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新课程设计要注意哪些问题?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18:35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3 05:41
新课程在体例结构,内容选择上,及文本表述方面与旧教材有着明显的区别,综合而言,它实现了由教本向学本的过渡,因此,教师在实践中也应该积极转变观念,充分利用教材优势,合理设计教学过程,使教学达到最佳状态。
在历史教学设计中,教师应特别注意以下两大问题:
一是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把握,要做到宏观认识与微观掌握相结合。宏观认识是指教师对新课程各模块各单元具有总体认识,熟悉各节知识在本书及本学科中的所属地位,明确教学中的侧重点。例如抗日战争,从属于必修一中第二单元<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因此,教学的重点是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及犯下的罪行,中国人民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下全民族反抗及中国作为反法西斯一部分为世界人民的胜利作出的重大贡献。如果教师对新课程把握不准,仍按老教材的思路,把抗日战争期间国共摩擦补充进来,就会离开了本节课的主题。抗日战争期间的国共矛盾实际是在下一章第四节中作为民主*力量的崛起交待的。
微观掌握新课程,是指教师要对教材中各块知识点及课本中分布较多的图片,材料均有所了解,尤其是以前教材中没有的内容。如<抗日战争>一节中中*队入缅作战的内容,对这一内容生疏的教师不能只局限于教材教参,而要认真查阅有关资料。
二是对学生认知程度的了解,既掌握学生认知的共性,也要掌握学生个体的特殊性。对任教班级学生总体水平要有一个简单的了解,确定教学中的尺度问题,但也要对个别学生具有的特殊性要区别对待。文科学习中经常有个别学生对历史知识掌握较多,平时读一些历史书籍,他们不满足于教材本身所给的内容,或者是对教材内容挖掘更深。因此,教师对于这些特殊的学生也要有备而来,方可在课堂上挥洒自如。
既然知识是发展的、变动的(这是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基本前提),那么,如何获得知识就成为本课程标准强调的关键。按照以往教学模式获得的知识,因为缺少体验、缺少探究,很难内化为学生知识结构的组成部分。作为外在于学生的纯粹客观的知识,很难用于分析和解决问题。因此,本课程强调体验性学习。只有这样获得的知识,才能够真正成为能力。所以,新的课程标准的实现不仅不否定知识的价值。相反,更认可知识对于能力的作用。不同的只是什么样的知识、怎样获得的知识才能够成为能力?这是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的问题。
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着的。因此,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也是由各个要素的认识构成的系统认识。为了科学研究的方便,人们构建了各种不同的学科体系,有其必要性。但是就初中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认知结构而言,更多的应该是获得解决现实生活问题所需要的知识,而这些知识不见得一定以学科体系的方式呈现。因为现实生活是多变的、复杂的,由于问题的主题不同、中心不同,与之相关的子问题也不会相同。也就是说,如果说有体系,那么,随着问题中心的不同,呈辐射状的问题体系也不会相同,对于解决这些问题的知识要求也不会相同。因此,本课程是按照主题建构模式向学生提供了一般的、常见的知识。如果说有体系,也是围绕着这些主题呈现的体系。而学生通过学习之后,必须在新问题面前运用学过的知识自行建构新的体系,解决新问题。这才是真正的能力,也是本课程要达到的目标之一。因此,本课程是打破了原有学科体系的重构。
《标准(一)》为不同地区的实现提供了可行性前提,即课程标准的实现没有硬性规定必须以一种或几种方式,什么方式都可以,只要能够达到目标要求即可。而目标要求应该是不仅具有综合性,同时也有地区性。特别是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离开了地区特点,就无从存在,也无法理解了。因此,各地区可以因地制宜,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安排实现条件和方式,具体设计评价方式等等。
就学生素质而言,会有地区差异,但不是不可改变的。有的地区教师考虑到学生素质会表现在不会活动、不爱活动上,这倒不必担心。因为孩子的天性是喜欢活泼多样的生活。只要依据具体情况,引导得当,都会达到目标。关键是教师的观念要改变。要认识到学生的可塑性是客观的。这就意味着新的课程标准的实现为教师的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特别是备学生的活动设计。即使地区发达,教学条件好的地区,也需要重新设计教学。
《历史与社会》更强调学生的实践和体验,但不是不要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反,对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更高。因为按照以往的教学要求,教师只要将教材内容准备好了,就可以上好了。但是在新课程标准的实现中,在学生的体验活动中,会产生许多想象不到的新的课堂情境,是预设不出来的。因此,如何使教学过程正常化,实现教学目标,更需要教师起主导作用。所以,在《历史与社会》课程这种创新教育活动的实现中,教师作为引导者、指导者的作用也是应该处于首位的。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一定要努力改变观念,努力克服其主导性压抑、阻碍学生能动性、自主性的一面,尽可能地强化为学生指明学习目标,创设学习情境、指点方向、引导主题、监控过程、解答疑难、评价学习结果等建构学生主体的一面。
教师该如何应对教学和课程改革
一 不断学习。即不断学习各学科的新知识、新理论,包括学习新的教育理论。现代社会,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作为教师,如果不抓紧时间学习,自身的知识会日益陈旧,将无法面对学生。同时,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观念都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而新的教育理论概括了新形式下的学生特点和教育规律,所以教师必须学习,不能走经验性的教学之路。要有理论作为指导,更新教学和管理。
二 更新观念。观念起着导向的作用。习惯于原有教材和教学模式的教师,在惯性面前和在改革面前首先面对的就是观念上的变革。如果认为改革与我们不利,可能在观念上就持排斥态度,行为上也是消极被动的;必须认识到改革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也有利于我们的教学。新课程标准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够为学生感兴趣,这就解决了我们教学的一大困惑,因而有利于教学;同时,新课程也为我们的自我更新和发展提供了蓝本和依据,督促我们必须学习新知识,更新教学模式,这也正是我们的利益所在。因此,面对新的课程改革,只要观念转变了,积极性也就会有了。
三 努力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应该说,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产生的新的课程标准,为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提供了基本的前提,而教学模式和方法又是实现新课程的载体。所以,必须积极思考,大胆想象,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运用各种方法,才能达到新课程的要求。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3 05:41
要新颖,不要写成流水账。不可枯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