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7 21:4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5 16:14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是鸭和多种禽类的一种急性或慢性传染病。鸭疫里默氏杆菌共有21个血清型,我国目前至少发现有7个血清型,彼此间无交叉免疫。2~3周龄鸭最易感染鸭疫里默氏杆菌病,1周龄内和8周龄以上鸭不易感染发病。在污染鸭群中,感染率可高达90%以上,而死亡率高低不等,低至5%,高达80%。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发生,常由日龄较小的鸭群逐渐扩散到日龄较大的鸭群,某个鸭场一旦发病,其周围的鸭群或鸭场也会相继发生该病,发生过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鸭场很难根除此病,若不改善饲养及环境条件,达到易感日龄的雏鸭极易发病。育雏舍鸭群密度过大,空气流通不畅,地面潮湿,卫生条件差,饲养管理粗放,饲料中蛋白质水平过低,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等,均可引起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发生和流行。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潜伏期一般1~3天,有时可长达7天,最急性病例常无明显症状而突然死亡。急性病例的主要临床症状是嗜睡,缩颈,喙抵地面,两肢软弱,不愿走动,行动迟缓,共济失调,食欲减退甚至废绝。眼有浆液性或黏液性分泌物。粪便稀薄,呈绿色或黄绿色,部分雏鸭腹部膨胀。濒死期出现神经失调的症状,如摇头、点头或背脖,两肢伸直呈角弓反张状态,进而出现全身痉挛性抽搐,很快死亡。也有少数病例出现阵发性痉挛,在短时间内发作2~3次后死亡,病程一般为1~3天,而4~7周龄的雏鸭,病程可达7天以上,呈亚急性或慢性经过。有少数病例出现头颈歪斜,不断鸣叫,时而转圈,时而后退。但在安静时,症状稍有缓解,也可采食、饮水,无明显病症,慢性病例常能存活,但发育不良,体态消瘦,失去经济价值。还有少数病例出现张口呼吸等呼吸困难的症状,常因发育不良,体态消瘦,衰竭而死亡。也有的病例出现跗关节肿胀,跛行,伏卧不起。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主要病变是浆膜有纤维素性炎性渗出物,以心包膜、肝被膜和气囊壁的炎症为主。病程较长的病例,炎性渗出物机化呈干酪样,形成典型的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或气囊炎。
根据临床表现为缩颈,眼与鼻孔有分泌物,绿色下痢、共济失调和抽搐,慢性病例为斜颈,病变特点为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干酪样输卵管炎和脑膜炎等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必须无菌采取血、肝、脾、脑等组织,通过涂片染色、细菌分离培养、动物接种及血清学试验进行诊断。
预防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主要措施有以下三个方面:
(1)加强饲养管理,首先要改善育雏的卫生条件,注意通风干燥、防寒以及合理的饲养密度,勤换垫料,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制度。由于鸭传染性浆膜炎的发生和流行与应激因素关系密切,因此,在将雏鸭转舍,舍内迁至舍外以及下塘饲养时,应密切注意气候和温度的变化,减少运输和驱赶等应激因素对鸭群的影响。对于发生过鸭传染性浆膜炎的鸭场,待该批鸭群出栏上市后,对鸭舍、场地、各种用具进行彻底、严格的清洗和消毒;发生过疫情的鸭场,在饲养管理过程中应特别注意,防止气候突变及其他应激因素。
(2)药物防治,常以强力霉素作为首选药物,药量按0.04%混饲连续喂3~4天,可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四环素、土霉素、多黏菌素B、林可霉素、恩诺沙星等都有较好的疗效。应用抗生素类药物,可预先做药敏试验,选用抗菌效果较好的药物。
