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2 09:1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5 04:12
“玻璃”在我国已经完全可以自给自足, 因此在国际贸易中我国是“平板玻璃”的“净”出口国, 仅2019年上半年累计出口13002万平方米,虽比2018年同期下降21.3%; 但是在出口金额上,却增长了2.4%。
所以玻璃原片大幅度上涨其实是最近3年(2017年至2020年)的大势所趋,是“产能置换”的结果,最终导致需求方与供求方的差异,市场偏向于积极。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已逐步发展成为“平板玻璃”第1生产大国,全球“日用玻璃”第1出口大国, 但生产技术一直是我国的短板,使中国企业利用外国先进技术发展玻璃产业成为一种常态,进而使外国实现技术上的垄断。
而且“玻璃”是一种古老的建筑材料,早在古埃及就已经出现,因此玻璃行业也是一种非常传统的行业,准入门槛低,生产成本低且环境污染大,又由于生产工艺的特殊(一个玻璃熔窑的周期通常是七八年,一旦运转,几乎不会停产), “产能”没有办法调节,即便具有先进技术的企业无法取得“定价权”的情况下也很难做到产业的转型升级。
为了保护环境与确保产业的蓬勃发展(淘汰落后产能),国家在2017年将玻璃与水泥、钢铁一起列入限制产能的行业,严禁新增产能, 以“产能置换”应对发展。
产能置换有“等量产能置换”与“减量产能置换”之分, 2020年前5个月全国停产14条生产线,其中不乏“日熔量”千级以上的“天津信义一线”与“河北长城玻璃八线”, 由此不难发现我国是以“减量产能置换”为主, 也就是新(改、扩)建项目应淘汰大于该建设项目产能数量的落后或过剩产能。
“供求方”原料的减少,为市场价格的上扬定好了基调,并且玻璃与房地产, 汽车 等行业密切相关,其他行业的波动也会造成“及时”的反应。
2020年上半年新冠肺炎席卷全球,建筑行业的下半年的集体开工,增加了最终端产品的需求。
加之新能源 汽车 的兴起,秋收旺季的到来,都为玻璃价格的大涨做好了铺垫。
政策限制,环境趋严,使2010年至2015年产业低迷现象一扫而空,从2015年至2017年 “价格趋稳,产量疾增” 到现在 “产量趋稳,价格疾增” ,标志着玻璃行业正式进入 “黄金期” 。