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养殖技术要点,谢了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18:44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17 10:44
养殖方法:
1、鳅池建设。使用的鳅池面积为50~80平方米,池深1~1.5m。鳅池可用砖、石等材料砌成,壁顶设压口,压口向池内延伸出5~6cm。池底*设有排水口,水管直径1.5cm左右,同时在池边设有溢水口1个,以便控制水位。
出水口与溢水口应用铁丝网罩住,以防逃苗。鳅池内可种植一些水草,如水花生、水葫芦等,以改善水环境,降低水温,另外,还可在鳅池周围种植一些葡萄或丝瓜等攀援植物,夏季可以为泥鳅提供遮阳纳凉的场所。
2、苗种放养。鳅种放养前7~10天,用生石灰0.2kg/平方米彻底清池;5~7天后,蓄水10~20cm,施用10~15kg/亩的有机肥与无机肥混合物培育水体中的基础饵料生物。
3、饲料投喂。泥鳅为杂食性小型鱼类,饲料来源很广,水蚤、蚯蚓、蝇蛆等是泥鳅天然的饵料生物,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可投喂米糠、豆饼、豆渣、血粉、麦麸等。泥鳅的摄食量与水温密切相关。
投喂方法是在鳅池中搭建饲料台,将饲料投放在饲料台上,饲料要求新鲜、无污染、无腐烂、无变质,投喂时间一般在上午9时左右,投喂量以泥鳅在3~4小时内吃完为准。
4、水质*。鳅种刚入池时,池水水深保持在10~20cm;以后随着鳅种的生长,逐渐加深水位到应有的深度,平时浅一些,炎热高温时可加深一些,并经常注入新水,保持良好的水环境。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1、关于日常管理要做到“二防、二勤、三早、四看”,即:防逃、防病;勤巡塘、勤作日记;早清塘、早开食、早放养。看泥鳅活动和摄食情况、看天气变化情况、看水质变化情况、看季节变化情况等决定饲料投喂量。
2、病害防治。力争做到无病早防、有病早治。定期用生石灰、漂白粉全池泼洒,可以改善水质和预防鱼病的发生。要及时清除鳅池中的水蛇、水老鼠等敌害生物。
3、秋末冬初,水温降至10~15℃,泥鳅摄食量降低,即可进行捕捞。一般多采用排干池水进行人工下池捕捉的方法。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泥鳅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17 10:44
一、池塘条件
池塘要靠近水源,以便定期加水,最大面积不得超过1亩。水深在40-50厘米即可,水质要求中性略偏酸。池底要平坦淤泥少,池埂要夯实坚硬,以防泥鳅钻洞外逃。为方便捕捉,可在排水口附近挖一个6-8㎡的集鱼坑。
二、苗种放养
池塘养殖成鳅,一般每平方米水面投放鳅种40-50尾,鳅种要求规格整齐,大小差距不能太大,以免大鳅吃小鳅。苗种规格以3-4厘米为宜。鳅种下塘时用增效水霉净浸洗5分钟,以防水霉病发生。
三、饲养管理
1、施足基肥
泥鳅的食性较杂,水体中的植物、小动物、微生物及有机碎屑都是它的食物。苗种下塘前要施足基肥,以繁殖饵料生物。一般每平方米施有机肥10-15公斤。
2、日常管理
当水温超过30℃时,泥鳅大部分钻入泥中避暑,易造成缺氧窒息死亡,此时要经常加注新水,以增加水体溶解氧和调节水温,同时还要采取遮阳措施,可用水葫芦和浮萍等水生植物遮阳。此外,要经常巡塘,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饲养方法
