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19:1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29 19:47
1368年一月23日,平民出身的元末义军领袖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建国号大明,年号洪武,以应天为“南京”,开封为“北京”。同年9月14日,徐达攻克元大都,元朝灭亡,由此正式开启了明朝276年的历史。
朱元璋早年曾沦为乞丐,跟历朝的皇帝相比,可以说身世寒微,故饱尝世态炎凉,加之曾经历亲侄子朱文正的背叛,对人心之险恶有着一套独到认知,再加上其起事之初的秘密结社背景,因此朱元璋自称帝拥有天下以来,为皇权稳固、天下归心可以说是想尽办法,甚至不择手段,最终打造了一套中国历史上登峰造极的情报系统,并深刻改变了有明一代的社会*生活。
朱元璋曾派专人负责明察暗访,并安插亲信在大臣府邸,随时上报,成为定制。他的情报帝国和他的天下一样,不断“开疆拓土”,扩大势力范围。其特工无孔不入,无处不在,在战争岁月,他们不光要终日奔波于获取军事方面的机密情报,还要监视达官显贵的日常生活。
学士宋镰喜欢结交朋友,一天在家里宴请宾客,不想第二天朱元璋遇到他时,不经意间问起昨天有没有喝酒?来家中的客人都有谁?饭菜吃的是什么?宋镰惊讶之余,都如实回答。听后朱元璋笑道:“确实如此,你没有欺骗我。”
在《朱元璋传》中,作者吴晗也提到,国子祭酒宋呐因门生打碎茶具,十分生气,怒容满面。上朝觐见时朱元璋就问他昨天为什么生气,宋呐照实回禀了个中缘由。此时朱元璋命宦臣把他“危坐,面有怒色”的画像拿给宋呐,他如梦初醒,为自己未隐藏分毫而暗自庆幸。负责这些监察事宜的特工人员,朱元璋在开国初期就开始启用,名为“检校”,遍布朝廷内外,充当耳目,负责侦察汇报京城之中官吏的所有事情,事无巨细。
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因“伙同谋反”而诛灭九族的案子告一段落后,朱元璋阅读到《孟子》中的“草芥寇仇”之类的句子时触及要害,感触良多,称“非臣子所宜言。”决定除去孟子封号,废除其“配享”,并且下令说,如果有臣子敢进谏反对,就以不敬之罪论处,由御前武士射杀。刑部尚书钱宰却不惧生死,抬棺材进谏,“称臣得为孟柯死,死有余荣。”朱元璋被钱宰的诚恳态度感动,觉得此举确有不妥,便撤回圣旨,转而下令编写《孟子节文》,删除《孟子》中“谏不听则易位”、“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其君如寇仇”这种有碍皇权的字句段落,此事由当时的儒臣负责,其中自然包括这位冒死进谏的忠臣钱宰。
《黄明资治通纪》中就记载了一件与此相关的“窃听”轶事。钱宰同其他儒臣一道入京,共同修改编写《尚书会选》、《孟子节文》。一天无事,便作闲诗一首以抒发心中情绪:“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蒸饭时。”特工听闻此诗便向朱元璋禀报。第二天,朱元璋在文华殿宴请儒臣,完事之后,便对钱宰说,你诗中“午门朝见尚嫌迟”的“嫌”字用得不妥,改用“忧,’字岂不更好?听到这里钱宰酒意全无,惊出一身冷汗,连忙下跪请罪。检校的密探把钱宰的“牢*”诗连夜报告给皇帝,怎能让钱宰不惊惊?不恐惧?
通过特工活动,大臣们的一举一动都难逃朱元璋法眼,在他面前,*根本没有任何隐私可言,惶惶不可终日,自然不敢造次,生出事端。还有一则轶事,在刘基的传记中有所提及,虽无正史可考,却非常有意思,将明朝特工刻画得有血有肉,更将朱元璋未雨绸缪的“良苦用心”昭显得入木三分。
刘基,字伯温,通晓天文地理,料事如神,是与诸葛孔明齐名的谋臣,在朱元璋起兵征讨天下时,立下过汗马功劳。洪武四年刘基急流勇退,告老还乡,“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但与他宿怨甚深的胡惟庸做了宰相后,一直寻找机会向朱元璋进谗言,打算除之而后快,这也暗合了朱元璋的心思—天下初定,万一他投入别人帐下,岂不后患无穷,正好借机利用胡惟庸借刀杀人。刘基为示清白,尽忠君之义,进京*。朱元璋既不治罪。也不准他回家。
在京期间,朱元璋赏赐给刘基一个监视他的美貌侍姬,刘基明白皇帝用心,凡事都小心翼翼。一日,为了一个根本算不上过失的过失,朱元璋下旨惩戒,要刘基每天抄写一遍文书。时间一久,皇帝不再提起此事,待刘基亲切如初,年届花甲的刘基也就不再抄写。在此期间,这位美丽的女子,真心爱慕上了刘基的才华,悉心照料,让老人得到不少的安慰。
谁知,很久以后,朱元璋突然下令,要检查刘基所有的“作业”。刘基措手不及,他哪里拿得出来?刘基知道,皇帝这是要自己死。虽然不是大事,但若安上一个抗旨不遵罪名,却也并不为过。但是侍姬比刘基更了解皇帝,她每天都在抄写文书,最后让刘基交上,希望他能逃此一劫。看到完整“作业”后朱元璋非常失望,随手翻看之中,忽然发现字迹前后并不相同,询问之下,得知事情原委,朱元璋并没降罪,而是放过了刘基。
刘基离开皇宫,赶回家向侍姬报喜,却不曾想到家时,只见到女子倒在血泊当中,已经气绝。刘基病倒,后来朱元璋准他归家,并派人护送,回家不足一个月,刘基就因病而亡。
在明朝洪武年间,无论是史实还是后人杜撰的精彩故事,确实发生不少,而这当中,或多或少,都有那些誓死效忠朱元璋的特工们的一份功劳。在位期间,朱元璋确实培养了不少“优秀”特工,如杨宪等人,并对此感到非常欣慰,曾感慨“惟此数人,譬如恶犬,则人怕。”其实,检校在整顿吏治方面确实也产生了一些积极的作用。比如时逢灾年,农民颗粒无收,地方官吏却隐瞒不报,检校查访后告诉朱元璋,*悉数被捕问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