(3)接种疫苗 疫苗的预防接种是预防鸭疫里默氏杆菌病较为有效的措施,但由于鸭疫里默氏杆菌不同血清型菌株的免疫原性不同,疫苗诱导的免疫力具有血清型特异性,目前发现的血清型就有21种之多,并且该病可出现多种血清型混合感染以及血清型变异,所以疫苗选用须有针对性。目前,疫苗有油乳剂灭活苗、铝胶灭活苗以及弱毒活菌苗。因此,在应用疫苗时,要经常分离鉴定本场流行菌株的血清型,选用同型菌株的疫苗,或多价抗原组成的多价灭活苗,确保免疫效果。除血清型外,本菌培养条件要求较高,免疫性较差,因此,建议雏鸭10日龄首次免疫,在首免后2~3周进行第二次免疫。作者认为首免用水剂灭活苗,二免用水剂灭活苗或油乳剂灭活苗免疫较好。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5 16:14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是鸭和多种禽类的一种急性或慢性传染病。鸭疫里默氏杆菌共有21个血清型,我国目前至少发现有7个血清型,彼此间无交叉免疫。2~3周龄鸭最易感染鸭疫里默氏杆菌病,1周龄内和8周龄以上鸭不易感染发病。在污染鸭群中,感染率可高达90%以上,而死亡率高低不等,低至5%,高达80%。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发生,常由日龄较小的鸭群逐渐扩散到日龄较大的鸭群,某个鸭场一旦发病,其周围的鸭群或鸭场也会相继发生该病,发生过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鸭场很难根除此病,若不改善饲养及环境条件,达到易感日龄的雏鸭极易发病。育雏舍鸭群密度过大,空气流通不畅,地面潮湿,卫生条件差,饲养管理粗放,饲料中蛋白质水平过低,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等,均可引起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发生和流行。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潜伏期一般1~3天,有时可长达7天,最急性病例常无明显症状而突然死亡。急性病例的主要临床症状是嗜睡,缩颈,喙抵地面,两肢软弱,不愿走动,行动迟缓,共济失调,食欲减退甚至废绝。眼有浆液性或黏液性分泌物。粪便稀薄,呈绿色或黄绿色,部分雏鸭腹部膨胀。濒死期出现神经失调的症状,如摇头、点头或背脖,两肢伸直呈角弓反张状态,进而出现全身痉挛性抽搐,很快死亡。也有少数病例出现阵发性痉挛,在短时间内发作2~3次后死亡,病程一般为1~3天,而4~7周龄的雏鸭,病程可达7天以上,呈亚急性或慢性经过。有少数病例出现头颈歪斜,不断鸣叫,时而转圈,时而后退。但在安静时,症状稍有缓解,也可采食、饮水,无明显病症,慢性病例常能存活,但发育不良,体态消瘦,失去经济价值。还有少数病例出现张口呼吸等呼吸困难的症状,常因发育不良,体态消瘦,衰竭而死亡。也有的病例出现跗关节肿胀,跛行,伏卧不起。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主要病变是浆膜有纤维素性炎性渗出物,以心包膜、肝被膜和气囊壁的炎症为主。病程较长的病例,炎性渗出物机化呈干酪样,形成典型的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或气囊炎。
根据临床表现为缩颈,眼与鼻孔有分泌物,绿色下痢、共济失调和抽搐,慢性病例为斜颈,病变特点为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干酪样输卵管炎和脑膜炎等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必须无菌采取血、肝、脾、脑等组织,通过涂片染色、细菌分离培养、动物接种及血清学试验进行诊断。
预防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主要措施有以下三个方面:
(1)加强饲养管理,首先要改善育雏的卫生条件,注意通风干燥、防寒以及合理的饲养密度,勤换垫料,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制度。由于鸭传染性浆膜炎的发生和流行与应激因素关系密切,因此,在将雏鸭转舍,舍内迁至舍外以及下塘饲养时,应密切注意气候和温度的变化,减少运输和驱赶等应激因素对鸭群的影响。对于发生过鸭传染性浆膜炎的鸭场,待该批鸭群出栏上市后,对鸭舍、场地、各种用具进行彻底、严格的清洗和消毒;发生过疫情的鸭场,在饲养管理过程中应特别注意,防止气候突变及其他应激因素。