人工养殖泥鳅,也要投喂一定的商品饲料,如豆渣、豆饼、麦麸、米糠、酒槽等。投饵量一般为鳅体重的4%-5%,当气温在25-28℃时,泥鳅摄食最旺,可适当加大投饵量,促进其生长。投喂方法应定点设置食台投喂,投喂时间以傍晚投饵为宜。
扩展资料
泥鳅孵化池最好是大于20平方米的水泥池,孵化出苗3天后,不急于分塘培育,采取原池培育壮苗下塘,期间投喂适量的蛋黄,培育1周后鳅苗长到1厘米左右,躲避敌害的能力增强后再分塘。
放苗前要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彻底清塘,待1周后水体毒性完全消失后,方可放苗,并在放苗前事先放入数尾泥鳅苗试水,4~8小时内无异常反应,泥鳅苗方可正式下塘。
放苗前亩投放300公斤腐熟粪肥,以培育天然饵料,3~5天后池塘中的浮游生物繁殖到高峰期,及时投放苗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泥鳅人工养殖技术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17 10:45
饲养池建造 选择光照良好,温暖通风,交通便利,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3公里内无污染源的场所建造饲养池。养鳅池土质为中性或微酸性黏质土壤。面积100~300平方米,池深80~100厘米,水深30~50厘米。
清池消毒 鳅种放养前15天用生石灰清池消毒。留池水10厘米深,每平方米用生石灰100克化水全池泼洒。
苗种放养 鳅种放养前用3%的食盐水浸浴消毒10分钟。选择晴天中午每平方米放体长3~4厘米的鳅种50~60尾。
饲料投喂 泥鳅食性杂,水中的小动物、植物、微生物及有机碎屑等都是它喜欢的食物。人工饲养还应投喂蛆虫、蚯蚓、小杂鱼肉、蚌肉、鱼粉、畜禽下脚料等动物性饲料及麦麸、米糠、豆渣、饼粕等植物性饲料。
定时、定点、定质、定量投喂。投喂量视水质、天气、摄食状况而定,水温适宜时每天早、中、晚各投喂一次,水温较低时每天上午、下午各投喂一次。投喂量占在池泥鳅体重的百分比:3月,1%~2%;4~6月,3%~5%;7~8月,10%~15%;9月,4%。不同水温条件下植物性饲料和动物性饲料投喂比例:水温低于10℃或高于30℃时,少投或不投;水温11~20℃,植物性饲料占60%~70%,动物性饲料占30%~40%;水温21~23℃,植物性饲料和动物性饲料各占50%;水温24~29℃,植物性饲料占30%~40%,动物性饲料占60%~70%。
水质管理 泥鳅放养后,根据水质肥瘦情况适时追肥,培养浮游生物,使水体始终处于活、爽的状态。水温达到30℃时,及时更换新水,并增加深度,以降低水温,防止浮头。发现泥鳅时常游到水面吞气时,表明水中缺氧,应停止施肥,立即注入新水。越冬季节,12月至次年2月可不投喂,只需增加池水深度,在池角放入猪牛粪,以提高水温,确保泥鳅安全越冬。
日常管理 每天早晚各巡池一次,检查泥鳅的活动、吃食、病害等情况,同时,观察养殖池有无渗漏水,泥鳅有无逃逸现象,水泥池要每天清除残留饲料,做好日常记录。
===========
泥鳅人工饲养
分类:其它实用技术/养殖 适用范围:不限
(1)专池养鳅。一般为专门从事泥鳅养殖的生产者所采用的养殖方式。池塘以泥底为好,如果是水泥池,则应铺泥土15—20厘米深。池塘面积不宜太大,以一亩左右为宜,每亩可放3—4厘米长的嫩苗5万—10万尾。在放苗前应铺施底肥,以有机肥为主,培育大量的浮游动物作为泥锹的饵料。放苗以后,逐步加强饲料投喂,并追施有机肥料,投喂的饵料主要种类有米糠、豆饼、麸皮、豆渣、蚕蛹粉、蚯蚓及食品加工废弃物等。肥料有人畜禽粪、农作物禾秆堆肥等。如水温高于30℃或低于10℃时,投饵量应减少。一般饲养8—10个月可以捕获,高产的每亩可达250—400千克。每尾体长15厘米左右,体重10—15克达到商品规格。
