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羊女 米勒简介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0 09:49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08 14:51
1848年发生的巴黎*风暴,也把米勒席卷进去。他也曾执*参加街市的战斗,但这个人道主义者本质上是与暴力、流血斗争格格不入的。*使沙龙从官方手中解放出来了,米勒的新作《簸谷者》可以和库尔贝、杜米埃等画家一样在大厅中"露脸"了。这幅画使他获得第一次最高的奖赏:100法郎。翌年,巴黎流行黑死病,*局势也动荡不定,米勒在《拾枯草的人》获得了1000法郎奖金之后,便携家迁离了巴黎。他先在巴黎近郊的枫丹白露住进一家小旅店里,再迁到巴比松村。此后,他一直定居在那里。
巴比松村这块土地哺育了这位独具风格的大画家,米勒的艺术心血主要也倾注在这居住了大半辈子的巴比松土地上。他后来在给好友桑榭的信中说:"无论如何,农民这题材是最适合于我的倾向的。你这个社会主义者也一定能赞成的吧!因为最能触动我的心的,是人味。"
米勒定居巴比松之后,第一幅作品是著名的《播种者》。这幅画他是在冲动与*中完成的,后来发现画布太短,人物又得重画,重新打轮廓。这时他所见的一切使他产生了热情。在初期阶段,他每天可以连续几个小时热情作画。他与另一位定居巴比松的画家卢梭结成了友谊,两人感情弥笃,成为知交(米勒穷困时,卢梭以美国人的名义买下米勒的作品,间接地给予经济支助)。卢梭对他的题材曾提出中肯的劝告。1853年米勒在谈到自己的油画作业时给人写信道"我自己就象一个唱真实歌曲的人,就是嗓门太弱,很难让人听见。"其实,后来他的油画已开始不断地震撼着巴黎的画坛,竟使巴黎的资产阶级感到恐慌了。从1856年起,他的一系列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涌现了:《拾穗者、《剪羊毛》、《接枝》及这一幅《牧羊女》等等。
一个乡村牧羊女,站立在草原的旷野中,默默在祷告上帝赐予一天的平安生活。安贫乐道,是法国农村宗法生活方式的精神支柱,它受到宗教观念的长期约束,这是劳动者的基本品质。这种观念的形成,与世世代代在土地上勤耕细作的操劳生活所养成的品格有着密切的关系。米勒由于自身的体验,感受到这种品格的可贵性与可悲性。
在这幅画中,为了展示农村妇女的日常劳动生活,画家捕捉了一个十分抒情的牧羊生活场面(天空、草原、羊群、祈祷着的少女):高高的地平线,平坦与辽阔无垠,牧羊女披着旧毛毡披肩,围着红头巾,孤独地与羊群为伴。这个头上包着暗红色绣花毧帽,身上披着厚重毛毡的牧羊女,背对着羊群与彩霞,兀自编织着手上的毛线衣,她微躬的身影与专注的神情,宛如祷告般的虔诚。这幅画无论就色彩,还是牧羊女形象都处理得比较细致、统一、和谐。真实感加强了全画的乡土气息。
其实融合了《拾穗》和《晚钟》的长处:低头祈祷、感谢上苍赐予她工作机会的牧羊女,和其他画作同样都包涵着农民单纯的心与虔诚的宗教情怀。牧羊女站在落日余辉里,虽然因为逆光,脸部和身体比周围的景色、羊群都要昏暗一些,但是,米勒流畅沉静的色彩,把因为生活压力而不得不微微伛偻的牧羊女身躯,描绘得像是一座矗立在大地上的雕像,让人们很难不多看几眼;尽管她的衣衫褴褛,神情也很疲惫,但在米勒眼中,她和其他的农民都是“日复一日劳动,来养育这伟大民族、来缔造这美丽国家”的英雄,有一种平凡的诗情画意。
有人说那个虔诚的牧羊女就是米勒,或者说是他的精神化身,贯穿终身的是作者自己对大地、对自然的虔诚。忧郁悲切的牧羊女,在夕阳的余辉中,站立在旷野上,似乎在默默的祷告着。米勒由于自身的体验,感受到贫苦劳动者的辛酸与痛苦,所以他以悲悯和同情的心态创作了这幅画。
“农民画家”米勒从小就看着农民在近乎不人道的严格劳动中求生存,因此,当他在眺望自然时,也毫不忽略在自然中与大地结合为一的人类。与荷兰风俗画相比较,在这幅画中毫无任何戏剧性的偶发事件,唯有暮色中成群的羊儿和低首祈祷的牧羊女。乍看之下显得随意的构图法,透过深沉的暮色实更加深了画面的静谧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