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固氮方面专家的电子邮箱及相关介绍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0 14:52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11:31
1、李季伦 中国农业大学 生物与免疫学系
微生物学家。男,汉族,*党员,1925年3月15日生于河北省乐亭县。194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理学院生物学系,获理学士学位。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48-1950
南京大学生物系助教。
1950至今
北京农业大学(现改为中国农业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
1980-1982
美国Wisconsin大学生物化学系访问学者。
1994-1996
清华大学兼职教授。
1989至今
北京农业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1991至今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生物资源前期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1991-1995
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长。
1995至今
中国微生物学名誉理事长。
1991至今
《微生物学报》主编。
成果和获奖情况
从事微生物学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主要讲授普通微生物学,微生物生理学,微生物代谢*等课程。编著有《微生物学》(与俞大绂教授合编)和《微生物生理学》(主编)等六部,前者获国家新闻总署科技优秀图书一等奖。
研究工作涉及生物固氮的生物化学和遗传学以及与农业生产有关部门的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的研制。在固氮酶催化机制研究方面,排除了固氮酶可催化不依赖N2的HD形成的流行论点和首次提出双位点放H2途径模式;在研究固氮螺菌固氮基因表达*的基础上,构建了抗铵固氮的基因工程菌,可降低禾本科作物的氮肥施用量。在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研究方面,发现了串珠镰刀菌素是克山病的主要致病因子,并在大动物上已初步被验证;发现玉米赤霉烯酮是高等动物的一种新型激素;此外,还先后研制和开发了赤霉素GA3和4+7(用于刺激植物生长和果实整形)、莫能菌素和马杜霉素(用于预防鸡球虫病)、玉米赤霉烯酮和玉米赤霉醇(用于牛、羊增重)、阿维菌素和依维菌素(广谱、高效、低毒杀虫剂)等。
发表论文60余篇;曾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以及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等荣誉。
当前研究项目:
固氮酶活性中心催化机制(国家自然基金项目)
抗铵巴西固氮螺菌的构建(863项目)
生物塑料(PHA)合成基因工程菌的构建(国家攻关项目)
洛伐它丁(降血脂)的研制(自选项目)
电子邮件地址:lij1@public.bta.net.cn
2、周俊初 华中农业大学 农业部农业微生物重点实验室
男,1942年9月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1963-1967年就读陈华癸教授研究生。1981-1983年赴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进修并获硕士学位。
现任农业微生物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曾任农业部教学指导委员会生物基础学科组委员。研究领域为: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体系的分子遗传学、根瘤菌资源与生物多样性和重组根瘤菌构建等。主持和承担“七五”、“八五”、“九五”、“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欧共体STD3与RTD合作计划等多项研究课题。参研“应用细胞融合技术筛选食用菌优良新品种”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和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参加“根瘤菌类菌体的分化与存活性研究”和主持“高效固氮大豆基因工程根瘤菌HN32的构建与应用”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发明“一种小型液体通气培养装置”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1986年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40余名,主编和参编《微生物遗传学》等3部专著和教材,发表论文70余篇。1963-1967年就读陈华癸教授研究生。1981-1983年赴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进修并获硕士学位。
现任农业微生物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曾任农业部教学指导委员会生物基础学科组委员。研究领域为: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体系的分子遗传学、根瘤菌资源与生物多样性和重组根瘤菌构建等。主持和承担“七五”、“八五”、“九五”、“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欧共体STD3与RTD合作计划等多项研究课题。参研“应用细胞融合技术筛选食用菌优良新品种”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和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参加“根瘤菌类菌体的分化与存活性研究”和主持“高效固氮大豆基因工程根瘤菌HN32的构建与应用”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发明“一种小型液体通气培养装置”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1986年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40余名,主编和参编《微生物遗传学》等3部专著和教材,发表论文70余篇。
E-mail:zjc42926@public.wh.h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