(2)稻田养鳅。在稻田放养泥鳅,可以利用田中蚯蚓、摇蚊幼虫、水蚤和杂草等天然饵料生物,投喂少量的饲料,就可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由于泥鳅生活力强,即使在稻田放水晒田时,能钻进湿泥里利用肠道和皮肤呼吸来维持其生命。所以泥锹是稻田养殖较理想的对象之一。稻田建设与养其他鱼类一样,在 田中挖掘一个或几个鱼溜,面积2—3平方米,深约50厘米,鱼溜与鱼沟相通,鱼沟开成“田”字或“井” 字型。进出水口都要设置拦鱼设施防逃。每亩稻田放养体长3厘米左右的鳅苗1.5万—2万尾,注意避免使用石灰和农药,适当投饵和施肥,秋季收稻谷后起捕,或灌水继续养殖,于翌年开春耕田时再捕捞上市。一般每亩稻田可收获泥鳅30—50千克。
此外,在种藕、植莲、茭白等水生植物的水面里,可放养一定数量的泥鳅。一般亩放千尾左右,只要饲养管理得当,水面收入可以提高。
(3)家庭养鳅。即利用房前屋后或菜园坑幽和蓄水池进行泥鳅饲养。一般可按每亩投入长3—4厘米的嫩苗4000—5000尾放养,也可与黄膳、鲤鱼放在一起混养。平时注意投饲和施肥,如剩饭菜、畜禽粪、菜叶等,饲料要植物性与动物性配合使用。同时控制好水质,当发现泥鳅窜出水面“吞气”时,表明水体中缺氧,应停止施肥,并更换新水。泥鳅个体长到15—20厘米时即可捕获上市。经8—10个月的饲养,亩产可达100千克以上。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17 10:45
以下内容摘自【泥鳅养殖网 yangniqiu】
在池塘中饲养泥鳅,易管理、产量高、成本低、效益好,能提高泥鳅的产量,是理想的致富项目。投放规格为300尾/千克左右的鳅种,每亩放养量为2.5万~4万尾,经过5~6个月的饲养,平均个体可达20克以上,每亩产量可达400~800千克。泥鳅养殖专家们在养殖实践中,摸索出养殖大规格商品泥鳅,每亩产量在2700千克以上的养殖经验,现总结如下。
(1)场地选择
养殖池环境和底质应符合GB/T18407.4 2001的规定,满足无公害养殖的要求。养殖场所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水质清新,无污染,土质中性或微酸性,阳光充足,环境安静,交通便利,供电有保障。
(2)鳅池的选择与清整
饲养泥鳅的池塘应以东西长、南北宽的长方形为好,长与宽的比为2:1或3:1,面积以500~3000平方米为宜,要求日照充足、温暖通风、注排水方便、交通便利,池塘底质为腐壤土,呈中性或弱酸性。
在放养鳅苗前,应对池塘进行改造和消毒。在池中设进水口和排水口,进水口、排水口要设防逃拦网,防止泥鳅在进水、排水时逃逸,以及在进水时野杂鱼或凶猛性鱼类进入池塘,影响饲养效果。防逃网的材料可用尼龙网片或铁丝网制成。要清除池埂上的杂草,池埂要夯实,不能有小洞外通;如有条件,可在池埂上修建护坡,或者用水泥板或塑料板在池埂上围造;池埂应高出水面约40厘米,防止泥鳅在雨天逆水逃逸。将池底部整平夯实,略向排水口一端倾斜,并在排水口处开挖一个面积约占全池面积的1/5~1/3、深30~50厘米的鱼溜,以便高温季节泥鳅钻泥避暑和在捕捞时集中池中的泥鳅,减少劳动强度;如果池塘的淤泥过厚,则应清除过多的淤泥,使淤泥的深度保持在30厘米以内。
池塘中四角或对角处,应搭设1~4个固定的饵料台。制作饵料台的材料可用编织袋、木板、竹席等制成,面积5~8平方米。食台的四角用竹竿扎捆固定,插在离池底约10厘米处即可。
(3)天然苗种的驯养
天然水域的泥鳅长期栖息在水田、河湖、沼泽及溪坑等水体中,白天极少游到水面活动,夜间到岸边分散觅食。因此,利用天然鳅苗在池塘里进行养殖,必须经过驯养。