(2)药物防治,常以强力霉素作为首选药物,药量按0.04%混饲连续喂3~4天,可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四环素、土霉素、多黏菌素B、林可霉素、恩诺沙星等都有较好的疗效。应用抗生素类药物,可预先做药敏试验,选用抗菌效果较好的药物。
(3)接种疫苗 疫苗的预防接种是预防鸭疫里默氏杆菌病较为有效的措施,但由于鸭疫里默氏杆菌不同血清型菌株的免疫原性不同,疫苗诱导的免疫力具有血清型特异性,目前发现的血清型就有21种之多,并且该病可出现多种血清型混合感染以及血清型变异,所以疫苗选用须有针对性。目前,疫苗有油乳剂灭活苗、铝胶灭活苗以及弱毒活菌苗。因此,在应用疫苗时,要经常分离鉴定本场流行菌株的血清型,选用同型菌株的疫苗,或多价抗原组成的多价灭活苗,确保免疫效果。除血清型外,本菌培养条件要求较高,免疫性较差,因此,建议雏鸭10日龄首次免疫,在首免后2~3周进行第二次免疫。作者认为首免用水剂灭活苗,二免用水剂灭活苗或油乳剂灭活苗免疫较好。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5 16:14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是鸭和多种禽类的一种急性或慢性传染病。鸭疫里默氏杆菌共有21个血清型,我国目前至少发现有7个血清型,彼此间无交叉免疫。2~3周龄鸭最易感染鸭疫里默氏杆菌病,1周龄内和8周龄以上鸭不易感染发病。在污染鸭群中,感染率可高达90%以上,而死亡率高低不等,低至5%,高达80%。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发生,常由日龄较小的鸭群逐渐扩散到日龄较大的鸭群,某个鸭场一旦发病,其周围的鸭群或鸭场也会相继发生该病,发生过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鸭场很难根除此病,若不改善饲养及环境条件,达到易感日龄的雏鸭极易发病。育雏舍鸭群密度过大,空气流通不畅,地面潮湿,卫生条件差,饲养管理粗放,饲料中蛋白质水平过低,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等,均可引起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发生和流行。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潜伏期一般1~3天,有时可长达7天,最急性病例常无明显症状而突然死亡。急性病例的主要临床症状是嗜睡,缩颈,喙抵地面,两肢软弱,不愿走动,行动迟缓,共济失调,食欲减退甚至废绝。眼有浆液性或黏液性分泌物。粪便稀薄,呈绿色或黄绿色,部分雏鸭腹部膨胀。濒死期出现神经失调的症状,如摇头、点头或背脖,两肢伸直呈角弓反张状态,进而出现全身痉挛性抽搐,很快死亡。也有少数病例出现阵发性痉挛,在短时间内发作2~3次后死亡,病程一般为1~3天,而4~7周龄的雏鸭,病程可达7天以上,呈亚急性或慢性经过。有少数病例出现头颈歪斜,不断鸣叫,时而转圈,时而后退。但在安静时,症状稍有缓解,也可采食、饮水,无明显病症,慢性病例常能存活,但发育不良,体态消瘦,失去经济价值。还有少数病例出现张口呼吸等呼吸困难的症状,常因发育不良,体态消瘦,衰竭而死亡。也有的病例出现跗关节肿胀,跛行,伏卧不起。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主要病变是浆膜有纤维素性炎性渗出物,以心包膜、肝被膜和气囊壁的炎症为主。病程较长的病例,炎性渗出物机化呈干酪样,形成典型的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或气囊炎。
根据临床表现为缩颈,眼与鼻孔有分泌物,绿色下痢、共济失调和抽搐,慢性病例为斜颈,病变特点为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干酪样输卵管炎和脑膜炎等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必须无菌采取血、肝、脾、脑等组织,通过涂片染色、细菌分离培养、动物接种及血清学试验进行诊断。
