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报告作文450字中间要有表格内容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1 21:10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15:55
美好的猪年在锣鼓声中送走,欢乐的鼠年即将在鞭炮声中迎来,人们又要走亲访友忙着拜年了。
过年是四季中的喜中之喜,事中大事。每逢此时,“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那些远在千里归故乡、桌旁床前敬爹娘的浓浓亲情乡情,那种“相互作揖道祝福,欢天喜地庆新春”的欢乐祥和,时时萦绕在城乡之间,温暖着人们的心田。而拜年是我国的传统礼俗,是春节期间的主要活动内容之一。这一礼俗源于一个神话传说:远古时代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它长着血盆大口,凶猛异常。每到腊月三十晚上,便挨家挨户地吃人。为了对付这个怪兽,人们便把肉食放在门外,关上大门,躲在家里。初一早上,人们开门见了面,就作揖道喜,互相祝贺总算未被“年”吃掉。于是,拜年之风便代代相传。
在漫长的岁月里,人们对“年”这个怪兽的传说越来越淡化了,拜年也逐渐由原来的祝贺未被“年”吃掉,演变为现在的尊老敬老。然而,任何活动总是有一定目的的,拜年也不例外。一年到头,人们辛辛苦苦,忙忙碌碌,可是在春节期间,总是有点“闲”,尤其是在农业经济社会中,农民正处在农闲之时,有的是时间,于是大家喜气洋洋地利用假期登门拜年,以利于交流沟通,增加感情,兴敬老敬贤之风。
所以,拜年的习俗起源甚早,至少在宋朝就有了。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写北宋卞京元旦习俗时说:“正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明朝陆容在《菽园杂记》中说:“京师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载:“男女依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亲友,或止遣子道代替,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
常武地区拜年有讲究,大年初一,人们早早起身,换上新衣新鞋,男的戴上新帽,小姑娘扎上了红红的蝴蝶结,村上设有宗祠或设有“家堂”者,依次向列祖列宗牌位或遗像上香点烛,行跪拜大礼;向爷爷奶奶和父母行礼,说一声“祝你健康长寿”之类的吉利话。长辈则向儿孙分发红包,称为“压岁钱”。这一拜,拜出了对父母长辈养育之恩的报答,传承了千年的传统美德,喜上眉梢,这样一个简简单单的仪式就足以令亲人满足了。之后,家人便仨一群,俩一行,走向街坊邻里,给乡邻长辈拜年。邻里之间好多矜持或纠纷通过拜年得到化解,所以平时一些难以解开的疙瘩,长辈总是说“过年后再讲”,人家上了门,就算拜年了,一拜泯恩仇,过去的不愉快随即化作了一缕轻烟,消散得无影无踪了。平辈见面,口头上说“向你拜年哩”、“恭喜恭喜”、“恭喜发财”、“春节好”、“祝你健康快乐”等。
年初一,通常不出门拜年,否则就是“叫化子拜年”。这天妇女也不能到人家去拜年,俗称“忌门”。从年初二起,开始向亲友互贺年喜。年初二,照例是外孙拜外公的日子。“外孙舅家狗,呒不吃扒灶头”,拜年时更是百依百顺,照例要送压岁钱,年菜端满台上,任其随吃。回家时,还要送一个礼包,内有花生果、糖果、桔子、红枣、桂圆和一条红纸包的“云片糕”,取“步步高升”之吉兆。年初三是女婿拜丈母娘的吉日。初五,家家要接财神、烧路头,都要在家吃路头酒。初四、初七不拜年,之后任何一天都可以拜年,故有“拜年拜到大麦黄”的谑说。亲朋上门拜年,主家先以烟茶、糖果、花生、瓜子招待,继而端上一碗红枣汤,更亲近、客气的,要待以“子茶”——鸡蛋索粉汤,有的还外加肉丸、块肉、鸡腿,算是一种至诚的礼节性点心。
现在,拜年有了新时尚,在单位里提倡团拜。虽然原来天天见面,但拜年时再见却大不一样,个个满面春风,人人喜笑颜开,一个热情的问候,一次亲切的握手,一个抱拳拜年的情意,使大家摆脱了一年工作的压力和烦恼,送去了热情和温暖,大概这也是民俗的变体或延续。无论城里人、农村人,都愿意找个藉口,把心贴得近些再近些。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更时兴寄贺卡,拨电话,发短信,写博客……除了表达新春梅花开放时美好和谐的信息之外,都是在传递着一种亲情、友情、乡情,表露祝福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