一般驯养从下塘后是第2天晚上开始,先少投喂人工配合饲料,沿着池四周投撒,吃完后再投,以后每天逐步推迟2个小时投喂,并且逐渐引向食台投喂,这样经过10天左右,鳅种即可适应池塘的生活环境,便由夜间分散觅食转到白天集中食台摄取配合饲料。而人工培育的鳅种,经过4~5天驯化后可直接上食台摄食。
(4)鳅种投放
①放养前的准备
在放苗前10~15天,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清塘消毒,杀灭池中的致病菌、野杂鱼和敌害生物。施用生石灰时,将池水排干或保持水深6~10厘米,每亩用75~150千克,化水全池泼洒,然后灌水20~40厘米;施用漂白粉可带水清塘,每立方米用20克漂白粉,化水全池泼洒。清塘后再在池塘四角和鱼溜中堆放经过发酵腐熟的混合有机肥,如猪粪、牛粪、鸡粪等,培育池中的天然生物饵料。有机肥的用量为每亩施用150~250千克。施肥后7~10天,池水毒性消失,池水变肥,池中浮游生物如枝角类、桡足类等大量出现,水体透明度达到20~25厘米,即可投放鳅苗。
②鳅种消毒
为减少疾病放养时须进行苗种消毒,在水温10~15℃时,用10毫克/升漂白粉溶液,浸洗泥鳅鱼种20~30分钟;或用10~20克/立方米水体的高锰酸钾溶液消毒,浸浴5~10分钟。
③放养密度
鳅种下塘的时间最好选在晴天的下午进行。每平方米放养体长4~5厘米的鳅种30~50尾,即每亩放养2万~3.5万尾。可直接下塘或可将鳅苗放于网箱或围网中养殖10~15天后,撤除围网或网箱,以提高鳅苗的成活率。随着泥鳅的生长,逐步把水加深至80厘米左右,原则上平时可浅些,高温季节可深些。
(5)饲料投喂
在养殖过程中,除施肥培养天然饵料外,还应投喂人工饲料。鳅种下池后,要根据水质肥瘦适时追肥,一般每月追肥1次,每次每亩用尿素2千克加磷肥3千克化水全池泼洒,使池水呈黄绿色,透明度在20厘米。投喂的人工饲料,动物性饵料如蚕蛹、蚯蚓、蝇蛆、猪血粉、鱼粉、动物内脏等;植物性饵料如饼类、米糠、麸皮、玉米、谷物等。也可使用人工配合饲料,但以泥鳅专用饵料最佳,养殖效果也会更好。泥鳅养殖专家们在生产中探索出较低成本的泥鳅饲料配方:鱼粉15%、豆粕18%、菜饼22%、玉米12%、尾粉18%、米糠12%、*添加剂3%。
泥鳅的摄食与水温密切相关,水温在20℃以下,泥鳅摄食60%~70%的植物性饵料;水温在20~23℃,摄食的植物性饵料和动物性饵料各占50%;水温23~28℃,摄食60%~70%的动物性饵料。每天上、下午各投喂1次,投喂量应随水温不同而改变,一般水温15℃时,日投饵量为2%;随着水温的升高,日投饵量可增加到7%~8%;在水温22~280C的生长旺季,日投饵量可增加到10%~15%;水温高于30℃或低于10℃时,可少喂或不喂。投喂时,将饵料做成黏性团块状,放人饵量台内,沉入水底。饵料台可设2~3个,夏季高温时,要在饵料台上面搭遮阳棚。
投喂饲料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注意饵料质量,要适口、新鲜,不投腐烂变质饵料;二是要定时、定点投喂,确保泥鳅的摄食;三是要根据天气变化适时调整投饵量,天气闷热时要少投或不投;四是要观察水色合理投饵,水质太肥时减少投饵量,水质较瘦时增加投饵量;五是在在泥鳅发病时除及时医治外,还应控制好投饵量;六是在动物性饵料不足时,适当补充投喂植物性饵料;七是要早开食,晚停食,抓好成鳅生长旺季的饲料投喂,使整个饲养期内能够满足泥鳅对饲料的质量和数量的需求;八是注意水体溶氧情况的变化,高温季节要防止泥鳅缺氧,确保泥鳅的正常生长。
(6)水质调节
泥鳅生活在水中,水质的好坏对泥鳅摄食、生长、健康均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养殖泥鳅的水质要求水体中优质藻类繁殖旺盛,光合作用强烈,水中溶氧充足,酸碱度适宜,有害化学物质含量低,环境条件优良。夏秋季节,泥鳅摄食旺盛,排泄量大,加上养殖中后期密度加大,积累的有机物大量分解,导致水体内的有害化学物质含量升高,对泥鳅构成较大的威胁,极易感染各种疾病。
