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2 04:5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21 09:37
春秋时期,郑国在郑庄公的领导下曾经有过短暂的辉煌,之后因为外敌入侵和内乱国势日衰,更要命的是郑国夹在楚国和晋国两个超级强国之间经常被掠夺和欺负,首都还被楚国一度攻破,要不是郑襄公苦苦哀求楚王,恐怕就被灭国了。
国家衰败内乱不已,郑国该怎么办?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主人公子产正是化险为夷的人。子产本名公孙侨,“子产”是他的字,出身贵族家庭。当时郑国有七大家族掌权,分别是良氏、游氏、国氏、罕氏、驷氏、印氏、丰氏,合称“七穆”。父亲子国是国氏的始祖。
年轻睿智处变不惊
子产年轻时就具有很强的预见和洞察力,而且沉着冷静,有大将风范。春秋时期各国之间互相攻伐,子产父亲子国率领军队进犯蔡国大获全胜,全国都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子产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他对子国说:“父亲,这未必是好事,我们郑国内部一团糟,要做的事情很多,我们现在却打了蔡国,这样是否合适?而且蔡国还是楚国的附属国。楚国也不会善罢甘休,如果晋国再趁火打劫,那我们真是国无宁日了。”
本来还洋洋得意,自诩为国立了大功的子国,被自己儿子教训了一通,不免恼怒训斥子产不懂国家大事。然而事情的发展果如子产所预见的那样,楚国兴兵问罪,晋国也来攻打郑国,轮番打击令郑国损失惨重。
谁料祸不单行,当时郑国掌权者子驷得罪了司氏、堵氏、侯氏、子师氏、尉止氏五大家族,这些家族组成联军叛乱冲进首都杀死子驷,子产的父亲子国也在西宫的朝廷上被杀。
此时郑国大乱,在这样的危机时刻,子产没有慌乱,他除了保护自己府第,防止敌人攻击外,还率自己的军队抢回父亲尸体,攻打叛军。别的家族看到子产还在为国平叛受到鼓舞也纷纷加入,很快战乱平息,子产也因为自己的表现赢得了郑国上下的一致赞誉。
立志改革变法图强
子产后来得到当政者子皮的赞赏,于前543年执政,辅佐两任郑王。由于自己亲眼目睹国家的境遇和乱象,子产决定改革,改变国家的处境,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国家得以富强。为此他在*和经济上进行了几个方面的改革:
在*上,首先向《周礼》挑战,公开公正立法,将法律条文明确刻在一座鼎上,让全国百姓都知道法律的的具体内容,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正式颁布成文的法典。这个是很了不起了举动,在那个历史时期,会遭到守旧势力强烈反对和抗拒的。为什么呢?
因为在《周礼》为代表的旧制度中,法律条文是秘密的,不像现在公开公正,大家都知道法律条文的具体内容。那时候法律是倾向贵族的,老百姓根本就不知道法律条文具体是哪些内容。一旦犯法自己都不清楚具体犯了哪条,而*是贵族来担任的,他可以随意解释法律条文来治你的罪。而子产一举打破了贵族的特权,也戳痛了一些人的神经。
这时被称为晋国贤人的叔向就给子产写了一封信,抨击他公开法律是乱政,认为一旦老百姓知道法律的内容后就会钻法律的漏洞,肆意干坏事,公开法律更无法治理好国家,导致天下大乱。
叔向说子产应该注重仁义礼智信方面的教育,这样老百姓就会自然守法。对于这位贤人对自己公开法律是乱政的评价,子产虽然生气,将信扔到地上。但还是客气的回道:“对于您说的话我不敢苟同,本人虽无德*,但也要努力拯救这个时代”当然谁是真正的贤人,谁在乱政,历史给出了评价,我们现在生活的人们,如今更能感受到子产的伟大。
子产在经济上的措施,首先农业生产上推行了“作丘赋”,实行“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恤”的*。实行城乡有别的统治方式,贵族与百姓要各自守着自己土地的边界,不可随意越界更改,大力修建水利设施,来保障农业生产。
这个*其实是个折中的方案,毕竟旧有的贵族势力仍然强大,要想改革顺利进行,对贵族势力做了一定程度的妥协。“作丘赋”制度,更是承认了私有土地的合法性,不论你是公田还是私田都要纳税,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除了农业生产,子产也非常注重郑国商业的发展,让民间商业自由发展,用现在的话来说是提倡市场经济。2000年前的他就意识到了*不能制定商品的价格,而应让市场自己来调节,商品价格的变动要根据市场需求来进行。这些*出台后郑国的经济也活跃繁荣了起来。
改革总会遇到阻力,主导改革的人要承受诽谤嘲弄和羞辱。子产的改革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人都有有惰性的,老百姓也习惯了旧有的制度,刚实行作丘赋的时候,老百姓就骂子产顺便还捎带骂了子产的老爹活该死在路上,骂子产呢就像蝎子的尾巴到处害人,让这样的人执政真是祸国殃民,早晚要亡国!改革以来,子产虽然习惯了别人对自己的指责和谩骂,但人们连他死了父亲也骂让他很难受。不过他毅然说道:“苟利社稷,死生以之”,只要对国家有利,生死都置之度外,无论受到多少委屈和诽谤,誓将改革进行到底。
不毁乡校察纳雅言
乡校是西周春秋时设在乡的学校,也是国人议论*的地方。自然在这里也少不了对子产执政的评论和骂声。郑国大夫然明就建议子产将乡校毁掉,免得有人在这里说三道四。
子产却不同意,说人们忙碌了一天,在乡校聚聚,议论下我们的执政措施也是件好事,对的我们继续执行,错的我们就改正,从中我们可以获得宝贵的施政经验,为什么要毁掉它呢?