预防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主要措施有以下三个方面:
(1)加强饲养管理,首先要改善育雏的卫生条件,注意通风干燥、防寒以及合理的饲养密度,勤换垫料,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制度。由于鸭传染性浆膜炎的发生和流行与应激因素关系密切,因此,在将雏鸭转舍,舍内迁至舍外以及下塘饲养时,应密切注意气候和温度的变化,减少运输和驱赶等应激因素对鸭群的影响。对于发生过鸭传染性浆膜炎的鸭场,待该批鸭群出栏上市后,对鸭舍、场地、各种用具进行彻底、严格的清洗和消毒;发生过疫情的鸭场,在饲养管理过程中应特别注意,防止气候突变及其他应激因素。
(2)药物防治,常以强力霉素作为首选药物,药量按0.04%混饲连续喂3~4天,可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四环素、土霉素、多黏菌素B、林可霉素、恩诺沙星等都有较好的疗效。应用抗生素类药物,可预先做药敏试验,选用抗菌效果较好的药物。
(3)接种疫苗 疫苗的预防接种是预防鸭疫里默氏杆菌病较为有效的措施,但由于鸭疫里默氏杆菌不同血清型菌株的免疫原性不同,疫苗诱导的免疫力具有血清型特异性,目前发现的血清型就有21种之多,并且该病可出现多种血清型混合感染以及血清型变异,所以疫苗选用须有针对性。目前,疫苗有油乳剂灭活苗、铝胶灭活苗以及弱毒活菌苗。因此,在应用疫苗时,要经常分离鉴定本场流行菌株的血清型,选用同型菌株的疫苗,或多价抗原组成的多价灭活苗,确保免疫效果。除血清型外,本菌培养条件要求较高,免疫性较差,因此,建议雏鸭10日龄首次免疫,在首免后2~3周进行第二次免疫。作者认为首免用水剂灭活苗,二免用水剂灭活苗或油乳剂灭活苗免疫较好。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5 16:14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是鸭和多种禽类的一种急性或慢性传染病。鸭疫里默氏杆菌共有21个血清型,我国目前至少发现有7个血清型,彼此间无交叉免疫。2~3周龄鸭最易感染鸭疫里默氏杆菌病,1周龄内和8周龄以上鸭不易感染发病。在污染鸭群中,感染率可高达90%以上,而死亡率高低不等,低至5%,高达80%。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发生,常由日龄较小的鸭群逐渐扩散到日龄较大的鸭群,某个鸭场一旦发病,其周围的鸭群或鸭场也会相继发生该病,发生过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鸭场很难根除此病,若不改善饲养及环境条件,达到易感日龄的雏鸭极易发病。育雏舍鸭群密度过大,空气流通不畅,地面潮湿,卫生条件差,饲养管理粗放,饲料中蛋白质水平过低,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等,均可引起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发生和流行。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潜伏期一般1~3天,有时可长达7天,最急性病例常无明显症状而突然死亡。急性病例的主要临床症状是嗜睡,缩颈,喙抵地面,两肢软弱,不愿走动,行动迟缓,共济失调,食欲减退甚至废绝。眼有浆液性或黏液性分泌物。粪便稀薄,呈绿色或黄绿色,部分雏鸭腹部膨胀。濒死期出现神经失调的症状,如摇头、点头或背脖,两肢伸直呈角弓反张状态,进而出现全身痉挛性抽搐,很快死亡。也有少数病例出现阵发性痉挛,在短时间内发作2~3次后死亡,病程一般为1~3天,而4~7周龄的雏鸭,病程可达7天以上,呈亚急性或慢性经过。有少数病例出现头颈歪斜,不断鸣叫,时而转圈,时而后退。但在安静时,症状稍有缓解,也可采食、饮水,无明显病症,慢性病例常能存活,但发育不良,体态消瘦,失去经济价值。还有少数病例出现张口呼吸等呼吸困难的症状,常因发育不良,体态消瘦,衰竭而死亡。也有的病例出现跗关节肿胀,跛行,伏卧不起。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主要病变是浆膜有纤维素性炎性渗出物,以心包膜、肝被膜和气囊壁的炎症为主。病程较长的病例,炎性渗出物机化呈干酪样,形成典型的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或气囊炎。