水体中溶氧主要来源于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其次是风力作用、注水、增氧获得。低溶氧(缺氧)直接影响泥鳅的生长、摄食和生存。夏季清晨,如果有少量的泥鳅浮出水面,或在池中不停地上蹿下跳,当太阳升起后则自动消失,属于轻度缺氧。如果大量泥鳅浮于水面,驱而不散或散后迅速集中,同时池水过浓,水色为茶褐色或黑褐色时,为严重缺氧,应立即采取增氧措施。导致溶氧降低的原因:放养密度大,生物呼吸作用强,耗氧量大;天气骤然变化,气压低,水体分压升高,一部分氧气溢出水外;有机物分解和无机物氧化耗氧。养殖泥鳅的水体或网箱溶氧至少保持在4毫克/升以上。
(7)日常管理
①巡塘和记录饲养期间要经常巡塘,做好泥鳅的防逃、防病工作。发现漏洞要及时堵塞,定期清扫和消毒食台,坚持做好巡塘日志。
②遮荫降温在炎热的夏天,为了避免池水上升过快和水温过高,应在池边种植一些风眼莲、蕹菜、慈姑和水浮莲等水生植物供泥鳅遮荫,使水生植物占池塘面积的10%~15%。这样即可以净化水质,水生植物的嫩芽又可以被泥鳅摄食。
一般规格为5厘米、体重约2克的鳅种,经1年养殖可成为30~50克的商品泥鳅。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17 10:46
小泥鳅养殖水泥池的建造
泥鳅养殖产量多或少,这跟选择场地建池也有一定的关系,那么,小泥鳅养殖水泥池的建造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场地?
1.场地的选择 水泥池养泥鳅应该选择通风、向阳、地势较低且进排水方便的安静地带建造。选择建池场地时,应考虑下列四种因素:第一,场地要选择在高中之低、低中之高处;第二,池子应设计建在无树荫遮蔽、无墙壁挡风的地方;第三,水源既要求丰富,又要无工业污染和化学农药污染;第四,池子应建在环境好、安静、无人畜嘈杂和机械噪声之处。
2.地基的挖掘 场地选择好后,根据不同地理条件、不同的规划,可设计建造长方形、正方形庄的水泥鳅池。池子的面积小可在10平方米左右,大可在40~50平方米左右面积不等。
一般一次建 池,两个池子或者多个池子联合动工修造,这样既可节省投资,又可以为今后泥鳅的分池喂养打下基础。
在挖基造池时,要注意的是,要使池底低于地表1米以下,这样可使今后养殖泥鳅时,保持池底泥层中的温度基本平衡,即温差较稳定,以利泥鳅养殖时期正常生长或在人蛰时安全越冬。
3.小泥鳅池子的建造 水泥鳅池在建造时,一般用水泥沙浆做墙。墙高1.5米。池子砌好后,要将内墙粉光,不渗漏。池底也要用水泥筑好地平。地平的四周要一丝不苟地施工,以防池子建好后漏水。
在水泥池子的建造过程中,要留好两孔,即进水孔和排水孔。进水设在墙高1米处;排水孔设在墙高0.2米处。孔的大小可根据池子的大小来灵活决定。
在建造排水孔时,可用一酒瓶从内墙向外塞入孔内,待水泥半凝固时,轻轻将酒瓶旋转拉出,使出水孔呈酒瓶颈尖壮。日后用酒瓶做开关,十分方便。如果有时池外的水位高于池内的水一位,可在排水孔外端做一个堡。堡长0.4米,宽在0.3米高0.3~0.4米。建堡时,在堡内也塞一酒瓶,使酒瓶颈尖与内孔的酒瓶尖相对,待水泥半凝固时,拉出堡内的酒瓶。这样无论是池内水大还是池外水大,都不会因水的压力而挤出排水口的酒瓶。如果盖子楔口漏水,可塞少许稀泥于孔中,再塞入酒瓶,这时,你会发现瓶子堵得滴水不漏。
4.进土 水泥池子建好后,要经常湿水,一星期后,水泥彻底凝固,这时可进行脱碱工作。脱碱5~7天后,方可进土
参考资料:阳光生态鳅 业QQ815922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