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一些事作文。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1 16:40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13:38
在我的脑海里,有很多的事情像无数小星星,每颗小星星都是一件事,其中,有一颗并不引人注目的小星星,却勾起我的无穷的回忆。
那是一个星期四的中午,天上正下着雨,吃过午饭后,我打着伞去上学,走着走着,一个小姑娘突然钻进我的伞里,对我说:“我忘带伞了,咱们两共同用一把伞好吗?谢谢你了。”我嘴里虽然勉强答应了,可心里却一百个不愿意,我心想:“我的伞本来就不大,,我一个人打还不够用呢,现在又来一个人就更不够用了。”一路上,我总是偷偷地把伞向我这边移,雨水把那个小姑娘的半边衣服都淋透了。
一路上我总是漫不经心地走着,一不留神,我被路上的小石头拌倒了,把我的裤子摔脏了,这下我可犯难了,回家去换,时间来不及了,到学校同学们一定回笑话我的。就在我进退两难的时候,那个小姑娘拿出一块洁白的手绢,对我说:“来,我帮你擦擦。”我一听,连忙说:“不用了,会把你的手绢能脏的,你妈妈会说你的。”那个小姑娘一听,微笑地说:“不会的,我妈妈是一位老师,她教育我要在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帮助别人,再说,你不也帮助我了吗?”听了那个小姑娘的话,我觉得很惭愧,半天也没说出话来。
这件事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但我记得很清楚,每当我那自私的念头又出现时,小姑娘的话就会在我的耳边响起。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13:38
难忘的那些事
诚然,一个以童年记忆为对象的叙事者,在描述个人眼中的历史图景的时候,不能不受制于叙事者的出身、身份、经历、禀性、品行,以及叙事动机。不同的人,对同一个历史时期、历史场景也许会有不同的记忆和描述,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一些基本常识和细节却不能遗忘或修改,尤其不能有意修改,甚而至于篡改,以取悦当今的某些无聊趣味。最近看了张艺谋的《山楂树之恋》,影片讲的也是“*”记忆,却号称什么“史上最干净的爱情故事”,且不说“最干净”的标准是什么,我想,至少不仅仅是女主角在性方面的无知;而仅就故事本身来说,已颇有些让人莫名其妙,使得我们不得不怀疑导演作为叙事者的用心。作为故事主人公的静秋和老三,一个是右派的女儿,一个是走资派的儿子,他们的恋爱如果发生在“*”当中,恐怕也不会是这样的浪漫和清纯吧?事实上,这样的恋爱只能发生在人造的、超时空的桃花源里,绝不可能发生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他们一见钟情的前提是静秋作为中学生的代表,参加新教材的编写实践活动,来到这个小山村。试想,一个右派的女儿、可教子女、母亲还在学校*,会有这样的殊荣吗?这是个普通的常识,凡是经历过“*“的人都应该有所了解,导演却偏偏忽略了这一点,是一时的疏忽,还是记忆出了问题,或是有意想掩饰什么?
对于“*”,我们一直表现得十分暧昧。虽然官方早就有过“十年浩劫”,以及“彻底否定*”的说法,但在叙事作品中,除了早期的伤痕文学,我们其实很少看到关于“*”的历史再现。知青文学写作在“青春无悔”的口号下,不仅失语,而且失忆,几乎已经丧失了*近历史*的可能。在这里,青春记忆不再是生长在我们身体里的一根刺,它已经蜕化为一种老年人的臆想,我们的历史就在这种想像中被重新建构起来。这是很糟糕的一种局面。我一直以为,“*”对于我们的影响,长久以来是被低估了的,它表现在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就深度而言,它的影响将不止于50后、60后、70后,还将包括80后、90后乃至他们的后代;就广度而言,也不仅仅是*、经济、文化,以及社会伦理、思想观念或行为方式,还可能包括更加复杂的民族心理和集体无意识。但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之于我们,却更像是一个禁忌,对于“*”的研究和反思几乎无从谈起,或被严重地边缘化,或被广泛地改写和修正,不要说下一代,即使我们自己,怕也很难了解“*”的真实面貌了。所以我很希望,能有更多的亲历者,变成“*”记忆的书写者、叙述者,为后来的研究者积累和保存更多的第一手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