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地坛》怎么写读后感?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1 22:13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09 06:00
在图书馆无意中看到一本他的《我与地坛》,并产生了阅读的兴趣,这个身残志坚的作者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这是幸福的云游呢,还是永恒的苦役?”才刚看个开篇我便反复地想到戴望舒的这句诗,闪烁着在苦闷与挣扎中瞬间点亮的人生哲思。
史铁生在开头淡淡地说“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震动我内心的,真是这样一种凝思,一种发自内心的体悟。
因为双腿残废的苦难,他被束缚在一个小的行动空间里,在一座草木繁茂的废园里,相对静止的物和人,更能够感觉到周身流水一般的时间纹路。这时间是日升日落,是草木生长,是来来往往不同的人生轨迹。正是因为史铁生的触觉在这宁静中触到了生命跳动的脉搏,并加以强烈的自身关照,笔者以为这是《地坛》真正的动人所在。
“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能够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你是否静静地观赏过一棵树木在四季更迭中的荣衰?一场秋霜,一阵微风,带来时间流逝的信息,而你是在匆匆地走向坟墓,既然生命有限,死是必然,我们有为何而奔走?即便是健康如我的人,也偶尔会陷入这苦闷中,更何况是一个史铁生呢。
我在读书中所渴望的,正是先行一步的人能留下解答,就像溪流河水,只有追根溯源,接融汇合,才能抵达江海。浩瀚历史,真理的灼光,要多少个短暂的一生才能够打磨出来。苦难,在苦难的时刻往往能够让人返回生命最真的体验,而寂静,是酝酿这体验的必要条件。
在地坛里史铁生看到了母亲的苦痛、一对老年伴侣相濡以沫的一生、年轻小伙的生命热情,美丽弱智的小女孩……史铁生说“无言是对的,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
我想在那一刻,他应是参透了生命的本质。缺陷与美并存,又或者说美本来就是要有缺陷的。所以他才说“看来差别永远是要有的。看来就只好接受苦难——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是的,“就命运而言,休*道。”那么,在如影随形的苦难中人生何为?“一切不幸命运的救赎之路在哪里呢?”
在生与死之间抉择,几乎全部的人总是决定活下来,这说明什么,史铁生的结论是:因为*。各种*的交合构成复杂的人性,他仿佛听见了地坛的园神在说“孩子,这不是别的,这是你的罪孽和福祉。”
读到这一段时,我突然间就想哭了。人生的不可重复是多么合理,因为只有这样才造就了这世界的差异,生命才有强烈的个体色彩。那么,是否曾经的种种遗憾也好,错事也好,终究是应该释然,不能回头,那就走好以后,是这样的吧。
最后史铁生说“宇宙以其不息的*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
生之渺小,正是因为处于永恒流动的时间中的一瞬,而早在两千年前妻死鼓盆而歌的庄子,就已经参透这个奥秘,只是世人太过执着于个人*的得失,才有了恐慌与逃避。
在一个相对静止的空间里,人将何为?接受苦痛,并在苦痛中毅然前行,不消极以待命,而应积极以应命,直到生命衰竭。史铁生告诉我的,我这样告诉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