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2 02:2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2 03:14
半两钱根据其特征和铸行时期,主要分为三类:
第一类,直径较大,直径可达3.7cm,重量约6-7g,钱径通常在3cm以上,钱穿不规则,边缘有流铜现象。钱文古朴粗放,出自泥范,数量总计148枚,占总数的16%。这些半两钱被认为是由民间私铸,可能铸造于秦惠文王二年以前。
第二类,钱体大小不一,直径约2.5-2.8cm,重量3-6g,铸造质量较差,共738枚,占总数的79.80%。这类半两钱可能是当时国家统一前的民间流通品。
第三类,规格较为规范,直径3-3.2cm,重量6g左右,代表秦制标准。直径、重量和穿孔都比较标准,铸造技术先进,钱文规整。有38枚,占4.2%。这些半两钱与四川巴县和青川县出土的战国货币相似,可能属于秦惠文王二年以后的官方铸币。研究者推测,这些半两钱的贮藏时间在秦统一六国以前。
出土资料中,战国时期的齐国贝益化钱和两甾钱与半两钱同时出现,这暗示了货币流通的多元性。例如,1954年四川出土的战国墓中,贝益化钱和两甾钱与半两钱共存。两甾钱可能为战国秦货币,但其铸造背景尚待明确。贝益化钱是战国齐国货币,它的出现证明了秦国领地内使用不同来源的货币。这些货币的组合可能隐含着历史信息,但它们在长陵车站附近被埋藏的动机和过程引发疑问。
总体来看,尽管这些半两钱的铸造时期和形态存在差异,但它们在战国时期同时流通。然而,关于这些货币是否作为流通货币被埋藏,学界存在争议。有的研究者认为它们可能被故意破坏,以阻止货币流通,而有的则认为是作为青铜原料回炉后铸成。这些证据似乎不足以证明战国货币在秦地广泛流通,但揭示了货币流通的复杂性和历史交融。
半两钱形制为圆形方孔,重12铢(中国古代规定1两为24铢),有钱文曰“半两”。“半两”二字分列方好(即方孔)左右,通常是右“半”左“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