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1 14:2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03:49
一、万寿寺是为乾隆皇帝祈寿的寺院
首先让我们看一下权威的资料,上世纪末成书和出版的《长春市志·宗教志》对万寿寺记载如下:
万寿寺“在长春市宽城区奋进乡小城子屯,(今为长春市宽城区兰家镇小城子村管辖——编者注)伊通河岸边。创建于清嘉庆二年(1797年),开山建庙者是北京嘉兴寺和尚,法名不详,绰号‘元宝和尚’。传说其人腿跛,大弯腰,是嘉庆朝摄政王的‘替僧’。建庙工程于1799年全部完竣。寺建成后摄政王题匾一方:‘惠我无疆’,悬在大殿*。马殿七间,正殿十二间,后殿五间,钟鼓楼各一座,有两个跨院,灵塔一座。僧人最盛时约50余名。”
此资料是修志人员通过查档和走访知情人而依搜集到的资料据实撰写的,无有杜撰。但是,此资料的记载有两点与史、与理不符:一是如资料所说元宝和尚是当时嘉庆朝摄政王的“替僧”是不对的,因为嘉庆皇帝继皇位时乾隆皇帝还活在,并明确定为太上皇,纵览朝政,没有设什么“摄政王”,元宝和尚是“摄政王”的“替僧”属子虚乌有。二是“替僧”建寺一般都是替“身主”祈福祈寿,并按照“身主”的身份和意愿为寺院命名。假如元宝和尚真是某一位“摄政王”的“替僧”,为某一位“摄政王”祈福祈寿,他建的寺院是不应该叫、也不敢叫“万寿寺”的,因为“万寿”二字只有与皇帝有关时才能使用。那么,另一个猜想——元宝和尚是嘉庆朝的太上皇乾隆的“替僧”,他建万寿寺的目的是为乾隆太上皇祈寿——应该是真实的。理由如下——
北京嘉兴寺在北京是很有名的寺院,建于明朝,清康熙朝重修,在乾隆朝时其住持受过乾隆的皇封,属皇封的寺院。此寺院为乾隆皇帝安排个“替僧”以代替皇帝修行是有可能的。后来这个“替僧”建寺替乾隆皇帝祈寿,并将所建的寺院名为“万寿寺”也是应该的。同时我们再看,能题匾“惠我无疆”的“身主”应该是谁?一定是皇帝。那么,将万寿寺的寺名和匾额上的题词连起来一看就更清楚了,连起来之后就是颂祝皇帝的那句话:“万寿无疆”。综合这三点,可以完全确定元宝和尚是乾隆的“替僧”,元宝和尚是为乾隆祈寿创建了万寿寺,那块“惠我无疆”的匾也理所当然是乾隆所题。问题是当时秘而不宣而假托子虚乌有的“摄政王”之名、打了许多马虎眼的原因,我们无从知晓。是不是因为乾隆太上皇当时已年近九旬,虽然心想长寿但又不想把“替僧”为己祈寿之事公开,这也是一种猜想。
二、万寿寺建在郭前旗蒙地上是有着特定的目的
万寿寺的真实身份弄清后,另一个问题又显现出来了:元宝和尚为什么在嘉庆初年、长春未设治之前将替乾隆皇帝祈寿之寺建在当时的郭前旗蒙地之上呢?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我认为,这一定与当时郭前旗蒙公恭格拉布坦私召“流民”垦种而欲逃避朝廷的处罚有关。因为从乾隆三十几年起恭格拉布坦就已私召“流民”越过柳条边垦种,到乾隆末年已经公开化。私召“流民”越边开垦是清代的大罪,如何面对即将到来的惩罚?讨好皇帝从而得到宽恕应是聪明的办法。因此,恭格拉布坦拿出自己的封地,投乾隆皇帝所好,邀乾隆太上皇的“替僧”来此建寺为乾隆祈寿就是再好不过的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一)从后来的事实看,果然在万寿寺建成的第二年(1800年),恭格拉布坦私召“流民”垦种的行为就得到皇帝的宽恕,皇帝批准设立长春厅,将蒙古王公收租、外来“流民”垦种都通过设治而合法化了,并且后来又一次次地默许蒙公续放蒙荒,扩大租地范围。以果证因,应是这样的。(二)在长春民间传说中还有元宝和尚参与蒙公“拉杆”放荒的说法。我在前些年与宽城区史志办同志一起到小城子考察,访问过炮手屯的一位年近九旬的老吕头,他就给我们讲过元宝和尚如何在此地“拉杆”放荒的许多掌故。如果不是因为建万寿寺而得到皇帝的欢心和默许,一个普普通通的和尚怎敢参与私放蒙荒的这有违国法的事情呢?我认为,一定是元宝和尚倚仗其是乾隆皇帝“替僧”这样一个身份而这样做的。
三、文献中的长春城下古城遗址即使小城子古城遗址
因为万寿寺是长春第一座寺院建筑,建于嘉庆二年,早于建在南关的朝阳寺(后改为关帝庙),更主要的是因为它又是为乾隆祈寿而建的寺院,它建于小城子,这说明当时小城子一定是郭前旗蒙地上“流民”垦区的中心。这点确定后,许多文献中所说的在1865年所修的长春城下的古城遗址就应是小城子古城遗址,而不是在1865年所修的长春城下还有一个古城遗址。
为什么会造成后来的误说呢?我分析,开发当时地广人稀,蒙民和“流民”一直将小城子叫“宽城子”(因为小城子古城遗址东西长500米、南北宽250米),蒙语为“乌浩特”,同时从远处说也将小城子周围之地泛称“宽城子”。后来小城子周围也发展起来了,特别是小城子以南发展更快。1825年长春厅治北移至小城子南十清里处的一个较大的居民点内(今三、四道街一带),1865年又在那里修了长春城。因为新城也恰好东西广于南北,符合“宽城子”之名,渐渐地人们便将泛称的“宽城子”地名固定在新修的长春城上,成为长春城的地名,同时原属于小城子的“宽城子”的名字逐渐淹没,而改为小城子。如此变化之后,因为人们一直知道宽城子原有古城遗址,新修的长春城既然是宽城子,当然认为原古城遗址一定还在它之下,只是不知道“宽城子”之名早已从小城子转移到长春城上了,此“宽城子”已非彼“宽城子”了,在从名为“宽城子”的长春城下去找古城遗址,当然是找不到了。这也是一个多世纪的长春老城改造和建设中,没有发现任何古城遗址的遗迹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