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又没有关和谐的句子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2 04:15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1 05:19
有的
《论语第一·学而》
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
有子说:“礼的功用,是为了让人们相处和顺、社会和谐。上古圣王之道也就美在这和顺之上,不论大小事情都都是为了人们生活的更和谐。但是也会有行不通的时候,如果一味的为了和谐而和谐,无原则的调和,而不用礼来为之作适当的*,就行不通了。”
【评析】
这一小节讲的是礼的作用。这里的礼,不是外在的礼貌、礼仪,而是“整个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我们中华民族号称“礼仪之邦”,是一个非常重视“礼”的民族,并把“礼”认为是维护社会稳定、和谐重要工具。
《礼记》开宗明义:“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纷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涖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成庄。”
《礼记·礼运大同篇》中设想了一个以“礼”维系的理想的大同社会: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现在我们提出要建设和谐社会,从论语中这一句来看,也不是什么新鲜的思想,孔子早就提出来了,不仅提出来,而且如何建设和谐社会,都指出了非常明确的道路——就是讲“礼”。
相传礼为周公旦所定,东周时“礼崩乐坏”,所以孔子整理《礼记》,呼吁恢复礼。反观我们现在的社会,不说“礼崩乐坏”吧,也差不多了。经历了上个世纪半世纪的战乱,又经历*的打砸抢烧、离经叛道,“孔家店”数次被*,然后是三十年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又一次的西学东渐,中国文化中传统的“礼”消失殆尽。
我听一位CEO的讲座,他就讲到他上大学时,路上遇到学校的校长,他就深深的鞠了躬,说“校长好!”结果校长愣在那了,不知如何应对,尴尬片刻冒出一句“你吃了吗”?他只好回答“还没有”,校长于是说“那赶紧去吃吧”!他就走掉了。我相信孔子的学生路遇孔子肯定不是这样的。连外在的礼都没有了,还谈何礼和精神“尊师重教”呢?
下面又说“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下面举大小两个例子。第一个从大的事情上说,我们知道在尧、舜、禹的时代,是禅让制,类似现在西方社会的民主选举,让有才能的人当领导,这便是礼的精神的体现。第二个从小的事情上说,我们都知道一个词叫“画地为牢”,相传在很久之前的社会里,人们都很自律,道德高尚,如果有人犯了错误,就在地上画个圈把他*住以示惩罚,即使这样,哪怕他身边空无一人,他也决不会提前走出圈子半步,这就叫“画地为牢”,这也是一种礼维系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
难道圣人是有先见之明,预见到了我们今天要建设和谐社会将会遇到一些问题?圣人就是圣人哪,不得不承认。下面又讲了不要一味的追求所*呀、美好呀、歌舞升平呀,为了和谐而和谐是不行的呀,是会出问题的!
我们当代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我们的新闻报道,多是报喜不报忧,*。汶川大地震的时候,宣传部门就曾下了命令,不许报死了多少人,甚至不许记者进灾区采访。后来风向才变了,变成公开透明,并欢迎外国记者到灾区采访。只报和谐的事情就是真和谐了吗?不报忧就没有忧了吗?
再举一个例子,现在有些地方为了彰显歌舞升平的和谐社会,弄了很多形象工程,为了“绿化”,把秃山用漆涂成绿的;劳民伤财建设许多华而不实的“形象建筑”等等,都是所谓的“知和而和”,是“不可行”的。
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呢?“以礼节之”。一个地方官,想要开创一种和谐的社会局面,其实很简单,上面《礼记·礼运大同篇》已经讲了“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是谓小康”,如此就小康社会啦,就是和谐的大同社会啦!这不仅是统治者的追求,也是老百姓的追求,可惜千百年来,也没有这样一个社会。
其实我们现在的和谐社会建设,废弃农业税,推行社会保障制度,实行义务教育……走的正是这条路。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1 05:20
海棠盈香分析的不一般啊。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1 05:20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