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皮影为话题写200字日记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2 07:22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19 14:18
皮影戏在我国有许多支派,最著名的当属唐山皮影。
唐山皮影,也叫皮影戏,是滦南县民间地方剧种之一,始称滦州皮影或乐亭皮影及冀东皮影,在昌滦乐一带也俗称驴皮影,在东北俗称老吠影。它是中国皮影戏的个支派,有独特的唱腔和操纵技巧,制作影人是一种雕刻艺术。明万历年间,在滦州有一位不得志的生员,姓黄,名素志,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不但文才好,而且绘画、雕刻件件精通,他出关游学奉天(沈阳),在那里教授几个村童过活,在这悠闲的岁月里慢慢地成就了他对艺术的贡献——创作影戏。黄素志到过北京,见识过北京的影戏,滦州乡间也有影戏。当地有“远看灯火照,近看像个庙,里头人马喊,外边哈哈笑”的谜语。《河北省地方剧资料汇编》中就有对明万历年间手抄滦州影剧本《薄命图》的介绍,可见本县境内在明代已有影戏。黄素志游学沈阳时,把影戏带到客地。最初用纸剪刻影人后来改用羊皮剪刻影人,这种雕刻艺术见于北宋,黄素志将这种雕刻艺术加以改进。正如顾颉刚在《滦州影戏》中写道:“原来影戏自黄先生发明(实际上是传播和改进)以后,传者很盛,数十年后势力遍及东三省,这时满洲大势方兴。”因昌黎、滦县、乐亭与东北三省邻近,历史上去关东的人多,长期以来满族的汉化语言和生活习性日益接近,黄素志传播改进的影戏以“滦州影戏”名,影戏因清初随清军驻防而广为流传。
明末清初,由于统治者倡导,皮影戏兴盛繁荣,传播较快。至清朝中叶白莲教起义,各地人民响应,清王朝统治者害怕江山不稳,预防人民聚众*,一反初时对影戏的炽热态度,他们把嘴脸一变说影戏是用纸人纸马兴妖造反,禁止*私养影班,禁止夜演影戏。
清朝至*年间的皮影戏和现在的皮影戏是一脉相传,形成了地道的滦州影,也就是所说乐亭影、老吠影。当地群众非常爱好影戏,积久而成风俗。*初年,乐亭崔家聚德堂影班、张家中兴堂影班、刘家庆和堂影班、史家翠荫堂影班办得最大最好,皮影名艺人荟萃,又培养了大批新秀,影响深远,名满京东。20世纪30年代,乐亭影在沈阳、长春等大城市演出,受到热烈欢迎,传播到日本、朝鲜等国。张绳武、张占科等著名皮影世人应邀陆续在国内和国外灌制了大量唱片,使皮影戏的流域更为广阔。
滦州皮影戏不同于其它影戏的特点有四:一是影人用驴皮雕刻,有独特操纵技巧;二是用滦乐乡音唱白(乐亭口音多,滦州口音少),语言易懂;三是掐嗓唱法;四是有独特的唱腔,如张绳武的呵腔等。
冀南皮影戏
冀南皮影戏主要分布于邯郸市的肥乡县、成安县、磁县、大名县、临漳县、广平县、魏县、永年县、馆陶县、武安市等地,并影响到冀中、冀北以及豫北、晋东南、鲁西地区。
冀南皮影戏基本特征:一、冀南皮影戏是宋代中原皮影戏重要的嫡脉,它与河南皮影及豫北梆子腔有着重要联系。二、冀南皮影戏造型古朴、雕绘结合,造型*简练,体现着我国皮影戏的早期风貌。三、冀南皮影戏剧目丰富,演唱没有文本,完全是口传心授,对白幽默风趣,非常口语化,表演起来通俗易懂,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四、冀南皮影戏班社与传承依然保持传统的习俗,基本体现原生态皮影戏表演形式。
冀南皮影戏的艺术价值:冀南皮影属于宋代中原影戏一支嫡脉,较多地保持着我国皮影戏的早期面貌,它相比陕西皮影、唐山皮影,在造型、剧本、唱腔、演出形式等方面有着非常强烈的差异,更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冀南皮影戏造型粗犷古朴、线条简练、雕绘结合,充分体现着古代中原影戏的造型特征、体现着我国皮影戏的早期特征。冀南皮影戏演唱没有文本,完全是口传心授,具有口语化、方言化的特征。
对于冀南皮影艺术的保护和研究是对我国皮影艺术历史、流传和现状的深入挖掘、整理和全面认识。对于宏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中国当代民间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将有着重要的意义。
冀南皮影戏的濒危状况:今天,冀南皮影戏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革,其传统的民俗文化内涵逐渐消失。目前的冀南皮影艺人年龄老化非常严重,大多数皮影艺人由于年事已高无法演唱,但已经后继无人。传统的皮影表演技艺难以得到传承,年轻人想学习此技艺的很少,其唱腔、口传剧目,雕制方法等,几乎面临到失传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