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7 21:3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19 11:51
南囿秋风,是明清时代的“燕京十景”之一。南囿,说的是位于北京城南的南苑,又叫南海子。据《大明一统志》载:“南海子在京城南二十里,旧为下马飞放泊,内有按鹰台。永乐十二年增广其地,周围凡一万八千六百六十丈。中有海子三,以禁城北有海子,故名南海子。”由此可见,南囿的规模形成于明初永乐年间。囿,指有围墙的院子,按鹰台说明这里是放鹰狩猎之处,所以当时作为皇家猎苑的南苑外围修有围墙,一可以防止苑内的野兽逸出,二来防止一般百姓进入猎苑,以此地作为皇家的独享。
景观由于多次劫难已渐消失。政府为了恢复旧观,曾大力绿化,种植了森林,引回了麋鹿,重建了团河行宫等,将成为一处迷人的旅游区。 银锭观山”一景是什刹海前海和后海之间的一座单拱白石桥,因桥形似银锭,所以得名“银锭桥”。有的资料说此桥先为木桥,银锭桥是前海和后海的分界线。
关于此桥修建的年代,多数资料说是在明代,但修建在明代的什么时间却没有明确指出。现存银锭桥是1984年重建的,桥身正面(东面)的题字“银锭桥”为单士元先生所书。而在元朝时,从银锭桥到地安门前一带是大都城最繁华的地区。因元代的大水利家郭守敬疏通了大运河和通惠河,使什刹海的后海成为我国大运河的最终码头。南方的大批货物要通过大运河和通惠河运到什刹海的前海北岸(今银锭桥以东的烟袋斜街一带)。所以岸上是商铺酒肆林立,湖内则是“舻船蔽水”,热闹非凡。
在很多北京史地古籍中都有“银锭桥为城内水际看西山第一绝胜处”的记载。银锭桥处在古时还有两种独特的著名景观,一是“银锭观山水倒流”(即为方便漕运,在万宁桥处设有水闸,水闸落时,从银锭桥处看,水往西流);二是“冰吼”(冬天结冰时发出的响声)。银锭桥处自古又有“三绝”之说,即:眺望西山、观赏荷花、品尝(烤肉季)烤肉。 今大兴区的采育镇,在镇东南方向有一两丈多高土台,多年来百姓流传把土台叫做“聚燕台”。
每年秋天,燕子成群结队在这土台之上聚齐,鸣叫喧闹两三天后再飞离北方去到南国海南避寒。燕子们聚齐的日子,正是京城“立秋”之后第五个戌日,也是农村庙会赶集的集日,当地叫做“秋社”,所以后人便称秋社之时燕子聚齐土台为京城小八景----“燕社鸣秋”。 京城西长安街旧时有庆寿寺双塔,因在长安街故相传为“长安观塔”今天已然不存在。
“庆寿寺”始建金代,完工后,全寺雄浑高大,为京城之冠!因寺内建有双塔又名“双塔寺”。明又重修,为西藏僧人修持之所,改名“慈恩寺”。当时有诗为证:“
石塔参差御苑西,凌空双雁识招提
梵铃风起声相激,仙掌云分势欲齐
似引飞凫朝帝阙,岂烦鸣马护禅栖
长安落日驰车骑,何处逢人路不迷。”
宣德年间,觉贵和尚在寺内修建数十丈毗卢阁,高可俯视皇宫,因而获罪,后,阁毁!
清代,全寺殿房再次被毁,只留存双塔屹立荒骸!
建国后,五十年代修建电报大楼,拆掉双塔,至今荡然无存。 回光返照原在京城灯市口对面,米市大街东侧。有一小庙---- 二朗神庙。
小庙也叫“狗神庙”。门前有一石雕大狗,传说光绪年间一条黄狗跑入殿中卧伏香案不肯离去,众民以为哮天犬显圣,便焚香礼拜昼夜不绝。一传十,十传百,满城风雨,纷纷扰扰!此庙便有了“狗神庙”俗称。
至于此庙“回光返照”一说,乃是由于每日清晨日出时分一道金光直射小庙殿内,颇为神奇!后来发现,原来小庙殿基与西边紫禁城“中和殿”东西相对,阳光照在中和殿鎏金宝顶,再反射仅有二里之遥的小庙,也就形成绝无仅有的“回光返照”!小庙早已拆除,只有门前残缺头颅的石狗依然仅存。 西直门是京城的“水门”,皇帝的御用日常用水取自京西玉泉山泉。旧时,西直门外,长河两岸垂柳成行,远处西山绵延清秀,成为游览佳处,故名“西直折柳”。
每年清明前后,新柳吐绿,百花盛开,是游人相邀互携长河赏春踏青的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