根据临床表现为缩颈,眼与鼻孔有分泌物,绿色下痢、共济失调和抽搐,慢性病例为斜颈,病变特点为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干酪样输卵管炎和脑膜炎等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必须无菌采取血、肝、脾、脑等组织,通过涂片染色、细菌分离培养、动物接种及血清学试验进行诊断。
预防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主要措施有以下三个方面:
(1)加强饲养管理,首先要改善育雏的卫生条件,注意通风干燥、防寒以及合理的饲养密度,勤换垫料,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制度。由于鸭传染性浆膜炎的发生和流行与应激因素关系密切,因此,在将雏鸭转舍,舍内迁至舍外以及下塘饲养时,应密切注意气候和温度的变化,减少运输和驱赶等应激因素对鸭群的影响。对于发生过鸭传染性浆膜炎的鸭场,待该批鸭群出栏上市后,对鸭舍、场地、各种用具进行彻底、严格的清洗和消毒;发生过疫情的鸭场,在饲养管理过程中应特别注意,防止气候突变及其他应激因素。
(2)药物防治,常以强力霉素作为首选药物,药量按0.04%混饲连续喂3~4天,可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四环素、土霉素、多黏菌素B、林可霉素、恩诺沙星等都有较好的疗效。应用抗生素类药物,可预先做药敏试验,选用抗菌效果较好的药物。
(3)接种疫苗 疫苗的预防接种是预防鸭疫里默氏杆菌病较为有效的措施,但由于鸭疫里默氏杆菌不同血清型菌株的免疫原性不同,疫苗诱导的免疫力具有血清型特异性,目前发现的血清型就有21种之多,并且该病可出现多种血清型混合感染以及血清型变异,所以疫苗选用须有针对性。目前,疫苗有油乳剂灭活苗、铝胶灭活苗以及弱毒活菌苗。因此,在应用疫苗时,要经常分离鉴定本场流行菌株的血清型,选用同型菌株的疫苗,或多价抗原组成的多价灭活苗,确保免疫效果。除血清型外,本菌培养条件要求较高,免疫性较差,因此,建议雏鸭10日龄首次免疫,在首免后2~3周进行第二次免疫。作者认为首免用水剂灭活苗,二免用水剂灭活苗或油乳剂灭活苗免疫较好。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5 16:14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是鸭和多种禽类的一种急性或慢性传染病。鸭疫里默氏杆菌共有21个血清型,我国目前至少发现有7个血清型,彼此间无交叉免疫。2~3周龄鸭最易感染鸭疫里默氏杆菌病,1周龄内和8周龄以上鸭不易感染发病。在污染鸭群中,感染率可高达90%以上,而死亡率高低不等,低至5%,高达80%。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发生,常由日龄较小的鸭群逐渐扩散到日龄较大的鸭群,某个鸭场一旦发病,其周围的鸭群或鸭场也会相继发生该病,发生过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鸭场很难根除此病,若不改善饲养及环境条件,达到易感日龄的雏鸭极易发病。育雏舍鸭群密度过大,空气流通不畅,地面潮湿,卫生条件差,饲养管理粗放,饲料中蛋白质水平过低,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等,均可引起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发生和流行。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潜伏期一般1~3天,有时可长达7天,最急性病例常无明显症状而突然死亡。急性病例的主要临床症状是嗜睡,缩颈,喙抵地面,两肢软弱,不愿走动,行动迟缓,共济失调,食欲减退甚至废绝。眼有浆液性或黏液性分泌物。粪便稀薄,呈绿色或黄绿色,部分雏鸭腹部膨胀。濒死期出现神经失调的症状,如摇头、点头或背脖,两肢伸直呈角弓反张状态,进而出现全身痉挛性抽搐,很快死亡。