子产对然明说,倚仗权势毁掉乡校容易,可要想阻挡人们的言行怨恨硬堵不加以疏导,最终也会失败,广开言路让老百姓畅所欲言才是最好的方式。大夫然明豁然开朗,对子产更加佩服,感到在子产的领导下国家有希望了。在我们今天看来子产的思想颇具民主精神,古人的智慧和光芒让我们倍感骄傲和自豪!
改革成效显著,收获民心和信任
子产执政推动改革第一年的时候,老百姓其实是心生怨恨的,民间传言道:“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畴而伍之。孰杀子产,吾其与之!意思是统计我的家产而收财物税填充到公家,丈量我的土地而征收田税,却没有用到我们这些老百姓的身上,谁要想杀子产,就带上我一起去!百姓群情激愤,怨声载道!
但三年后,民间的传言已经转变为:“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大体意思是我有子弟,子产为我教育指导他们;我有土地,子产帮助我生产出更多的粮食。子产要是死了,上哪里找像他一样好的人来接替他呢?”
这也说明子产的改革之初,人民普遍不能理解,甚至是强烈抵触抗拒的,三年后从收财物税和田税中得到实在的好处后,对子产开始感恩,人们对改革的思想转变从抗拒到接受和认同。
子产执政言必行,行必果,一心为公,不计较个人得失,不搞打击报复。郑国大夫丰卷为了祭祀得到猎物要求狩猎,子产不准,丰卷恼怒集合自己的队伍要攻打子产。为避免国家*,子产声明离开郑国。
幸好有子皮支持,驱逐了丰卷,让子产继续执政。而子产也并未趁机搞打击报复,而是保护好丰卷的家产,三年后让丰卷回国交给了他。宽容别人的同时,子产也收获了满满的民心和信任。
去世无钱下葬,百姓痛哭送别哀悼
经过子产改革后的郑国面貌焕然一新,国力增强,国家稳定,很多年没发生大的内乱,市场买卖公平,人们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一切井然有序。子产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他的威望和个人魅力也达到郑国民众心中不可替代的位置。
公元前522年,春秋时期伟大的改革家,子产去世。郑国人听说子产去世的消息之后,无不失声痛哭。
子产为官清廉,死前仍握有军政大权,死后家里人却无钱将他下葬。百姓们听说后纷纷拿出自己的珠宝玉器送到子产家里。子产的儿子都一一谢绝,自己背土给父亲修坟墓,这一幕让郑国百姓更加感动,男女老幼痛哭流涕,男女都摘掉玉佩首饰,聚集在民巷中哭了三个月,娱乐的活动也随即都停止了!能让老百姓自发悼念的古代历史人物并不太多,如宋仁宗赵祯驾崩后,京师(汴梁)曾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连乞丐与小儿都烧纸钱哀悼,正是得人心者得天下,公道自在民心!
孔子与子产未曾见过一面,在听到子产去世的消息后,也伤心流泪,评价子产:“古之遗爱也。”意思是子产有古代贤明博爱的遗风!
子产的改革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暂时解决了郑国的发展和延续,为了改革的顺利进行不得不与郑国强大的贵族势力做出一定妥协来求得支持。而且郑国国小人少,地理位置处在晋国和楚国两大强国间,外部战争与内部斗争不断消耗郑国有限的国力,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所灭,但子产和他领导的那场改革的历史今天读来仍然让人回味无穷,令人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