立于黄河之滨。
如今的鹳雀楼,坐落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老城西门外的黄河岸边。这是一座仿唐建筑,一共九层,高73.9米,被誉为“黄河第一楼”。
少年不懂鹳雀楼,读懂已是鬓斑白。
耳熟能详的《登鹳雀楼》,似乎还在耳边回荡,因为王之涣,人们对这首诗、这座楼一往情深。也许,你根本就无须记住这座楼的名字和故事,只要你脱口而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句诗,这座楼和它所蕴含的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就已经深深镌刻在了你的心底。
搜索
鹳雀楼的故事传说
用三句话赞美鹳雀楼
用一个词形容鹳雀楼
鹳雀楼有什么特点
关于鹳雀楼图片
古人修建鹳雀楼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