也有少数病例出现阵发性痉挛,在短时间内发作2~3次后死亡,病程一般为1~3天,而4~7周龄的雏鸭,病程可达7天以上,呈亚急性或慢性经过。有少数病例出现头颈歪斜,不断鸣叫,时而转圈,时而后退。但在安静时,症状稍有缓解,也可采食、饮水,无明显病症,慢性病例常能存活,但发育不良,体态消瘦,失去经济价值。还有少数病例出现张口呼吸等呼吸困难的症状,常因发育不良,体态消瘦,衰竭而死亡。也有的病例出现跗关节肿胀,跛行,伏卧不起。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主要病变是浆膜有纤维素性炎性渗出物,以心包膜、肝被膜和气囊壁的炎症为主。病程较长的病例,炎性渗出物机化呈干酪样,形成典型的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或气囊炎。
根据临床表现为缩颈,眼与鼻孔有分泌物,绿色下痢、共济失调和抽搐,慢性病例为斜颈,病变特点为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干酪样输卵管炎和脑膜炎等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必须无菌采取血、肝、脾、脑等组织,通过涂片染色、细菌分离培养、动物接种及血清学试验进行诊断。
预防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主要措施有以下三个方面:
(1)加强饲养管理,首先要改善育雏的卫生条件,注意通风干燥、防寒以及合理的饲养密度,勤换垫料,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制度。由于鸭传染性浆膜炎的发生和流行与应激因素关系密切,因此,在将雏鸭转舍,舍内迁至舍外以及下塘饲养时,应密切注意气候和温度的变化,减少运输和驱赶等应激因素对鸭群的影响。对于发生过鸭传染性浆膜炎的鸭场,待该批鸭群出栏上市后,对鸭舍、场地、各种用具进行彻底、严格的清洗和消毒;发生过疫情的鸭场,在饲养管理过程中应特别注意,防止气候突变及其他应激因素。
(2)药物防治,常以强力霉素作为首选药物,药量按0.04%混饲连续喂3~4天,可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四环素、土霉素、多黏菌素B、林可霉素、恩诺沙星等都有较好的疗效。应用抗生素类药物,可预先做药敏试验,选用抗菌效果较好的药物。
(3)接种疫苗 疫苗的预防接种是预防鸭疫里默氏杆菌病较为有效的措施,但由于鸭疫里默氏杆菌不同血清型菌株的免疫原性不同,疫苗诱导的免疫力具有血清型特异性,目前发现的血清型就有21种之多,并且该病可出现多种血清型混合感染以及血清型变异,所以疫苗选用须有针对性。目前,疫苗有油乳剂灭活苗、铝胶灭活苗以及弱毒活菌苗。因此,在应用疫苗时,要经常分离鉴定本场流行菌株的血清型,选用同型菌株的疫苗,或多价抗原组成的多价灭活苗,确保免疫效果。除血清型外,本菌培养条件要求较高,免疫性较差,因此,建议雏鸭10日龄首次免疫,在首免后2~3周进行第二次免疫。作者认为首免用水剂灭活苗,二免用水剂灭活苗或油乳剂灭活苗免疫较好。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5 16:14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是鸭和多种禽类的一种急性或慢性传染病。鸭疫里默氏杆菌共有21个血清型,我国目前至少发现有7个血清型,彼此间无交叉免疫。2~3周龄鸭最易感染鸭疫里默氏杆菌病,1周龄内和8周龄以上鸭不易感染发病。在污染鸭群中,感染率可高达90%以上,而死亡率高低不等,低至5%,高达80%。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发生,常由日龄较小的鸭群逐渐扩散到日龄较大的鸭群,某个鸭场一旦发病,其周围的鸭群或鸭场也会相继发生该病,发生过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鸭场很难根除此病,若不改善饲养及环境条件,达到易感日龄的雏鸭极易发病。育雏舍鸭群密度过大,空气流通不畅,地面潮湿,卫生条件差,饲养管理粗放,饲料中蛋白质水平过低,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等,均可引起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发生和流行。