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13:56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2 06:57
我来说下个人的看法。
我们都知道,古代封建王朝进项,统治者通过科举制度录取文官。经常听说的进士、状元、榜眼、探花等,就是通过科举考试的人获得的称谓。不过,这些通过考试的人与现在是的对比,学历大致是什么情况呢?这里说一下结论:秀才大致相当于初中毕业、举人则是高中毕业,而状元则是大学毕业。
在古代科举考试中,有着完整的考试体系进行层层筛选。主要有:童试、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其中,童试、院试是乡县一级的考试,用于对读书人的成果评估;而乡试,并不像字面那样是乡一级的考试,而是省级的大考,如同现今的高考一样;之后的会试与殿试则是在封建王朝的统治中心举行。
五级考试通过后的称谓则对应我们经常听说的称号,通过童试称为童生、通过院试称为秀才、通过乡试称为举人、通过会试称为贡生,而通过殿试之后,则有三榜,也称为三甲。一甲仅有三人分别是:状元及第、榜眼、探花;二甲有若干人,叫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叫赐同进士出身。
将古*试等级与现代一对比,大致就可以看出来秀才、举人、状元对应现代的学历与级别。
此外,古代的科举考试中每个等级考试并不是每年都会举行,比如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之后才是会试与殿试。因此,古代能够通过科举考试站在殿试的人无一不是读书人中的优秀人员。
而在这个过程中,也有众多的人无法再进一步,被卡在等级考试之外。尤其是会试与殿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大量的举人不得不忍受着一次次的落榜,像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张居正、王守仁,也无法一次性通过。能够一次通过的人实在是凤毛麟角,可谓是天选之子。
但是,你会发现历史上,能够影响历史进程的人,还是没能一次通过的人居多。这也说明古代科举考试制度有一定的不合理性,虽然,提拔了大量的文官,但也埋没了众多的人才。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2 06:57
古代的秀才是通过府试而获得的称号,举人则是通过乡试得到的称号,一般成绩位列全省前列,相当于现在国内清华北大高校学生。而状元在全国只录取一位,比现在得到两院院士还难。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2 06:58
研究生、本科生、和博士生。古代能够录取的比例是非常低的,所以如果能够当举人也已经非常厉害了。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2 06:58
秀才就是现在的初中毕业生。举人就是高中毕业生。而状元的话就是大学毕业生。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2 06:59
1903年,清*颁布了《鼓励游学毕业生章程》,规定视留学生学习情况给以奖励,以在日本留学生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