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潜伏期一般1~3天,有时可长达7天,最急性病例常无明显症状而突然死亡。急性病例的主要临床症状是嗜睡,缩颈,喙抵地面,两肢软弱,不愿走动,行动迟缓,共济失调,食欲减退甚至废绝。眼有浆液性或黏液性分泌物。粪便稀薄,呈绿色或黄绿色,部分雏鸭腹部膨胀。濒死期出现神经失调的症状,如摇头、点头或背脖,两肢伸直呈角弓反张状态,进而出现全身痉挛性抽搐,很快死亡。也有少数病例出现阵发性痉挛,在短时间内发作2~3次后死亡,病程一般为1~3天,而4~7周龄的雏鸭,病程可达7天以上,呈亚急性或慢性经过。有少数病例出现头颈歪斜,不断鸣叫,时而转圈,时而后退。但在安静时,症状稍有缓解,也可采食、饮水,无明显病症,慢性病例常能存活,但发育不良,体态消瘦,失去经济价值。还有少数病例出现张口呼吸等呼吸困难的症状,常因发育不良,体态消瘦,衰竭而死亡。也有的病例出现跗关节肿胀,跛行,伏卧不起。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主要病变是浆膜有纤维素性炎性渗出物,以心包膜、肝被膜和气囊壁的炎症为主。病程较长的病例,炎性渗出物机化呈干酪样,形成典型的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或气囊炎。
根据临床表现为缩颈,眼与鼻孔有分泌物,绿色下痢、共济失调和抽搐,慢性病例为斜颈,病变特点为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干酪样输卵管炎和脑膜炎等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必须无菌采取血、肝、脾、脑等组织,通过涂片染色、细菌分离培养、动物接种及血清学试验进行诊断。
预防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主要措施有以下三个方面:
(1)加强饲养管理,首先要改善育雏的卫生条件,注意通风干燥、防寒以及合理的饲养密度,勤换垫料,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制度。由于鸭传染性浆膜炎的发生和流行与应激因素关系密切,因此,在将雏鸭转舍,舍内迁至舍外以及下塘饲养时,应密切注意气候和温度的变化,减少运输和驱赶等应激因素对鸭群的影响。对于发生过鸭传染性浆膜炎的鸭场,待该批鸭群出栏上市后,对鸭舍、场地、各种用具进行彻底、严格的清洗和消毒;发生过疫情的鸭场,在饲养管理过程中应特别注意,防止气候突变及其他应激因素。
(2)药物防治,常以强力霉素作为首选药物,药量按0.04%混饲连续喂3~4天,可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四环素、土霉素、多黏菌素B、林可霉素、恩诺沙星等都有较好的疗效。应用抗生素类药物,可预先做药敏试验,选用抗菌效果较好的药物。
(3)接种疫苗 疫苗的预防接种是预防鸭疫里默氏杆菌病较为有效的措施,但由于鸭疫里默氏杆菌不同血清型菌株的免疫原性不同,疫苗诱导的免疫力具有血清型特异性,目前发现的血清型就有21种之多,并且该病可出现多种血清型混合感染以及血清型变异,所以疫苗选用须有针对性。目前,疫苗有油乳剂灭活苗、铝胶灭活苗以及弱毒活菌苗。因此,在应用疫苗时,要经常分离鉴定本场流行菌株的血清型,选用同型菌株的疫苗,或多价抗原组成的多价灭活苗,确保免疫效果。除血清型外,本菌培养条件要求较高,免疫性较差,因此,建议雏鸭10日龄首次免疫,在首免后2~3周进行第二次免疫。作者认为首免用水剂灭活苗,二免用水剂灭活苗或油乳剂灭活苗免疫较好。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5 16:14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是鸭和多种禽类的一种急性或慢性传染病。鸭疫里默氏杆菌共有21个血清型,我国目前至少发现有7个血清型,彼此间无交叉免疫。2~3周龄鸭最易感染鸭疫里默氏杆菌病,1周龄内和8周龄以上鸭不易感染发病。在污染鸭群中,感染率可高达90%以上,而死亡率高低不等,低至5%,高达80%。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发生,常由日龄较小的鸭群逐渐扩散到日龄较大的鸭群,某个鸭场一旦发病,其周围的鸭群或鸭场也会相继发生该病,发生过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鸭场很难根除此病,若不改善饲养及环境条件,达到易感日龄的雏鸭极易发病。育雏舍鸭群密度过大,空气流通不畅,地面潮湿,卫生条件差,饲养管理粗放,饲料中蛋白质水平过低,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等,均可引起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发生和流行。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潜伏期一般1~3天,有时可长达7天,最急性病例常无明显症状而突然死亡。急性病例的主要临床症状是嗜睡,缩颈,喙抵地面,两肢软弱,不愿走动,行动迟缓,共济失调,食欲减退甚至废绝。眼有浆液性或黏液性分泌物。粪便稀薄,呈绿色或黄绿色,部分雏鸭腹部膨胀。濒死期出现神经失调的症状,如摇头、点头或背脖,两肢伸直呈角弓反张状态,进而出现全身痉挛性抽搐,很快死亡。也有少数病例出现阵发性痉挛,在短时间内发作2~3次后死亡,病程一般为1~3天,而4~7周龄的雏鸭,病程可达7天以上,呈亚急性或慢性经过。有少数病例出现头颈歪斜,不断鸣叫,时而转圈,时而后退。但在安静时,症状稍有缓解,也可采食、饮水,无明显病症,慢性病例常能存活,但发育不良,体态消瘦,失去经济价值。还有少数病例出现张口呼吸等呼吸困难的症状,常因发育不良,体态消瘦,衰竭而死亡。也有的病例出现跗关节肿胀,跛行,伏卧不起。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主要病变是浆膜有纤维素性炎性渗出物,以心包膜、肝被膜和气囊壁的炎症为主。病程较长的病例,炎性渗出物机化呈干酪样,形成典型的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或气囊炎。
根据临床表现为缩颈,眼与鼻孔有分泌物,绿色下痢、共济失调和抽搐,慢性病例为斜颈,病变特点为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干酪样输卵管炎和脑膜炎等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必须无菌采取血、肝、脾、脑等组织,通过涂片染色、细菌分离培养、动物接种及血清学试验进行诊断。
预防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主要措施有以下三个方面:
(1)加强饲养管理,首先要改善育雏的卫生条件,注意通风干燥、防寒以及合理的饲养密度,勤换垫料,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制度。由于鸭传染性浆膜炎的发生和流行与应激因素关系密切,因此,在将雏鸭转舍,舍内迁至舍外以及下塘饲养时,应密切注意气候和温度的变化,减少运输和驱赶等应激因素对鸭群的影响。对于发生过鸭传染性浆膜炎的鸭场,待该批鸭群出栏上市后,对鸭舍、场地、各种用具进行彻底、严格的清洗和消毒;发生过疫情的鸭场,在饲养管理过程中应特别注意,防止气候突变及其他应激因素。
(2)药物防治,常以强力霉素作为首选药物,药量按0.04%混饲连续喂3~4天,可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四环素、土霉素、多黏菌素B、林可霉素、恩诺沙星等都有较好的疗效。应用抗生素类药物,可预先做药敏试验,选用抗菌效果较好的药物。
(3)接种疫苗 疫苗的预防接种是预防鸭疫里默氏杆菌病较为有效的措施,但由于鸭疫里默氏杆菌不同血清型菌株的免疫原性不同,疫苗诱导的免疫力具有血清型特异性,目前发现的血清型就有21种之多,并且该病可出现多种血清型混合感染以及血清型变异,所以疫苗选用须有针对性。目前,疫苗有油乳剂灭活苗、铝胶灭活苗以及弱毒活菌苗。因此,在应用疫苗时,要经常分离鉴定本场流行菌株的血清型,选用同型菌株的疫苗,或多价抗原组成的多价灭活苗,确保免疫效果。除血清型外,本菌培养条件要求较高,免疫性较差,因此,建议雏鸭10日龄首次免疫,在首免后2~3周进行第二次免疫。作者认为首免用水剂灭活苗,二免用水剂灭活苗或油乳剂灭活苗免疫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